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斌,陈海生
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0%左右[1],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式,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有利于术后恢复。术后胸腔引流是胸外科手术后的一种标准程序,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胸腔引流量拔管指征是100 ml/d[2],若达到此指征,患者需住院5 d~1 w的时间,不符合外科快速康复的要求,且胸腔引流管长时间放置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及感染概率[3]。若早期拔出引流管,会避免以上问题,但过早拔出引流管会导致患者胸腔积液,需要再次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管具体拔管指征目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多依据外科医师的个人习惯及经验,临床不统一[4-5]。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胸腔引流量下拔管对胸腔镜肺癌根术预后的影响,拟探讨合适的胸腔引流量作为拔管指征,以供临床参考。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3例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4组,其中2013年1~12月收治的为A组,2014年1~12月收治的为B组,2015年 1~12月为 C组,2016年 1~12月为 D组。纳入标准:术前凝血功能正常,术中无广泛致密粘连,顺利完成肺癌根治术。排除标准:术前、术后出现肾病综合征;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术后有血胸、气胸或乳糜胸;肺持续漏气>6 d;胸部X线提示严重肺部感染,术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支气管胸膜瘘。4组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肿瘤病理类型及分期、引流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4组均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术后由观察孔置入1根28F多侧孔胸腔引流管至胸腔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管接气分离水封瓶,术后口服吗啡缓释片止痛治疗。同时实施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术前3~7 d用雾化吸入治疗,2次/d;术后行咳嗽训练及呼吸训练,3次/d,20 min/次。术后拔管指征:A 组(28 例)为<100 ml/24 h,B 组(22 例)为<200 ml/24 h,C 组(27 例)为<300 ml/24 h,D 组(26 例)为<450 ml/24 h。
1.3 观察指标 统计4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穿刺和再次置管比例、术后吗啡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气胸、胸膜残留、脓胸、皮下气肿等);在拔管后24 h,行胸部X线片检查去,判断胸腔积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两两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组术后住院时间和相关指标比较 B、C、D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而B、C、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拔管后胸腔积液比例、术后胸腔穿刺比例明显高于A、B、C组(P< 0.05),而 A、B、C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术后再次置管比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拔管24 h后无胸腔积液;C组拔管24 h后,1例出现胸腔积液,但无明显症状,出院1 w后复查积液自行吸收;D组拔管后24 h,7例出现胸腔积液,1例无明显症状,出院1 w后复查X线积液自行吸收,6例行术后胸腔穿刺,1例再次置管,出院后1 w复查无胸腔积液。见表1。
表14 组术后住院时间和相关指标比较
2.2 4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为 17.9% (5/28),B 组 为 18.2% (4/22),C 组 为22.2%(6/27),D 组为 26.9%(7/26),4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2.3 4组术后吗啡用量比较 A组术后吗啡用量为(237.1±67.2)mg,B 组为(219.4±58.9)mg,C 组为(186.4±54.3)mg,D 组为(178.2±49.2)mg,A、B 组间及C、D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C、D 组的吗啡用量明显低于A、B组(P<0.05)。
胸腔引流管是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减少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但具体以多少胸腔引流量作为拔管指征,目前尚无定论[6]。
本研究结果表明,B、C、D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A组,而B、C、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组术后胸腔穿刺比例、拔管后胸腔积液比例明显高于A、B、C 3 组,A、B、C 3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以引流量<200 ml/24 h、<300 ml/24 h 及<450 ml/24 h作为拔管指征时,会明显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但引流量<450 ml/24 h作为拔管指征时,会增加患者术后的胸腔穿刺比例,表明该组患者发生胸腔积液风险大,而术后再次行胸腔穿刺引流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不利于术后恢复。B、C、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于A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与传统胸腔引流指征对比,以24 h引流量<200 ml、<300 ml及<450 ml作为拔管指征未显著增加并发症风险。
A、B组拔管后24 h无胸腔积液,无需行胸腔穿刺;C组拔管后,1例出现胸腔积液,但无明显症状,故未行胸腔穿刺,复查后积液自行吸收;D组拔管后24 h,7例出现胸腔积液,1例无明显症状,出院1 w后复查X线积液自行吸收,6例行术后胸腔穿刺,1例再次置管。表明以<100 ml/24 h、<200 ml/24 h作为拔管指征,术后发生胸腔积液的风险很低,安全性较。D组术后胸腔穿刺比例较高,可能是由于D组胸腔引流管拔除过早,胸腔积液引流不充分,从而导致拔管后出现胸腔积液,使得患者须行胸腔穿刺,甚至再次胸腔置管[7],也说明过度降低胸腔引流量标准作为拔管指征,会增加患者术后胸腔积液的风险。
术后疼痛是阻碍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胸部手术后,胸腔引流管会刺激肋间神经及膈神经,产生疼痛,且使得疼痛除向胸、腹壁放射外,会经过膈神经放射至肩部,疼痛较为强烈,患者需用到吗啡进行术后镇痛。本研究结果表明,C、D组的术后吗啡用量明显低于A、B组,是因为以引流量<300 ml/24 h或 <450 ml/24 h作为拔管指征时,缩短了术后拔管时间,减少了引流管的刺激,使得吗啡用量减少。而以200 ml/24 h作为拔管指征时,虽然患者术后吗啡用量稍多,疼痛稍高,但并未增加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胸腔镜根治术后以引流量<200 ml/24 h作为拔管指征为宜,胸腔积液的风险低,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虽然患者术后疼痛稍高,但临床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