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的演变

2018-11-28 02:27叶建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蒙古语用例连词

叶建军

元明时期白话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奇特的表示原因的句式,如“因X(的)上/上头”“为X(的)上/上头”等。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这类句式记作“因X(的)上头”。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最初出现于元代,在反映元代语言面貌的文献中使用较为普遍。叶建军对其生成机制与生成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是在蒙古语与汉语接触背景下由汉语前置词原因句式“因X(上)”类与蒙古语后置词原因句式的直译式或复制式“X(的)上头”类糅合而成的[1]。那么元明清时期,糅合而成的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一、元代汉语中“因X(的)上头”类句式的分布

元代白话文献可以分为未受到蒙古语影响的纯汉语文献和受到蒙古语影响的非纯汉语文献,在这两类白话文献中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分布不均衡。纯汉语文献一般只有“因X(的)上头”类句式中的三字格“因此上”“以此上”,如《元刊杂剧三十种》(偶有“为X上”用例)《全元散曲》《全相平话五种》等。而非纯汉语文献中具有“因X(的)上头”类句式中所有的次类,如直译体元代白话碑文中“因X(的)上头”类句式均为“为X(的/底)上头”;直译体《元典章·刑部》中“因X(的)上头”类句式主要是“为X(的)上头”,少数是“为X上”“因X上”“因为X上”;直译体《通制条格》中“因X(的)上头”类句式均为“为X(的)上头”;在翻译于明初的《蒙古秘史》总译部分中,“因X(的)上头”类句式具体有“因X(的)上头”“为X(的)上头”“因X上”(均为“因此上”)等;①《蒙古秘史》最初的古体蒙文原著早已失传,明朝洪武年间用563个汉字表音(译音)拼写成蒙古语本。全书由汉字标音的蒙古语本文、汉字直译的词汇旁译和节后的总译三部分构成。《蒙古秘史》虽然翻译于明初,但是反映的基本上是元代汉语的面貌。[1]因此,这里姑且将其归入元代白话文献。元代直讲体《孝经直解》《直说大学要略》《经筵讲义》等中“因X(的)上头”类句式具体有“为X(底)上头”“因X(的)上头”“为X上”“因X上”(均为“因此上”)等;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原本老乞大》中,也有较多的“因X(的)上头”用例。

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是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糅合句式,因而在受到蒙古语影响的非纯汉语文献中具有普遍性、多样性;而在未受到异族语言影响的纯汉语文献中不具有普遍性,类型也特别少,基本上局限于三字格“因此上”“以此上”。元代语言接触初期,汉语语法具有强大的保守性,排斥差异较大的异质句式。如原因句式“X(的)上头”类,是蒙古语后置词原因句式的复制式,对汉语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句式,其与汉语前置词原因句式“因X(上)”类的句法特点格格不入,因而保守的纯汉语文献几乎不使用原因句式“X(的)上头”类。“因X(的)上头”类是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糅合句式,这种句式也不完全符合汉语原因句式特点,其既有汉语的特点(使用前置词),又有蒙古语的特点(使用后置词),显得奇特,因而保守的元代纯汉语文献也几乎不见“因X(的)上/上头”“为X(的)上头”“因为X上”等非三字格的糅合的原因句式。但是,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汉语作为强势语言,有时也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迁就弱势语言,适当地作出一些妥协让步。因此,在语法上纯汉语文献会根据汉语自身的句法特点有限地复制或借用蒙古语语法格式。三字格“因此上”“以此上”虽然是糅合生成的句式,但是均是三个音节,可以看作一个超音步韵律词。在汉语史上早已有双音节的结果连词“因此”“以此”,方位词“上”的意义在宋元时期就已经虚化。超音步韵律词“因此上”“以此上”常用于结果分句之前,与汉语表示结果的连词“因此”“以此”的句法位置相当,所以在元代语言接触背景下,纯汉语文献的作者会根据汉语的特点,将“因此上”“以此上”重新分析为与“因此”“以此”相当的表示结果的连词(详见下文)。因此,“因此上”“以此上”在纯汉语文献中有一些用例。

二、明清时期“因X(的)上头”等句式的衰亡②这里不包括三字格“因此上”“以此上”,关于二者的演变详见下文。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明朝;以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为首的蒙古统治者退回蒙古高原。明朝是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因而从有明时期开始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渗透日益减弱乃至消亡,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糅合句式“因X(的)上头”等句式也逐渐衰亡。

元末明初时期纯汉语文献中“因X(的)上头”等句式仍有一些用例。如在大约成书于明初的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水浒传》中,还有少量“因X(的)上头”类句式,具体有“为X上”“为X上头”“因 X 上头”“为因 X 上”“因为X 上”“因此上”等。例如:

(1)却说朱武等三人归到寨中坐下,朱武道:“我们不是这条苦计,怎得性命在此?虽然救了一人,却也难得史进为义气上放了我们。过几日备些礼物送去,谢他救命之恩。”(《水浒传》第二回)

(2)林冲大叫道:“差矣,先生!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不坐。我有片言,不知众位肯依我么?”(《水浒传》第十九回)

(3)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水浒传》第九回)

(4)那汉道:“哥哥听禀:小人姓石名勇,原是大名府人氏。日常只靠放赌为生,本乡起小人一个异名,唤做石将军。为因赌博上一拳打死了个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庄上。……”(《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5)那汉道:“小人姓汤名隆,父亲原是延安府知寨官来,因为打铁上遭际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6)李逵道:“今后但吃时,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我见哥哥要吃素,铁牛却吃不得,因此上瞒着哥哥。今后并不敢了。”(《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到了明代,“因X(的)上头”类句式开始衰微。在《醒世恒言》中有若干例“因X上”。例如:

(7)浑家陆氏,见他恁般花费,苦口谏劝。赫大卿到道老婆不贤,时常反目。因这上,陆氏立誓不管,领着三岁一个孩子喜儿,自在一间净室里持斋念佛,由他放荡。(《醒世恒言》卷十五)

(8)焦氏嚷道:“又不是亲生的,教我着疼热,还要算计哩!”焦榕笑道:“正因这上,说你没见识。自古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你心下越不喜欢这男女,越该加意爱护。”(《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9)今日说一位官员,只因贪杯上,受了非常之祸。话说这宣德年间,南直隶淮安府淮安卫,有个指挥姓蔡,名武。家资富厚,婢仆颇多。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是杯中之物,若见了酒,连性命也不相顾,人都叫他做“蔡酒鬼”。因这件上,罢官在家。(《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在明代文献《皇明诏令》中,“因X(的)上头”等句式未见用例。

到了清代“因X(的)上头”等并未彻底消亡,但是使用频率极低,如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有少量“因X上”“因X(的)上头”用例。例如:

(10)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份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11)尤氏道:“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他的,他强扎挣了半天,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他才恋恋的舍不得去。”(《红楼梦》第十一回)

(12)至于他父女两个心疼那姑娘,舍不得那姑娘,却是一条肠子。又因这疼他、舍不得他的上头,却又用了一番深心,早打算到姑娘临起身的时候,给他个斩钢截铁,不垂别泪。(《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在《官场现形记》中偶见“为X上头”用例。例如:

(13)一天只教我读半篇。因我记性不好,先生就把这篇文章裁了下来,用浆子糊在桌上,叫我低着头念,偏偏念死念不熟。为这上头,也不知捱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挣得这两榜进士。(《官场现形记》第一回)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力逐渐衰微,元代产生的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汉语原因句式逐渐抛弃了蒙古语的句法特点,回归到汉语的表达式。“因X(的)上头”类在明代的一些纯汉语文献中还偶见用例,到了清代则几乎消失了,不仅在纯汉语文献中几乎消失了,而且在有着语言接触背景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也几乎消失了。

我们通过比较四种版本《老乞大》中表达同一命题义的“因X(的)上头”类句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因X(的)上头”类句式在元代极为兴盛,但是明代开始逐渐衰微,清代已基本消亡。

《老乞大》是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之一,“多带蒙古之音,非纯汉语”(李边《〈训世评话〉序》)。《老乞大》重要的版本有四种:《原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最早的是《原本老乞大》。“1998年韩国学者南权熙教授在整理大邱某私人藏书者的资料时,发现了一个以前未曾见过的《老乞大》刊本,经考察,他认为此书应是刊行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古本《老乞大》”;郑光、南权熙、梁伍镇合作研究,“认为此本内容为朝鲜太宗朝(公元1400-1418年)以前编撰的,刊行于朝鲜世宗朝(公元1418-1450年)”。[2]9李泰洙通过考察认为,新发现的《原本老乞大》“是一个可信的本子,它最初的编写年代不晚于1346年前几年,它的刊刻年代大致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此据南权熙,1998)”。[2]20《原本老乞大》的语言鲜明地体现了元代语言的特点。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用《原本老乞大》来作会话教科书已不合时宜,因而出现了改编本,主要有《老乞大谚解》(1670年前后)、《老乞大新释》(1761年)和《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年)。我们通过这四种版本中表达同一命题义的原因句式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原因句式的演变轨迹,进而可以看到因语言接触引发的句式糅合现象的盛衰。

(14)a.俺有一个伴当落后了来,俺沿路上慢慢的行着[等]候来。为那上,迟了来。(《原本老乞大》)

b.我有一个火伴落后了来,我沿路上慢慢的行着等候来,因此上,来的迟了。(《老乞大谚解》上)

c.我因有个朋友落后了,所以在路上慢慢的走着,等候他来,故此来的迟了。(《老乞大新释》)

d.我有一个朋友落后了,所以在路上慢慢的走着,等候他来,故此来的迟了。(《重刊老乞大谚解》上)

通过(14)的例句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糅合句式→b:糅合句式①《老乞大谚解》中的所谓糅合的原因句式基本上是“因此上”。事实上,这些“因此上”已有强烈的词汇化倾向。我们姑且将“因此上”看作糅合句式。下同。→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15)a.俺汉儿人[上]学文书来的上头,些小汉儿言语省的有。(《原本老乞大》)

b.我汉儿人上学文书,因此上些少汉儿言语省的。(《老乞大谚解》上)

c.我在中国人根前学书来着,所以些须知道官话。(《老乞大新释》)

d.我在中国人根前学书来,所以些须知道官话。(《重刊老乞大谚解》上)

通过(15)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蒙语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16)a.每日和汉儿学生每一处学文书来的上头,些小理会的有。(《原本老乞大》)

b.每日和汉儿学生们一处学文书来,因此上些少理会的。(《老乞大谚解》上)

c.每日同汉学生们一处学习来,所以略略的会得。(《老乞大新释》)

d.每日同汉学生们一处学习来,所以略略的会得。(《重刊老乞大谚解》上)

通过(16)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蒙语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17)a.恁偏不理会的。从年时天旱,田禾不收,饥荒的上头,生出歹人来。(《原本老乞大》)

b.你偏不理会的。从年时天旱,田禾不收,饥荒的上头,生出歹人来。(《老乞大谚解》上)

c.你不知道。因去年年成荒旱,田禾没有收成的上头,就生出这些歹人来了。(《老乞大新释》)

d.你不知道。因去年年成荒旱,田禾没有收成,就生出歹人来了。(《重刊老乞大谚解》上)

通过(17)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蒙语句式→b:蒙语句式→c:糅合句式→d:汉语句式

(18)a.底似的汉儿言语说不得的上头,不敢言语。他每委实不是歹人。(《原本老乞大》)

b.他汉儿言语说不得的,因此上不敢说语。他们委实不是歹人。(《老乞大谚解》上)

c.他不懂汉人说的官话,故此不敢说话。他们真个不是歹人。(《老乞大新释》)

d.他不懂中国的话,故此不能说话。他们真个不是歹人。(《重刊老乞大谚解》上)

通过(18)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蒙语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19)a.俺这里今年夏里天旱了,秋里水涝了,田禾不收的上头,俺也旋籴旋吃里,那里将粜的米来?(《原本老乞大》)

b.我这里今年夏里天旱了,秋里水涝了,田禾不收的,因此上我也旋籴旋吃里,那里有粜的米?(《老乞大谚解》上)

c.我这里今年夏天大旱,到秋来又水涝了,庄家田禾没有收成,故此我们都是现籴现吃,那里还有粜的来?(《老乞大新释》)

d.我这里今年夏天大旱,到秋来又水涝了,田禾不收,故此我们都是旋籴旋吃,那里有粜的来?(《重刊老乞大谚解》上)

通过(19)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蒙语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20)a.那般呵,消化不得上头,脑痛头眩,不思饮食。(《原本老乞大》)

b.那般时,消化不得,因此上脑痛头眩,不思饮食。(《老乞大谚解》下)

c.那般不错,不能克化,所以致脑痛头眩,不思饮食。(《老乞大新释》)

d.那般不错,不能克化,所以致脑痛头眩,不思饮食。(《重刊老乞大谚解》下)

通过(20)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蒙语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21)a.众亲眷、街坊老的每、庄院老的每劝道:“你为甚么省不得,执迷着心?”回言道:“使呵使了我的钱,坏呵坏了我的家私,干恁甚么事?”因那上头,众人再不曾劝,信着他胡使钱。(《原本老乞大》)

b.众亲眷街坊老的们劝说:“你为甚么省不得,执迷着心?”回言道:“使时使了我的钱,坏时坏了我的家私,干你甚么事?”因此上众人再不曾劝他,随着他胡使钱。(《老乞大谚解》下)

c.众亲戚街坊有老成的,劝他说:“你为甚么不知世务,执迷了心,竟不思改过?”他反倒回说:“使是使了我的钱,坏是坏了我的名,干你甚么事?”所以众人再不肯劝他了,随他胡使钱。(《老乞大新释》)

d.众亲戚街坊老成的都劝他说:“你为甚么不知世务,执迷了心,竟不思改过?”他倒回说:“使是使了我的钱,坏是坏了我的名,干你甚么事?”因此众人再不肯劝他,随他胡使钱。(《重刊老乞大谚解》下)

通过(21)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糅合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22)a.恁怎说那等言语?宽呵,做出衣裳余剩,又容易卖;窄呵,做衣裳不勾。不争少些个,又索这一等的布零截,又使五两钞。为这上,买的人少。怎做?(《原本老乞大》)

b.你怎么说那等的话?宽时做衣裳有余剩,又容易卖;窄时做衣裳不勾。若少些时,又要这一等的布零截,又使一钱银。为这上,买的人少。(《老乞大谚解》下)

c.你怎么说那等的话!宽的做衣裳,是有材料,有余剩的,可以又容易卖;窄的做衣裳是没材料,不勾。若短少了,又必要添些零布,又得多使一钱银子。故此买的人就少了。(《老乞大新释》)

d.你怎么说那等的话!宽的做衣裳有余剩的,又容易卖;窄的做衣裳不勾。若短少了,必要添些零布,又费一钱银子,故此买的人少。(《重刊老乞大谚解》下)

通过(22)的比较可以看到,原因句式的变化是:

a:糅合句式→b:糅合句式→c:汉语结果连词→d:汉语结果连词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的a多数是蒙语句式,少数是糅合句式;随后的b基本上是糅合句式(基本上是“因此上”,可以认为已词汇化),个别是蒙语句式;较晚的c基本上是汉语结果连词,个别是糅合句式;最晚的d基本上是汉语结果连词,个别是汉语句式。换言之,元代蒙语影响较大,或直接使用蒙语句式,或使用蒙汉糅合句式;到了明清时期因语言接触而生成的糅合句式由盛而衰,渐趋减少,乃至消失,只使用汉语结果连词或汉语原因句式。由此可见,在蒙古族建立的元代,语言接触引发的糅合句式开始兴盛,颇为常见;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蒙古语影响力日益减弱,语言接触引发的糅合句式渐趋衰微,乃至消失。正如江蓝生所言:“在元朝蒙古族处于统治地位,蒙古语为强势语言时,汉语里或是较多地采取照搬直译蒙古语语法成分,或是使用兼容两种语言句式特点的叠加式;而当元蒙王朝灭亡,蒙古语处于弱势地位时,汉语或是对原先的直译式、叠加式加以改造,使之合乎汉语的句法要求,从而融进汉语之中,或是干脆将外来成分丢弃,回归汉语原来的句法形式。这样,从元代到清代,汉语在与以蒙古语为主的阿尔泰语接触中,大致经历了照搬直译——句式叠加——调整改造——回归复原的过程。这说明不同类型的语言在语法上具有很强的不可渗透性。”[3]

值得注意的是,《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是乾隆年间的刻本,反映的是清代中期的语言面貌,但是清代是满族建立的朝代,那时的汉语却基本上是比较纯正的汉语,未出现类似“因X(的)上头”等表示原因的糅合句式。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因是满语处于弱势地位。正如李泰洙所说,“在明代长达270多年的统治时期,北方汉语逐渐远离阿尔泰语的影响,越来越回归规范的汉语。清代虽是满族统治,但满族自来受到汉语、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民族融合的程度很高,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满族进一步汉化,逐渐放弃满语,走上了与汉族、汉语融合的道路”,所以在《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中“所看到的汉语,其面貌与今天已基本一样了”。[2]106-107

三、“因此上”“以此上”的词汇化与衰微

在元代“因X(的)上头”类糅合句式颇为常见,随着时代的推移,“因X(的)上头”类句式开始衰微,而其中“因此上”“以此上”在明代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上”“以此上”原本是表示原因的糅合句式,其构成是:原因词“因/以”+代词“此”+后置原因词“上”。但是“因此上”“以此上”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在元代就开始了词汇化的历程,由表示原因的糅合句式词汇化为表示结果的连词。

在元代非纯汉语文献中,“因此上”“以此上”非常罕见。在元代直译体白话碑文、《元典章·刑部》《通制条格》、直讲体《孝经直解》《经筵讲义》及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原本老乞大》等中有大量的“因X(的)上/上头”“为X(的)上/上头”等原因句式,但是均无“因此上”“以此上”用例。不过在元代直讲体《直说大学要略》有1例“因此上”,在翻译于明初的《蒙古秘史》总译部分中有3例“因此上”。①从原因句式系统来看,《蒙古秘史》中的“因此上”尚可看作原因句式,不过“因此上”有词汇化的倾向。在《蒙古秘史》中有1例结果连词“所以上”:(1)帖木真在溜道里卧着,速勒都孙姓氏锁儿罕失剌名字的人经过寻时,正见着,说道:“正为你这般有见识了,所以上泰亦赤兀惕兄弟每妒害你。你谨慎,只那般卧着,我不告你。”(《蒙古秘史》卷二)如果认为例中的“所以上”是连词,“上”已附缀化,那么至少可以认为《蒙古秘史》中的“因此上”有词汇化倾向。关于“所以上”的来源,详见下文。例如:

(23)一件,宋宰相吕正献公曾说,做宰相只理会钱呵,不是好事。百姓是国之本,财是百姓之心,多取敛钱财必损着百姓,损着百姓必损着国家。小人多收敛钱财教君现喜,君王不觉百姓生受,却道国家有利益。君王又道此人肯受天下怨,却不知天下怨气只在君王处。因此上,贤的君王在事前处置得不教生乱。(《直说大学要略》)

(24)孛端察儿见他哥哥每将他不做兄弟相待,说道:“我这里住甚么?我自去,由他死呵死,活呵活。”因此上骑着一个青白色断梁疮秃尾子的马,顺着斡难河去到巴勒谆阿剌名字的地面里,结个草庵住了。(《蒙古秘史》二四)

(25)那妇人孛端察儿根前再生一个儿子,名巴阿里歹,后来做了巴阿邻人氏的祖。那巴阿里歹的儿子,名赤都忽勒孛阔。赤都忽勒孛阔娶的妻多,儿子多生了,因此上做了篾年巴阿邻姓氏。(《蒙古秘史》四一)

(26)答里台斡惕赤斤对那妇人说:“你丈夫岭过得多了,水也渡得多了,你哭呵他也不回头,踪迹寻呵也不得见了。你住声,休要再哭。”因此上将回去与也速该把阿秃儿做了妻。(《蒙古秘史》五六)

上面用例中的“因此上”尚可理解成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中的一个次类。

元代纯汉语文献中的情形与非纯汉语文献恰恰相反,“因此上”“以此上”有较多用例,而糅合的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等极为罕见。在《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因此上”多达26例,“以此上”5例;在《全元散曲》中“因此上”多达27例,“以此上”2例;在《全相平话五种》中“因此上”1例,“以此上”2例;在《元本琵琶记》中“以此上”2例。例如:

(27)【得胜令】我又怕叉手告人难,因此上懒下宝雕鞍。(《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萧何追韩信》第二折)

(28)【仙吕】【赏花时】你叔嫂从来情性乖,因此上将伊曾劝来。休闲恼,莫伤怀,照管这家私里外,好觑付小婴孩。(《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张鼎智勘魔合罗》楔子)

(29)平生原自喜山林,一自归来直到今。向红尘奔走白图甚?怎如俺醉时歌醒后吟!出门来猿鹤相寻。山隐隐烟霞润,水潺潺金玉音,因此上留住身心。(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全元散曲》)

(30)(正旦云:)妹子,你不知,我兵火中多得他本人气力来,我以此上忘不下他!(《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三折)

(31)【油葫芦】道统相承十二君,孔颜孟三圣人,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孔子书,齐鲁《论》,不离忠怒传心印,以此上天子重贤臣。(《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死生交范张鸡黍》第一折)

以上“因此上”“以此上”用例出现的语言环境是:S1,因此上/以此上 S2。S1与 S2在语义或逻辑上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因此上/以此上”中的“此”为指代词,用来复指其前的分句S1。“因此上/以此上”所处的位置正好是结果分句S2之前,而“因此上/以此上”是三音节韵律词,与结果连词“因此”“以此”等的位置一致,而且在形式上大致相同,“上”逐渐附缀化,“因此上/以此上”逐渐在语境中吸收了连词“因此”“以此”表示结果的功能。在较高的使用频率推动下,“因此上”“以此上”表示结果的关联功能逐渐固化,“因此上”“以此上”从而词汇化为一个表示结果的连词,相当于“因此”“以此”。

下例中“因此上/以此上”出现的语境也是“S1,因此上/以此上S2”,而且在S1中出现了原因连词“因/为”,可以认为“因此上/以此上”已完全词汇化为结果连词。

(32)【九煞】虽然是失一贤却得一贤,何须用涕两行泪两行,陛下得陇望蜀休多想。只因损折了那一条白玉擎天柱,因此上赔与这万丈黄金架海梁。(《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死生交范张鸡黍》第四折)

(33)(正末唱:)量这个夯铁之夫小可人,怎做这社稷臣。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萧何追韩信》第三折)

(34)【秃厮儿】为母亲疾病可,因此上许下他,便无子息待如何。病未可,不须我,古人言儿女最情多。(《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二折)

在《全元杂剧》《全元散曲》中有大量“因此上”用例,不过“以此上”用例较少。其中有较多的“为/因S1,因此上/以此上S2”等这样的用例,足以看出,在元明时期纯汉语文献中“因此上”“以此上”已词汇化了。

下面是“为/为因S1,因此上S2”用例:

(35)〔正末唱〕为他每话不相投,因此上遣他在门外。(高茂卿《翠红乡儿女两团圆》第二折,《全元杂剧》)

(36)只为你妻贤女孝,因此上取赴到京。(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第四折,《全元杂剧》)

(37)则为他好奢侈行谗佞,剔孕妇削贤心,因此上吕望兴师过孟津,血浸朝歌郡。(杨梓《忠义士豫让吞炭》第一折,《全元杂剧》)

(38)〔夫人云〕儿也,则为你青春年少,未曾许聘他人,因此上俺老两口忧心也。(无名氏《赵匡义智娶符金锭》楔子,《全元杂剧》)

(39)昨日颜如渥丹,今朝鬓发斑斑。恰才桃李春,又早桑榆晚,断送了古人何限?只为天地无情乐事悭,因此上功名意懒!(张养浩【双调】《沉醉东风》,《全元散曲》)

(40)妾身姓刘,小字月娥,长年一十八岁。为因高门不答,低门不就,因此上未曾成其配偶。(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一折,《全元杂剧》)

下面是“为/因S1,以此上S2”用例:

(41)都则为我不肯张罗,以此上闲放着盘千斤磨。(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庭》第三折,《全元杂剧》)

(42)某因赵二舍匡义在家,并大哥一双父母,则怕被人欺负,以此上我不曾去。(无名氏《赵匡义智娶符金锭》楔子,《全元杂剧》)

(43)则因他曾与韩侯为故友,以此上暗遣随何来辨剖。(无名氏《随何赚风魔蒯通》第三折,《全元杂剧》)

由“因此上”“以此上”的词汇化可以看到,三音节的糅合句式可以发生词汇化。

在元代出现了大量的“因此上”“以此上”,有意思的是,在元明时期还出现了少量的结果连词“所以上”。“所以”为什么会附上“上”呢?这是因为“因此上”“以此上”已词汇化,相当于结果连词“因此”“以此”,其中的“上”已附缀化,可以理解成一个结果连词后缀,因而可以类推出“所以上”这样的结果连词。不过这样的用例极少,如在《全元杂剧》中有3例:

(44)〔正末云〕婆婆,想咱两口儿为人,可也不曾行那歹来。我说莫不是这钱财上积趱的多了么?所以上妨害了咱这子嗣。想咱这世间人,无钱的可又难过,抵死积趱的多了,却又于身无益,此言信有之也呵。(无名氏《施仁义刘弘嫁婢》第一折,《全元杂剧》)

(45)〔净云〕上圣不知,我也曾几番家着鬼力去迷那厮,争奈他十分凶恶,所以上不敢近他。(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全元杂剧》)

(46)〔张郎同旦儿上,云〕欢喜未尽,烦恼到来。自家张郎的便是,这个是我浑家引张。我当日与这刘员外家做女婿,可是为何?都则为这老的他有那泼天也似家私,寸男尺女皆无,所以上与他家做女婿,我满意的则是图他这家私。……(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一折,《全元杂剧》)

到了明代结果连词“因此上”仍有一些用例,不过“以此上”已衰微。在明代文献《皇明诏令》中有8例“因此上”,未见“以此上”用例。例如:

(47)及他事发,差人拿问,共计二十八招,都是害军害民的歹勾当,因此上取来打死了。(《皇明诏令·戒谕武臣敕》)

(48)因此上将千户李义、袁胜、童仁鞭讫一百,发长沙西口子充军。(《皇明诏令·谕武臣恤军敕》)

(49)鉏麑见了这等,说道:“若是杀了,国家一个好人;不杀他,又违主人的号令。”因此上,把头在赵宣子家里槐树上撞得头破脑裂死了。(《皇明诏令·戒谕管军官敕》)

(50)曹操的军马那一个敢近他,因此上先主得脱了。(《皇明诏令·戒谕管军官敕》)

(51)刘辟是唐时人,做四川节度使,自称做留守,使人来朝廷讨诰命铁券,朝廷不肯与他,因此上他发兵反来打四川、梓州。(《皇明诏令·戒谕管军官敕》)

在刊印于1677年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因此上”有5例,未见“以此上”用例。例如:

(52)这的都是前世里休善积福来,因此上,今世里那般的自在。(《朴通事谚解》)

(53)因此上,半夜三更里起来,上他家门前叫唤着讨时,他睬也不睬。(《朴通事谚解》)

(54)养孩儿好难,可知难里!怀耽十月,乳哺三年,推干就湿,千辛万苦,养大成人。因此上,古人道:“养子方知父母心。”(《朴通事谚解》)

(55)今年天旱,田禾不收,因此上贼广,使钩子的贼们更是广。(《朴通事谚解》)

表1 明清时期11部小说中“因此上”“以此上”出现频率

“因此上”在明代小说中仍有一些用例,不过到了清代小说中用例更少。“以此上”在明代小说中用例非常罕见,到了清代几乎消失了。表1反映了明清时期几部小说中“因此上”“以此上”的使用情况。①表中文献使用简称。《水》:《水浒传》;《韩》:《韩湘子全传》;《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封神演义》;《西》:《西游记》;《金》:《金瓶梅词话》;《女》:《女仙外史》;《红》:《红楼梦》;《绿》:《绿野仙踪》;《儿》:《儿女英雄传》;《官》:《官场现形记》。

下面是明代小说中“因此上”用例:

(56)禁子答道:“我那老娘听我说,我们却也要容情,怎禁被原告人监定在这里要掤,我们也没做道理处。不时,便要去和知县说,苦害我们,因此上做不的面皮。”(《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57)伦曰:“末将路闻君侯反商,崇侯奉旨征讨,因此上末将心悬两地,星夜奔回。但不知君侯胜负如何?”(《封神演义》第三回)

(58)三宝老爷道:“非咱不肯前进,只是天师牒上凶多吉少,因此上就没有了主张。”(《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六回)

(59)小钻风道:“我大大王与二大王久住在狮驼岭狮驼洞。三大王不在这里住,他原住处离此西下有四百里远近。那厢有座城,唤做狮驼国。他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60)话说那山东东平府地方,向来有个永福禅寺,起建自梁武帝普通二年,开山是那万回老祖。怎么叫做万回老祖?因那老师父七八岁的时节,有个哥儿从军边上,音信不通,不知生死。因此上那老娘儿思想那大的孩儿,掉不下的心肠,时常在家啼哭。(《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七回)

下面是清代小说中“因此上”用例:

(61)第二是朱飞虎,系阵亡都指挥朱鉴之子。生得铁面虬髯,尖鼻吊眼,身材瘦削,骨格棱峥,却是拐一足的。而能徒步跳跃,马上如飞,因此上人称为“飞虎”。(《女仙外史》第八十二回)

(62)所喜他天性高明,又肯留心学业,因此上见识广有,学问超群,二十岁上就进学中举。(《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63)相传说,从前有人见两只彩凤落在这地方山头上,百鸟围随,因此上得了这个村名。(《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64)只是这玉磬儿深恼如玉待他凉薄,又恨金钟儿那一番痛骂,怨深切骨,因此上每逢苗秃子来,就批评他无才无能,连个憨小厮也牢笼不住。(《绿野仙踪》第五十四回)

(65)大善士是前去救人的,皇上还要另眼看待,不要说是一个小小州县。一个不好,只要大善士一封信给抚台,立刻拿他撤任,就是参官亦容易。因此上,谁敢不来巴结他!(《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下面是明代小说中“以此上”用例:

(66)长老道:“这软水洋匹毛枝草,俱是载不起的。是贫僧出乎无奈,夜来撞入龙宫海藏之中,央浼龙王。龙王道:‘亘古至今,只是唐三藏西天取经,仗着齐天大圣,过了一遭。自后早晚两潮,有些硬水,却只容得一叶扁舟,怎么过得这等重大的宝船?果然要过去,也须是奉佛牒文,撤去软水,借来硬水,方才过得。’贫僧讨了他这一个口诀儿,才把钵儿舀起了软水,口儿里念动了真言,借些硬水,以此上才过得来。”(《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一回)

(67)总兵老爷道:“前日之时,多蒙天师道力退了妖婢姜金定。这如今又是姜金定请到甚么羊角山羊角洞羊角道德真君。这真君原是姜金定甚么师父,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先着这个小道童做个前部先锋,会弄三头四臂,青面獠牙,唬吓人取胜。先前千户沙彦章被他捉去,后来金指挥、黄指挥两人出马,已自有个赢手,又被羊角真君满天的飞刀遮头扑面,以此上二将不能取胜。如今小道童又来讨战,坐名要天师对阵,故此冒渎尊颜,请凭示下。”(《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七回)

现代汉语中“因此上”偶见用例。由于“因此上”与“因此”完全同义,前者是三音节,而后者是双音节,为标准的韵律词,所以在相互竞争中双音节的“因此”占有优势,“因此上”逐渐衰微。不过在现代某些方言区“因此上”也见使用,如河南郑州等地。《汉语大词典》收有“因此上”,将其解释为“因此”,列举了柳青《铜墙铁壁》中的用例:

(68)坦白地说,我也有这个心思,因此上派你以来,心里总有些不服气。(柳青《铜墙铁壁》)[4]1698

许宝华、宫田一郎也认为“因此上”相当于连词“因此”,属于中原官话,如河南郑州。如三弦书《石疙瘩接亲》:“石疙瘩,不憨瓜,心眼实,没瞎话,对俺好,孝敬妈,因此上俺才爱敬他。”[5]1964

综上所述,因语言接触引起的句式糅合现象,一般会随着时代的更迭、推进而消亡;但是也有例外,某种糅合句式也有可能沿用更长时间,甚至沿用下来,不过该糅合句式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因此上”“以此上”,最初是表示原因的糅合句式,后来逐渐词汇化为一个表示结果的连词。

四、结论

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是在元代蒙古语与汉语接触背景下,由汉语前置词原因句式“因X(上)”类与蒙古语后置词原因句式的直译式或复制式“X(的)上头”类糅合而成的。糅合的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在元代受到蒙古语影响的非纯汉语文献中具有普遍性、多样性;而在未受到蒙古语影响的纯汉语文献中不具有普遍性,类型特别少,基本上是三字格“因此上”“以此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元代产生的原因句式“因(的)上头”类到了明清时期影响力逐渐减弱乃至消失。随着朝代的更迭,蒙古语的影响力逐渐衰微,汉语原因句式逐渐抛弃了蒙古语的句法特点,回归到汉语的表达式。通过比较四种版本《老乞大》中表达同一命题义的原因句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在元代极为兴盛,但是到了明代开始逐渐衰微,清代已基本消亡。

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原因句式“因X(的)上头”类开始衰微,但是其中“因此上”“以此上”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元代就开始了词汇化的历程,由表示原因的糅合句式词汇化为表示结果的连词。在明代“因此上”仍有一些用例,不过到了清代用例极少。在明代小说中,“以此上”用例非常罕见,到了清代几乎消失了。由此可见,因语言接触诱发的句式糅合现象,一般会随着时代的推进、更迭而消亡;但是也有例外,某种糅合句式也有可能沿用更长时间,甚至沿用下来,不过该糅合句式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可能会发生词汇化。

猜你喜欢
蒙古语用例连词
基于端到端的蒙古语异形同音词声学建模方法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提高翻译水平对年轻一代蒙古语广播工作者的重要性
“守望相助在美好家园”全区蒙古语原创歌曲演唱会精彩上演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首届蒙古语RAP专场演唱会——“无线内蒙古MONGOL RAP之夜”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