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

2018-11-28 09:40王艾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表象文题姥姥

王艾华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作文延续2017年的命题形式,仍旧是两道文题任选其一,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组合也没有变化。现呈现文题如下:

23.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生命中的惊喜让我们感到无限欢悦。意想不到的礼物是惊喜,柳暗花明的发现是惊喜,他乡遇故知的邂逅是惊喜,雪中送炭的帮助是惊喜……

请以“惊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初中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节课,班主任王老师给她的学生带来三幅画:落花生、向日葵、雁阵。她说:“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姿态:落花生扎根土地,默默生长,这是质朴宁静的姿态;向日葵心中有光,追逐太阳,这是乐观向上的姿态;大雁万里迁徙,互相辅助,这是团结友爱的姿态。我把我喜欢的‘姿态分享给大家,老师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出自己最美的姿态……”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以上两道文题,文题(1)以浅易直白,贴近生活取胜;文题(2)以含蓄深邃,意蕴丰富见长。两道文题相得益彰,命题者做到了心中有考生,给考生搭建了更宽阔的作文平台,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象,启迪考生的思维,激发考生的创作欲望,让考生能有感而发,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思考,与《语文课程标准》完美契合。那么,对这两道文题,该怎么着手写作呢?余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读懂提示信息。文题(1)提示了写作对象是生命中自己的经历体验,经历体验范围宽泛,一定要在意料之外,要有“惊”而立意点在“喜”,在“欢悦”。文题(2)材料提示最重要的信息是班主任对三种事物不同姿态的诠释,对象都是自然事物,都包含两部分内容,前面是自然姿态的表象,是具体的,后面则是内涵,是精神气质,是抽象的,而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立意点在“人生最美的姿态”。

2.明确具体要求。两道文题要求相同,比较常规,包括文题位置、文体、字数、信息保密、防止抄袭等。值得注意的是要求③,关于字数,明确在600到800之间,不同于一般的600字以上,所以要注意控制。还有要特别注意书写。

3.选择熟悉素材。文题(1)的素材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易于选择,所以更要努力有新意才不会被淹没。文题(2)比较有难度,因为考生生活的阅历有限,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很难找到意蕴丰富的“姿态”作为典型素材,所以需要考生去筛选,选出原型进行构筑,再去完善,让生活中的璞玉变成玲珑的精品,变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典型 形象。

在找准写作方法的同时,也需要避开写作“雷区”,如果在写作时不能有新意而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独特思维,不能摆脱人云亦云的陈旧素材,那写出来的作文不会打动阅卷老师心底的柔软。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审题误区:

1.审题不全。文题(1)中的命题题目“惊喜”和文题(2)中的关键词“姿态”虽然只是一个词,但都同时包含了两种意义,即“惊”和“喜”“姿”和“态”,其中前者是表象,后者是内涵,二者缺一不可。考生容易受到一个词的蒙蔽而审题不够 全面。

2.立意不新不高。这两道文题的共同点是都容易流于表面,尤其是文题(1),考生可能看到文题的瞬间也很“惊喜”,它如此熟悉,毫无违和感,这样往往会造成对主题挖掘不够,很难写出新意。文题(2)“姿态”意蕴极其丰富,“姿”是表象,“态”是实质,它代表了生活的态度和理念,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考生容易偏义理解,强调了“姿”忽略了“态”,甚至只有“姿”没有“态”,从而使立意缺乏高度,使文章肤浅乏味。

3.选材不精。这两道文题特别考查考生选材的能力,文题(1)“惊喜”容易落入俗套,文题(2)对表象“姿”的选材容易不够典型,缺少美学意味,或缺少情景性和画面感。

下面选取的是以文题(1)“惊喜”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惊喜

沈阳一考生

我要给母亲一个惊喜,让她也知道女儿不是白养的。

母亲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摆弄些花花草草,于是我决定为母亲买一束七色康乃馨。走进花店,眼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为母亲送上一份祝福成了今天的热点话题。再看看前来买花的人,几乎都是女孩子,这可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女儿是娘的贴身小棉袄。”

好不容易买到了我想要的花束。坐在车上,我手中的七色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这时:“妈,姐姐们为什么都拿着花呀?她们是送给谁的?”“她们是送给她们的妈妈呀!”“妈,我长大了天天送你好看的花。”……那位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可爱的孩子,甜甜地笑了。也许有一天,她怀中的孩子会把这表达母爱的康乃馨交到她手上,那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我想象着,母亲拿到花会是怎样的表情。可是回到家,迎接我的,却是母亲留下的字条:“去姥姥家吃饭。妈,即日。”我拿起花向姥姥家走去。

老远就看见年迈的姥姥坐在竹椅上享受太阳的恩惠。姥姥一见我,就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儿女多了可真好,周末连家务也不让做。”好奇心促使我要去看个究竟:做家务,又为什么把姥姥打发……走……天哪!这里似乎是个花的海洋,满屋子的康乃馨,都是姥姥的孩子们送给她的母亲节礼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门上的条幅则更加引人注目。妈妈把姥姥请了回来。这一切对于姥姥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惊喜呀!她睁大了眼,望着直发呆,眼泪早已成了她此时心情的最好见证。

是的,这一切对于姥姥来说是个多么大的惊喜。几十年来含辛茹苦,终于得到了回报。我悄悄地把我的花也插到了中间。我要把它送給母亲的母亲,也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少的优点。首先,立意深远。母亲节送花本是生活中的凡俗事例,考生信手拈来,由“我”给“妈妈”送惊喜到“妈妈”给她的“妈妈”送惊喜,表达感恩母亲这一主题,结尾又进一步拓展,表达对天下母亲的感念,立意深远。其次,结构精巧。文章开篇点题,中间用“我”送惊喜落空,“去姥姥家”设置悬念,巧妙引出下文“妈妈”给“姥姥”送惊喜,既揭开上文悬念,又构筑了双重惊喜的层叠结构,相互映衬。结尾照应标题和开头,结构严谨精巧。最后,情节跌宕。考生以“我”给妈妈送花为主要叙事线,穿插进公交车上的母子对话,引出妈妈给姥姥送惊喜的情形,情节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辽宁省阜新市第四中学;123000)

猜你喜欢
表象文题姥姥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第27卷文题索引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雪姥姥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八旬姥姥活得美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