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记叙文中常常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事件、景物进行映衬、烘托。
其实,说明文中也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它能使所说明的对象表现出更加美好的情境或性状,使文中的语言更有情感的温度,使作者的文笔更加靈动多姿。
下面是《苏州园林》中的一个段落: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这段文字中的最后一个句子,描写了摄影家们的喜欢,以此来映衬、烘托苏州园林中的门和窗的图案美。
用人们的喜欢、赞叹、欣赏、陶醉、评论的言或行来表现说明对象之美,是人们运用得最自然的一种侧面表现手法。
下面《桥之美》中的一个片段,侧面描写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它写到了摄影家们因为景美而“搏斗”: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连古人有时候也会在说明之后进行情不自禁的赞叹。如《核舟记》的结尾: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有时候,这种侧面映衬手法的文字居然能够占去很大的篇幅。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处,接连举出中外两位知名人士的语例来表现赵州桥施工艺术的精妙: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早在十三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有时候,在文中并不直接点出人们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或激动,而是用比较客观的语句来表现人们的赞赏。如课文《故宫博物院》的收束处,就点出了人们“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的观感,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赞美故宫博物院的壮丽: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笔法种种,摇曳生姿,在于作者的兴之所至,更在于作者的精心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