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区中堂画、宫灯画的现状与应用对策

2023-03-21 11:15魏治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徽州地区应用对策

摘 要:徽州地区中堂画、宫灯画(以下简称两画)是徽州地区民间建筑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经济发达,“贾而好儒”的徽商崛起后,大兴住宅,修宗谱,悬字画,这是体现徽商崇儒重教的重要手段,也是两画能够在徽州地区广泛时兴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住宅环境和建筑格局空间的改制,使得徽州地区两画的发展受阻,甚至濒临灭绝。通过梳理两画的门类和传统文化意蕴,分析两画在新时代语境下所面临的困境,剖析与构建两画在当下生存发展的途径和应用对策。

关键词:徽州地区;中堂画;宫灯画;应用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徽州地区中堂画、宫灯画的现状和保护研究”(AHSKQ2020D136)研究成果。

一、中堂画概述

中堂画可追溯至汉代的屏风,《礼记》曰:“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可见,早期的屏风可能是表现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符号。魏晋之后出现了独立的屏风绘画,屏风成为文人家中的常见陈设,具备展示功能,既能表现文人追求的高雅情趣,又能寄托精神慰藉。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认为:“直到宋代,画屏,或者有人会说是裱在屏风上的画,还可以与手卷、壁画一起称作是中国三种最重要的绘画形式。”[1]明中期以后,由于建筑厅堂的改制,梁架和砖墙都分担了柱子的承重,厅堂形制得以增高,原有的活动屏风显得矮小,于是就开始将长条的立轴字画挂在背屏上[2]。到了明末清初,屏风绘画发展成为两侧配以楹联的中堂画,并呈固定的对称装饰艺术式样。

中堂画内容主要有山水、花鸟、走兽、人物、书法等,山水题材具有“托物言志”“畅神悦目”的比德功能和审美功能,把自然物象比拟人的象征和道德,如荆浩在《笔法记》中将松誉为“如君子之德风也”。花鸟题材如梅、兰、竹、菊图,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重要表现内容,寓意君子之品格。鹿取“禄”的谐音,如《柏鹿图》取“百禄”之意,表达对仕途厚禄的追求。鹤寓意长寿,常配以苍老古松,《松鹤延年》是较常见的画作。鱼取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等。人物画如《寿星仙鹤图》《麻姑献寿》等较常见,寓意吉样长寿。在每年的清明节等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里,会悬挂祖容像于中堂,供族人瞻拜。除此之外,还有写“福”“寿”等大字挂于厅堂之中,以祈求福寿康泰。

二、宫灯画概述

宫灯画,又称灯屏画或宫廷花灯,源于隋朝,成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据有关史料记载,“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上元节(元宵节)这天,张灯可以驱邪纳福,保家平安。据载,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规定上元节朝中官员可不奏事,民间放灯;明清时期,顺治帝設宴招待群臣,并在宫内赏灯,可见帝王对上元节赏灯的重视,促使了宫灯在民间的发展。尤其明清之际,其在经济富足的徽州地区得以迅速普及,“贾而好儒”的徽商不惜重金,聘请文人名士绘制灯画,寄托求吉纳福、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

宫灯原为宫廷所用,所以制作工艺极其精细复杂,繁缛的装饰无不彰显着皇族的雍容富贵和华丽。宫灯造型复杂多样,制作材料广泛,有金属、陶瓷、玻璃、竹架等材质,造型样式有四方、六方、八角、圆柱、花篮等。

徽州宫灯画中最常见的绘画内容是戏曲人物类。明清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人人爱看戏,徽州地区戏曲发展繁盛,宫灯画师通过目识心摹,将舞台上的戏曲人物形象及配景如实记录下来,形成一套程式化图像,如表现英雄救美、除暴安良、孝子烈女、侠义志士等,此外,逸人高士和仕女美人等人物类题材也是画师所热衷的。花鸟画题材具有吉祥之寓意,如“四君子”题材,寓意君子之格和品德,牡丹显富贵安泰之意;蝙蝠、鹿、仙鹤、喜鹊是表达福禄寿喜的美好祈愿的物化形象。山水题材也是徽州地区宫灯画中所主要体现的内容,以山水寄托宅屋主人“林泉之志,烟霞伴侣”的文人雅趣。

三、两画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对策

两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尤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极为繁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空间格局改变和老百姓的不重视导致两画在当下的发展受限。德国雷德侯教授在谈及中国建筑时说:“一所院落根据既定的规制布局,左右对称,四周环以围墙,而且照例应面朝南方。其中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位于后部的厅堂,厅前有一块宽敞的空地。次要建筑物位于东西两侧,面向着中庭。人们从南门进入庭院,并沿着中轴线走近主体建筑物。”[3]雷德侯所描述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建筑格局。建筑空间的形制为中堂画的悬挂陈设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现代化城市住宅建筑格局中,除非是独栋庭院设计,否则一般都会受限于楼层高度和空间布局的制约,这是两画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受限的重要瓶颈。徽州地区的居民对于两画的艺脉传承和认识不足,导致两画的粗制滥造和发展萎缩。如今徽州民居中有的两画常年损坏失修,有的居民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印刷制品作为替代物,让古徽州民居内的传统文化内涵大为降级,这种现象给徽州文化的文脉传承带来不利的影响。

两画作为徽州地区中国传统民间绘画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新时代语境背景下需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落地保障政策,加强人才培养

让优秀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住、干得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4]。传承人掌握着工艺和技艺,对传承人的保障是两画保护工作中的核心和根本。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美术教育阵地与地方的协同培养,在安徽省各高校中设置两画专题创作课程,聘请两画传承人作为行业导师,开展授课,把高等教育和师徒制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储备两画传承人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使乡镇(村)等跨区域、上下协同联动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动两画工作坊的建设,为工作坊提供资金、场地、培训、展销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新时代环境下,青年人都希望找到一份有保障、有稳定收入和未来职业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工作。培养的高等美术人才要想留得住,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在人才保障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切实地保障两画创作人才的利益,提高他们的待遇,支持更多青年人加入两画创作队伍中去,使人才队伍越来越强大。

(二)融合现代科技,建设图像智库

徽州地区现有的两画多数为新作,且因保存不善,破败失修严重,造成的价值损失不可估量。经实地走访调研得知,目前在省内的一些博物馆中,还有少量明清时期的中堂画,如徽州文化博物馆内有一些明清时期的中堂画祖容像作品,徽州状元博物馆内藏有少量中堂画作品,安徽博物院的中堂画祖容像有近50幅,但是这个数字相较于千万户民居的数量,还相差甚远。而宫灯画因其特殊的使用功能,明清时期的宫灯画原作流传至今且保存较好的已经屈指可数。

新时代背景下,对徽州地区及各博物馆、文化馆中的两画藏品建设数字化图像智库,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措施。整体保护不是一项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要长期坚持,避免出现“放礼花式的狂欢”现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强对相应保护技术的创新,加大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力度,让图形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得到有效渗透。在技术层面加强非遗保护,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有效创新,以最大程度保护好非遗工程,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吸收和继承。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技术在非遗工程保护中的运用,这是提高非遗保护效果的有效途径,采取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5]。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数字化图像智库建设,利用图形技术,提升两画带来的感官体验,采用图形技术将两画进行虚拟展示,以互动的方式将多种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实现非遗文化保护过程数字化,构建非遗文化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现代技术的载体作用,也为非遗工程在未来的开展奠定基础,凝聚人才力量[6]。建设两画图像保存智库,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制定两画保护规划,促进工作稳定长效进行。

(三)以展会为抓手、提升全民美育

通过举办两画交流展、文化节等活动,让两画担当起文化交流的使命,促进两画的广泛传播,并以此鼓励广大两画工作者进一步创作出更多艺术精品,对社会产生有益影响。

2016年12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浙江省文化厅及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正大气象——中堂画的艺术精神”为主题。2020年12月26日,同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举办的两次国家级中堂画专题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首先,展览是绘画作品传播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可以设计专题系列展览,形成品牌效应,进行长效推广和应用。在各文博系统的场馆内,包括但不限于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展陈空间举办两画巡展和专题研讨会,出版关于两画的理论研究文集和作品集,并加强多媒体的宣传,使两画得以推广。

其次,加强在高校、中学、小学等开展两画进校园活动。通过将两画融合课程教学体系,以授课、讲座、展览、沙龙、校园素质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校园中进行推广和普及,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了解两画,喜欢两画,关注两画,确保两画的有效传承,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建议利用各级媒体,加强徽州地区两画对外传播策划,强化议题设置,搭建两画的文化网络直播平台,用广受老百姓欢迎的网络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两画的美学知识和文化传统。通过数字化传播和专家学者的解读,让两画艺术变成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文化产品,让两画“活起来”。同时,加强全民美育,提高徽州地区民众的美学素养。

(四)树立文化品牌、强化精品意识

随着文艺市场的壮大和民众文化素养、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文艺精品的需求逐渐强烈。新时代背景下的两画创作要树立“精品意识”,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往往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徽州地区重点古民居保护单位的两画创作主体,更要有创作精品佳作的意识。

(五)打通市场通道,转变创作观念

首先,把两画特色文化精髓全方位地融入文旅项目、线路、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用匠心来铸造徽州地区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要想确保两画保持稳固的发展业态,除了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外,更需要创作主体参与市场环境中,广开思路,将经典的两画开发成文创旅游产品,从而刺激两画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现代化建筑格局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形势已经无法扭转,两画要适应新的空间格局变化,从装裱形制、创作尺幅等维度做出适当调整。现有的徽州古民居还可以沿用传统的规制,但是在建筑空间格局设计和楼层高度不够的情况下,需要调整画幅的尺寸。另外,传统卷轴式的装裱形制也无法与现代化的装修风格相匹配,可以根据不同的装修风格采用多样的制框样式。

最后,传统的两画所表现的题材多为表达求吉纳福之意,然而新时代下受众群体的视觉审美更加多元化,对中堂画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广泛的审美诉求,两画的创作主体应适时改变画面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结语

中堂画、宫灯画是徽州地区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徽学艺脉在新时代能够赓续传统、再铸辉煌的重要媒介之一。囿于现代化城市建筑格局,加上民众的重视程度以及美育水平不高,两画在徽州地区几近灭绝。在新时代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突破两画生存面临的困境,找准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積极探索应用对策,如相关部门应在培养人才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留住传承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人才队伍,这是两画得以发展的根本;建设两画图像智库,开展数字化的整体保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两画;充分利用展览、讲座、授课等形式,在各类学校开展两画的推广;同时,两画也要适应时代所需,其创作主体要转变创作观念,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M].文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2]许兴海,刘洋.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成因探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75-76.

[3]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57.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71.

[5]王巍,窦巍,马驰.图形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8(12):68-74.

[6]齐丹丹.文化产业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达斡尔族为例[J].新西部,2018(14):71-72.

作者简介:

魏治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徽州地区应用对策
全面抗战时期徽州地区禁烟运动*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思考
徽州三雕
国画山水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明清徽州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发展及其应用对策
施工现场软土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应用
试论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对策
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