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丽,周宏玉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脊髓或侧方神经根而导致髓性、或根性症状的疾病。颈椎前方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由于其创伤小、出血量少、可完全去除致压物、预后良好、确切[1],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术式。颈椎前方存在气管、食管、颈动脉等重要结构,为清晰地暴露手术视野,减小软组织损伤[2],术前须行正确而系统的气管推移训练。气管推移训练可增强患者颈部组织适应性和移动性,进而减少因牵拉引起的心率、血压等大范围波动,减轻术后咽部疼痛等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3]。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患者126例,其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8.41±7.8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病程(3.21±2.15)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麻木,其中行走不稳54例,束带感8例,精细动作障碍30例,上肢肌肉萎缩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根据颈椎MRI检查结果,排除高血压、外伤、肿瘤、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或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确诊为单纯椎间盘退变至颈椎病,并拟行颈椎前路手术。采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训练组62例和非训练组64例,其中训练组内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分别为20、21、21例,非训练组内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分别为21、22、21例。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训练组嘱患者术前3 d行气管推移训练,非训练组不嘱其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24 h时VAS评分及咽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2 方法 本临床试验研究已通过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对象或其亲属对本试验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单盲措施,医护人员知晓分组情况,患者不知晓,此外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前未有气管推移训练经验,并无法自行按照标准进行。训练组:患者行常规颈椎前路术前护理,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一般于术前3 d开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后伸,护士站在患者右侧,用拇指或第2~4指指端顺气管侧旁,将气管、食管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推移必须超过中线,并尽可能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第1天进行约3次推移,每次持续15~30 min,每次间隔2~3 h,以后每天增加推移的次数及推移的持续时间,训练到符合手术要求时为止,即气管被推移过中线持续1 h以上。非训练组患者不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其他按常规颈椎前路术前护理开展[4]。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单记录的手术时间,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评估患者术后24 h咽部VAS疼痛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 d咽喉相关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异物感、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的发生率[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两组间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24 h时咽部VAS评分分析采用t检验。VAS评分与手术时间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1 两组患者不同节段术中生命体征及术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节段术后咽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后VAS评分相关性分析见表3。
3.1 气管推移训练的研究现状 气管推移训练为颈椎前路手术的常见护理之一[6-7]。据报道[8],术前行该训练时,可使得内脏鞘及其周围组织对手术侧颈总动脉的压力减少,血管轻度舒张,管腔变大,颈内动脉的压力感受器受牵动程度变大,使得此侧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强。但此时非手术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周围压力增加,血管受牵张程度变小,非手术侧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同时非手术侧的迷走神经因牵拉,
使其紧张轻度增加。在手术侧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强,非手术侧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及迷走神经轻度紧张这三者的同时作用下可使患者血压等指标出现变化。术前进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可通过增强颈部组织对手术的适应性,减少牵拉对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非手术侧迷走神经及气管的影响[9],从而减少术中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方面的变化程度[10]。近年有文献报道,对此项操作存在争议,认为气管推移训练可增加患者术前不适及护士工作量,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影响[1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节段术中生命体征及术后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节段术中生命体征及术后VAS评分比较(±s)
项目单节段训练组 非训练组 P值两节段训练组 非训练组 P值三节段训练组 非训练组 P值例数(例)20 21 21 22 21 21年龄(岁) 54.85±7.89 55.33±7.69 0.844 56.95±8.43 54.41±6.61 0.507 53.00±6.78 56.62±7.77 0.443术中收缩压(mmHg) 136.10±9.96 136.81±8.18 0.804 130.29±9.10 137.09±5.96 0.316 136.10±9.05 145.05±14.22 0.020术中舒张压(mmHg) 73.20±8.16 69.48±5.79 0.612 73.33±5.83 73.68±6.25 0.851 71.33±6.35 72.62±5.89 0.500术中心率(次/min) 79.35±7.91 73.81±4.43 0.523 70.43±7.28 78.91±9.28 0.080 78.57±6.84 79.81±5.96 0.535术中血氧(%) 98.90±1.25 98.71±0.78 0.535 98.90±0.94 98.86±1.13 0.898 98.95±1.07 98.81±1.33 0.703手术时间(min) 65.55±6.84 69.48±6.65 0.872 94.95±8.18 97.95±7.59 0.899 130.71±9.95 138.95±7.32 0.714术后 VAS评分(分) 0.95±0.76 0.76±0.70 0.414 0.76±0.70 1.05±0.72 0.199 1.71±1.10 2.81±1.30 0.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节段术后咽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后VAS评分相关性分析
3.2 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血压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进行术中生命体征检测,单节段、两节段颈前路手术术前是否行气管推移训练无明显差异。而训练组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术中收缩压明显低于非训练组,舒张压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可能因三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时间长,暴露范围大,对周围组织牵拉、压迫时间长,上文所述升压作用占主导地位,训练组因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软组织适应性增强,故收缩压波动小。
3.3 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颈椎前路手术因术中长时间牵拉,可导致局部软组织水肿,患者术后可感明显咽部疼痛或其他咽部不适感[12-13]。同时,手术也可因过度牵拉、误夹,存在损伤喉上、喉返神经等风险[14],表现为进水呛咳或声音嘶哑。本研究发现,训练组与非训练组术后均无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发生;吞咽困难、喉部异物感等情况发生率均极低,且吞咽困难最晚于术后2周恢复正常,喉部异物感最晚于术后3个月消失。但在三节段颈前路手术后,训练组术后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非训练组。
利用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训练组与非训练组VAS评分均与手术时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即手术时间越长,术后VAS评分越高。这一结论提示,单纯气管推移训练并不能够完全改善或逆转术后患者咽部的疼痛,说明其只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而其在单节段、两节段颈前路手术等时间相对较短,局部软组织牵拉较轻的手术应用中,也证实了其对于术后咽痛无影响,与目前国际上的部分报道一致。但三节段手术时间长,颈部软组织牵拉严重,水肿明显,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改善咽部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提示其作用价值并为进一步明确其适应证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临床护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与更新,努力探求科学合理的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合理的护理服务是现代护理工作的目标[15]。既往气管推移训练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常规护理内容,标准、充分的推移训练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的不适、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等多方面指标,发现单节段、两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对软组织牵拉较轻,术前可不必常规行气管推移训练;但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术中对软组织牵拉重,术后患者咽部疼痛明显,术前常规行气管推移训练可明显缓解术后咽痛,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建议术前常规行气管推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