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宁,石 琳
1.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黄山,245041;2.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杨浦,200092
徽州传统清式家具,主要指徽州清三代(康、雍、乾)时期的徽州民间家具。此时的徽州家具,既传承了明式家具造型简洁、洗练的特点,又兼具当时古徽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专门针对徽州清式家具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谢斐简要地介绍了徽州家具自宋代到清代的发展,以及徽州清代主要的家具生产工厂[1]。夏岚等分别从符号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徽州家具特色进行了分析[2,3]。刘学指出,当今家具设计普遍存在西式化倾向,他认为,要重视本土化、民族化的家具设计,应认真研究古徽州的悠久历史和本土文化,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来表达徽州传统家具文化,以实现徽州家具的复兴[4]。
徽州清式家具是中国清式家具史上的典型代表。徽州清式家具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点,又在长期历史演进中掺入和吸收了徽州本土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徽州清式家具独特的设计样式和风格特点。然而,随着近代家具西式化的浪潮和家具制作工业化的进程,徽州传统家具的制作面临着“被遗弃”的尴尬局面:目前传统徽州家具的销售制作数量越来越少,徽州传统家具制造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手工艺人开始重新研究徽州传统家具。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要振兴徽州清式家具,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通过论述徽州传统清式家具的设计风格及其形成的因素,为徽州清式家具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徽州地区自古就有“东南邹鲁”的美称,这与徽州人重视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徽州地区还被称为“程朱阙里”,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程颢、程颐、朱熹其祖籍都为徽州。朱熹理学中讲究“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导徽州人刻苦读书,对人的基本需求之外的奢侈欲望持批判态度。这种思想在徽州清式家具设计中,则表现为实用为主,不过度追求雕刻和装饰,整个家具造型呈现出简约实用、内敛朴素的特点。清代,随着上层社会对家具的重视,中原地区传统家具一反明代家具追求简洁、朴素的表现形式,热衷于繁缛的装饰和堆砌的工艺。通过对徽州地区现存清式家具的调查发现,在徽州一些世家大族现存的清式家具中,设计繁缛的现象有所体现,但徽州民间家具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大部分仍然保持着简约、朴素的风格,这可能是因为普通百姓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来支撑繁缛的设计制作,以及当地大山重重阻隔导致普通百姓信息闭塞。
徽州人受理学熏陶,追求节俭朴素的造物风格,加之当地盛产木材,因此当地普通木材就成了家具的主要材料。世家大族的家具多以红木(紫檀木、鸡翅木、红酸枝木等)为主,为了突出本身的纹理,家具表面一般不髹大漆。而寻常百姓家中的家具多数以当地的松木、杉木等为制作材料,家具表面常髹红色大漆或不髹漆。
徽州家具以卯榫结构为主。与当时中原流行的清式家具尺度宽大明显不同,徽州家具中,桌椅尺度与现代家具相当,使用功能较为合理,整体造型为方中见圆。以靠背椅为例,中原地区的靠背椅(即“灯挂椅”)靠背搭脑及后腿上节多为圆柱形,搭脑两端挑出,靠背板多为“s”形(如图1)。而徽州地区的靠背椅(也称“一统碑椅”)靠背搭脑及后腿上节多为圆柱与长方竖料并存,搭脑两端不出头,靠背多数呈由座面向上竖直结构,与搭脑接触往下20 cm左右开始往后仰,后腿上节弯度与靠背板一致。罗锅枨与矮老同为圆柱或长方形木料,只是用料较小。整体装饰成分较少,一般在靠背板上端和矮老处做雕刻装饰,椅子四条腿内口做皮条线处理,其他部分很少有装饰。整体来看,徽州清式家具用料较为方正,造型上追求平直,只在搭脑和矮老上做弧线处理,呈现出含蓄、内敛的特点(如图2)。
图1 灯挂椅 图2 一统碑椅
徽州地区西北接黄山山脉,东北接天目山山脉,东南接白际山脉,加之徽州地区大小山林立,形成了徽州山林多、可耕地少的地域特征,因此民间自古流传着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再加上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温和,这为徽州地区杉、松、梓、椿、银杏、楠木等树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徽州地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在古代已经成为当地人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据记载,徽州地区自南宋就已经成为木材交易的集散地。至明、清,当地的木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徽州木商陆续将经营范围扩展到江西、湖南和四川等地。
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徽州传统清式家具设计制造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徽商财力的支持,则成为徽州清式家具得以兴盛的经济保障。刘夜烽在诗中写到“千艘舳舻四海通,亦官亦商亦儒宗。文明若问因何盛,应论徽商第一功”[5],可见徽商对徽文化极大的推动作用。《盐政议》记载:“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而以三百万充无妄费,公私具足,波及僧、道、丐、佣、桥、粱、楼宇。尚余五百万,各商肥家润身,使之不尽,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见其盛也”。通过上文看到,徽州在宋代已经非常富足,徽商将在外经商所得钱财一部分用于官府的税收,一部分用于宗教、工资、修筑建筑等。徽商雄厚的财力为徽州祠堂、寺庙、学堂和住宅等建筑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徽州人崇尚读书以考取功名,因此在古代科举考试上屡建功勋。据统计,“明代中式进士492人,清代中式进士 782人”。这些徽州籍知识分子功成名就后,大多回到徽州出资重修祠堂和住宅,以振家族威望。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家族祠堂和精美宅院,都是当时这些人资助修建的。祠堂、宅院的修建及其内部的空间设计,势必需要家具来装饰,这为徽州家具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魏晋时期“永嘉之乱”、唐朝末年“黄巾起义”、北宋“靖康之耻”这几次大规模战乱中,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离战火来到徽州[5]。这些世家大族的迁移,将中原文化带入徽州地区,并逐渐与徽州文化交融,因此徽州家具既有徽州本地特色,又兼具中原文化特征。
徽州地区人多地少,这迫使徽州人要通过农业劳动之外的其他活动来维持生计。徽州人常说“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因为徽州人自小就要学会自谋生路。清同治年间《黟县志》写道:“黟邑多山,质厚而气和,行纯而学敏,盖能笃于自励,以成其业”[6]。徽州人靠着吃苦进取的精神来建立自己的事业。《黄宾虹文集》中讲道:“新安处万山环绕之中,地脉瘠薄,士人恒多远志,牵车服贾,以逐十一之利者,习以常事。而瑰奇琦行,每足为世人所表率”[7],这里描述了因家乡地多贫瘠,徽州人多数怀有远大志向,做生意哪怕只有非常少的利润,也任劳任怨、习以为常,所以徽商的事迹中出现的奇人瑰行都足以当作楷模。徽州人也正是凭着这种“徽骆驼”的精神,才在商业、学术、传统造物艺术(徽州四雕、徽州家具、徽州建筑)等众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徽州自古传统民间手工艺繁盛。万历《歙志》中记载:“有志之士,即具有多能,然当居第一义,不当落第二义也……吾乡艺凡有十品,非有高低先后,皆第一流也”[8],对徽州技艺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徽州技艺不分高低,都是优秀的才艺,同时也指出当时徽州手工技艺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此外,《歙志》对当时的书画、医学、娱乐、刺绣、首饰、漆艺、烟花等都有类似的记载。徽州的竹雕、木雕、石雕、砖雕、漆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瞩目的成就,这些传统技艺往往与器物相结合,以器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尤其是竹雕、木雕和漆艺与徽州家具设计制作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徽州清式家具以本地丰富的木材资源为载体,以相互交融的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为指导,以徽商和徽官的财力为支持,以不屈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为动力,以徽州精湛的工艺技术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徽州清式家具设计区别于中原地区清式家具庞大的造型和繁缛的装饰,其造型稳重内敛,材质朴素自然,线条简洁洗练,结构科学合理,这种以朴素为美、简约为美的审美情趣与徽州地域文化协调一致。因此,在徽州传统清式家具的传承和创新中,要把握这种风格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在修复或复制徽州清式家具时,要利用这些设计规律实现“修旧如旧”。在徽州现代家具的发展中,既要遵循实际需求,又要结合徽州传统家具的设计特色,因为只有在保持徽州本土家具特色前提下的创新,徽州家具才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实现徽州家具产品在家具市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