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实在”的语法意义

2018-11-28 02:27李劲荣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张文例句主观

李劲荣

李劲荣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将,“实在”句的语义格局概括为如下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分别对应于如下例句:

(1)我本来已发誓不再和司徒聪拗劲儿(-q),但此时实在忍不住(p),又不由自主地抬起杠(q)。(王朔《痴人》)

(2)一些人实在难以适应自己突变的身份(p),便去招募武装警察的报名处领了登记表(q)。(王朔《空中小姐》)

(3)在这方面她实在是太自由了(p),她这种已婚的成年女人比起唐菲这样的未婚少女。(铁凝《大浴女》)

(4)事情竟这样急转而下(p),实在是朱端阳始料未及的(q)。(毕淑敏《补天石》)

李文考察发现,出现在意外型语境中的“实在”句占绝大多数,这反映了人们选择使用“实在”句的主要原因是结果出乎意外了。由此指出格局“(本来-q,)因为实在p,所以q”是其典型形式,认为“实在”表示“对事物性状高程度的主观确认”这样的语法意义,并制约着其相关的句法表现。

针对李文的分析,一些学者展开过讨论,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本文拟重新审视已有成果,重点探讨“实在”的语法意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讨论”之讨论

张则顺于2011年、杨雪梅于2012年、张振亚于2013年先后发表文章对李劲荣的上述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为行文方便,本节先对这些已有讨论成果略加陈述。

(一)“确定命题”

张则顺认为,李劲荣的观点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没有对肯定“实在”句和否定“实在”句分开研究,因为两类“实在”句的成句条件、语义格局存在明显不同。

第二,把所有“实在”句的语义格局概括为“(本来-q,)因为实在p,所以q”是有问题的。首先,“实在p”和q的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有些“实在”所在的小句和前后小句并无因果关系,即使“实在”所在的小句和前后小句存在因果关系,也很难说这种因果关系和“实在”有什么关系,很可能只是文章学上的安排。其次,并不是所有“实在”句都显性或隐性地包含“本来-q,…,q”显示的反预期意义。

第三,虽然李文把“实在”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对事物性状高程度的主观确认”,也注意到“实在”常出现在“意外型”的语境类型,但是没有区分“实在”的意义层级,即“实在”的意义哪些是语义学上的,哪些是语用学上的,哪个意义是最基本的,而其他意义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的发展。

张文的结论是:

第一,肯定“实在”句语义格局可概括为:实在p,其中p具有程度性,“实在”主观提升p的程度。

第二,否定“实在”句语义格局有两种:1)实在-p,其中-p具有程度性,“实在”主观提升-p的程度。2)(本来希望p,但)实在-p,表达了“愿而不能”的反预期意义。

第三,“实在”的基本意义是确定命题真实性,确信义是编码意义,加强义和反预期意义处于一般会话含义层面,是语义、语用界面现象。[2]

(二)“几经努力”

杨雪梅认为,李劲荣的概括还不能全面地解释“实在”的用例,文章运用语义结构分析法归纳出“实在”表示三种意义:几经努力,达到极点而不能实现某种预期的行为;强调达到极点;表示说话人的想法是几经思考而得到的认识。

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于以下三个例句:

(5)他实在走不动了。

(6)他实在困了。

(7)他实在是个好人。

文章如是分析上述三例的语义:例(5)中的“实在”有(主语)几经努力(不停地走)想要实现预期的行为(走下去),而达到(主语的)能力极限,最终不能实现预期行为(走不动)的意思。“实在”修饰的VP表示最终不能实现预期行为。例(6)中的“实在”表示达到了极点(困了),隐含有不能实现某种预期行为(如不能继续工作)的意思,但没有“几经努力”的含义。“实在”修饰的VP表示达到极点的状况。例(7)中的“实在”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即得到“他是个好人”这一判断,是说话人几经思考得出的结论。[3]

(三)“行为极致”

张振亚根据语义结构分析法将副词“实在”分为“实在1”和“实在2”,前者的语法意义为“某种行为达到极致”,后者为“某种性质在程度上达到极致”,两者存在引申关系,即“实在”由表行为的极致义引申出表性状的极致义。“实在2”通过“程度性”进而获得了“主观性”这一特征。

对于现象的观察,张文认为,李劲荣对“实在”语义格局的刻画和语法意义的归纳存在矛盾之处。比如,一些例句中只能看到“程度义”,但很难再补出“-q”或“q”,如例(8)(9);相反,一些例句中则只能找到q的存在,却看不到p的“程度义”,如例(10)。

(8)高!实在是高!

(9)他实在是个好人啊!

(10)村委会实在看不下去了,一合计,用本村的三亩地换来邻乡的一亩地打井找水。

对于现象的解释,张文认为,如果将“实在”句的谓语部分区分为形容词谓语和动词谓语,矛盾即可解决:形容词谓语有程度性,而动词谓语没有程度性。因此,张文提出“实在”有两个意义:“实在1”表示“某种行为达到极致”,修饰动词谓语;“实在2”表示“某种性质在程度上达到极致”,修饰形容词谓语。[4]

二、“问题”之问题

以上针对李劲荣观点的讨论,无疑把对“实在”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实在”的语义分析得更加细致。但是,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已有结论对“实在”句的各种句法表现能否作出圆满解释?如果没有,那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现有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一节,我们先对三篇讨论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出李劲荣观点存在的不足。

(一)以上三篇文章的问题

1.对张则顺观点的讨论

对于张文的分析,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1.1肯定“实在”句的语义格局

张文认为,肯定“实在”句语义格局可概括为:实在p。例句如下:

形容词性短语:

(11)我一摸,他的手实在太凉了。

(12)我还是去找个工作吧,成天呆在家里实在有点儿无聊。

动词性短语:

(13)小王实在踢累了。(动作动词)

(14)快要过年了,我实在想念90岁的母亲,每天早晨5点多就会醒来。(心理动词)

(15)我实在困了,我先去睡了。(状态动词)

(16)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缺乏技术或者人才,实在是捐献角膜的人太少了。(关系动词)

本文认为事实并非都是如此。首先,张文的例句并不足以证明其自身的观点。第一,有些例句本来就是“实在p,q”的格局,如例(14)(15);第二,一些所谓的“实在p”格局的句子在语义上并不自足,语用上也不自由,如例(13)。

其次,张文也没有发现肯定“实在”句中还存在着众多“实在p,q”格局的句子。如:

(17)他实在喜欢赵四,就想方设法接近她。

(18)这些亲戚相貌之平庸、谈吐之乏味令人实在厌倦,以至当周瑶光鲜动人地蓦然出现时,谁也不能视而不见。

1.2否定“实在”句的语义格局

第一,张文认为,肯定“实在”句能成立,相应的否定“实在”句也能成立;而否定“实在”句不能成立,相应的肯定“实在”句也不能成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肯定“实在”句能成立,但相应的否定“实在”句不能成立。如:

(19)我实在讨厌这个人。——*我实在不讨厌这个人。

(20)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实在难过。——*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实在不难过。

有些否定“实在”句不能成立,而相应的肯定“实在”句却能成立。如:

(21)*他实在不渴。——他实在渴了。(张振亚,2013)

(22)*他实在不饿。——他实在很饿。

第二,张文认为,否定“实在”句的语义格局与肯定“实在”句的语义格局明显不同。否定“实在”句语义格局有两种:1)实在-p,其中-p具有程度性,“实在”主观提升-p的程度,如例(23)(24)。2)(本来希望p,但)实在-p,表达了“愿而不能”的反预期意义,如例(25)(26)。

(23)这个星期天我实在没有时间。

(24)豪华商务套房可以吗?我们实在没有总统套房了。

(25)我实在跑不动了。

(26)A:三缺一呢,你赶紧过来吧。

B:对不起啊,我今天实在没有时间。

我们认为,上述例句应作如下分析:

本来q 但实在-p 所以-q

(23)*本来这个星期天想去玩——但没有时间——不能去玩

(24)*本来想提供总统套房——但没有房间了——不能提供

(25)*本来想跑——但跑不动了——不跑了

(26)*本来想陪你们打麻将——但没有时间——不能陪了

如此一来,不但否定“实在”句内部的语义格局没有不同,而且否定“实在”句与肯定“实在”句的语义格局也不存在差别。

另外,张文说否定“实在”句的语义格局还包括“实在-p”这种情况,并提供像“我实在跑不动了”这样的例句。但张文在分析这类例句时又说是表示“本来希望跑,但结果是实在跑不动”的意思。应该说,张文的语义分析确实符合语言事实,但同时也否定了她自己对这一格局的概括。

1.3“实在”的意义层级

张文认为,“实在”的基本意义是确定命题真实性,确信义是编码意义,加强义和反预期意义处于一般会话含义层面,是语义、语用界面现象。但问题是:概括虚词的语法意义,目的是将它与其他词语特别是意义相近的词语在使用上能够区别开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其语法意义的概括就不全面。

张文认为词语的意义应该区分出一定层级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按张文的观点,“实在”的语法意义并没有提炼出来。如果把基本意义即确信义看成是“实在”的语法意义,那还是不能与“的确”“确实”等词语区别开来。

2.对杨雪梅观点的讨论

为方便讨论,再将杨文的例句抄录如下:

(27)他实在走不动了。

(28)他实在困了。

(29)他实在是个好人。

我们认为,杨文的问题在于其分析有随文释义之嫌。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

2.1肯定否定与意义表达

杨文认为,当“实在”表示“几经努力,达到潜能的极点而不能实现某种预期的愿望”时,通常用于否定句,而当“实在”表示“强调达到极点,且含有不能实现预期行为”时,通常用于肯定句。就是说,“实在”的不同意义与肯定否定有关。

假如我们把例句稍微调整一下,上述解释就会碰到问题。如:

(30)他实在走累了。

(31)他实在不高兴。

按照杨文的分析,例(30)有“几经努力”的意思,即非常想走下去但因为太累了而不能再走了;例(31)有“达到极点”的意思,即不高兴的程度达到极点。可是,这两例分别是肯定句和否定句。可见,词语的意义表达并不因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再说,如果词语的意义会因肯定否定形式而发生变化,那词语只能因文释义。但这是不科学的。

2.2成分特征与意义表达

杨文认为“实在”的不同义项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如例(27),虽然想走,但几经努力而不能,所以不走了,“实在”表“几经努力”;例(28),本想继续工作,但困到了极点而停止工作,“实在”表“达到极点”;例(29),认为他是个好人是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实在”表“几经思考”。

假如我们把例句稍微调整一下,上述解释也会碰到问题。如:

(32)他的确走不动了。

(33)他的确困了。

(34)他的确是个好人。

按照杨文的分析,“的确”在这几个例句中也表示不同的意义。但是,“的确”是否包含这几个不同的意义?如果是,那么“的确”又怎么与“实在”区别开来呢?可见,根据成分特征来概括词语的意义是不可靠的。

3.对张振亚观点的讨论

张振亚指出,“实在”不仅能修饰性状程度,还能修饰动作行为。我们认为,如果把“实在1”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其所修饰的动作行为达到极致”的话,那它就应该能够修饰表动作行为的动词,但实际上不可以。如:

(35)我的确爬了,但爬不上。

*我实在爬了,但爬不上。

我爬了,但实在爬不上。

“实在1”不是修饰“爬”,修饰的是整个动词性短语“爬不上”。表可能的动补结构并不表示动作,而是表示动作达到相关结果的可能性。可能性有大小之别,也就因此有程度之分,与“实在”的语义相符。

另外,“实在”修饰的动词谓语中还包括粘合式动补短语和组合式动补短语,按照张文的分析,这里的“实在”也是表示“某种行为达到极致”,属于“实在1”。但事实情况同可能性动补结构一样,“实在”修饰的是整个动补短语,而且修饰粘合式动补短语时还包括其后的助词“了”。如:

(36)这个坑实在挖深了。

(37)这次考试实在考得一塌糊涂。

“挖深了”是一种已然状态,“考得一塌糊涂”也是一种已然状态。状态自然有程度的高低,因此,张文实际上论证了“实在”修饰的是性状的程度。

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区分“实在1”和“实在2”。

(二)李劲荣文章存在的问题

李劲荣的概括非常重视“实在”的程度性意义,但现在看来,这样的概括还不够,仍有不足,有些现象解释起来稍显勉强。

如果只考虑性状的程度性的话,一些包含程度义的相对义词语因有不同表现而难以作出一致性解释。

(38)?今天实在热——?今天实在冷

?他的头发实在长——?他的头发实在短

(39)?他实在听话——他实在任性

?教室里实在干净——教室里实在脏

?这个学生实在认真——这个学生实在懒散

例(38)中的“热—冷、长—短”和例(39)中的“听话—任性、干净—脏、认真—懒散”等都为相对义形容词,虽然它们都有程度义,但在受“实在”修饰时的表现却不一样。显然,这种情况不是程度性所能概括得了的。

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各自内部的不对应性并非程度差别所致,组合式述补结构也并非因有程度副词就都能与“实在”搭配。如:

(40)*实在讲明白了?实在讲得很明白

实在讲糊涂了 实在讲得很糊涂

*实在考好了? 实在考得很好

实在考差了 实在考得很差

内中原因与(一)的情况类似,不再赘述。

此外,对“实在”在“是”字句中的程度性意义的认知也有缺失。如:

(41)*他实在是个官员。

他实在是个政客。

?他实在是个清官。

李文认为原因是主客观性差别:限制性定语客观,描写性定语主观。这有道理。但是,程度性的差别从哪儿来?如果说“政客”和“官员”之间有程度差别的话,那么,“政客”和“清官”之间呢?所以概括为程度性还不太恰切。

三、“实在”之实在

既然已有研究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就说明仍有讨论的必要。“实在”究竟表达什么样的语法意义?本节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对“实在”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以求能够覆盖更多的相关语言事实,从而能够和近义副词“的确”“确实”等的用法进行更合理的区分。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进一步的语言事实观察,我们将“实在”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对事物的超常规性状的极性程度进行主观确认。意思是,“实在”表示对事物性状的一种主观确认,且事物的这种性状是一种达到极性程度的超常规性状。下面具体说明。

(一)主观确认

“实在”表示对事物的性状进行主观确认。

“的确”可与任何动词搭配;“实在”只能与心理动词、能愿动词等包含程度义的动词搭配,不能与动作、行为动词搭配。如:

(42)他的确/*实在告诉过你这件事。

他的确/*实在思考过这个问题。

他的确/实在爱吃四川火锅。

他的确/实在能搞阿谀奉承那一套。

“告诉”“思考”等动作行为动词只客观表达事实,而“爱”“能”等心理、能愿动词带有一定的程度意义,具有主观性。

“的确”侧重于客观事实;“实在”侧重于主观认识。如:

(43)他的确是个领导。

*他实在是个领导。

他实在是个政客。

以上“是”字句是对同一人的身份进行判断并确认,表达结果却不同。“领导”仅指某一职位,“政客”除了指某一职位外,还指以此职位为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这样的意思,包含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当然,形成不同表达可能跟政治立场有关。对局外人而言,他是某个部门的领导;而对于持不同政见者来说,他的行为是以权谋私、损害他人,是个以政治为手段谋取私利的政客。这是持不同政见者的一种主观认识。

肖奚强发现,“的确”可以自由地与时态助词“着”“了”“过”和时态副词“在”“正在”共现,而“实在”则基本不具备这种功能。[5]

张振亚的解释是,能带时态标记的动词多是典型动词,或者说动作动词,这些动词带上时态助词后所反映的是现实中的一个一个的事件,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离散的事件无所谓程度,因而不能满足“实在”的语义需求。[4]

如果着眼于主、客观性,我们认为,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能进行客观确认,这与“实在”的语义不符。

(二)极性程度

“实在”表示的是对事物的极端性状进行主观确认。

“实在”与“太……了”组合自由,“的确”与“太……了”组合受到一定的限制。如:

(44)?他的确太懂事了——他实在太懂事了

?他的确太调皮了——他实在太调皮了

?她的确太让人着迷了——她实在太让人着迷了

“太……了”格式表达极性程度,与“实在”组合的可接受度高于“的确”。另外,有些形容词直接受“实在”修饰时不太自由,但进入“太……了”格式后就可以自由受“实在”修饰,这表明“实在”对“太……了”的适应性很强。而其中的原因就是“太……了”表超常、极性义。如:

(45)?今天实在热——今天实在太热了

?他的头发实在长——他的头发实在太长了

?教室里实在干净——教室里实在太干净了

?这个学生实在认真——这个学生实在太认真了

“热、长、干净、认真”等形容词直接受“实在”修饰时不自由,需要借助格式“太……了”来增强适应性。

“实在”修饰的性状没有余地,“的确”修饰的性状留有余地。如:

(46)A:我的确走不动了。

B:还有500米就到了,再坚持一下。

A:好吧。

(47)A:我实在走不动了。

B1:*还有500米就到了,再坚持一下。

B2:好吧,那就不走了。

(48)我的确跟他合不来,但为了孩子,只好凑合着过。

*我实在跟他合不来,但为了孩子,只好凑合着过。

我实在跟他合不来,尽管有孩子,也只好离婚。

例(46)和(47)中,同样是出现“走不动”的情况,如果用“的确”进行确认,那还留有可以再走一段路的余地,但如果用“实在”确认,则不可能再走了。例(48)中,虽然两人“的确”合不来,但还可以凑合过,倘若“实在”合不来,则只能离婚。“实在”的极性程度义由此可见一斑。

(三)超常性状

“实在”所主观确认的事物的极端性状具有超常规性。

“实在”多与否定形式搭配,与肯定形式搭配受限,“的确”可自由与肯定、否定搭配。如与可能补语搭配的情况:

(49)*实在听得懂——实在听不懂

*实在画得直——实在画不直

*实在学得会——实在学不会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对待某一事情上“听”了以后就会“懂”,“画”了以后能够“直”,“学”了以后可以“会”,即“听懂”“画直”“学会”等是常规情况,“听不懂”“画不直”“学不会”等是非常规情况。这也是“听懂”“画直”“学会”等动补结构能够逐渐词化的重要原因。

李劲荣用程度性来解释此现象,但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是,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程度性上的高低不太容易判定[4]。现在用超常规性作出解释应该更为合理。

“实在”多与偏离情况搭配,与预期情况搭配受限,“的确”可自由与偏离、预期搭配。如:

(50)实在喜欢他——实在不喜欢他

实在讨厌他——*实在不讨厌他

实在开心——实在不开心

实在难过——*实在不难过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他人持不讨厌的态度,这是符合预期的,而喜欢、不喜欢、讨厌等态度总是出于某种原因,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超常性。同样,人们通常的状态是不难过的,而开心、不开心、难过等心理是有原因的。

周密[6]统计了138例“实在”与形容词搭配的情况,褒、贬义形容词的比例是37:99。这说明“实在”经常与贬义形容词搭配,而贬义形容词常有偏离义。

另外,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情况也能反映这一点。陆俭明[7]对这类述补结构的语义进行了分析,而我们看到,也是偏离义更容易与“实在”搭配。如:

(51)实在挖深了(偏离)——实在挖浅了(偏离)

实在画长了(偏离)——实在画短了(偏离)

*实在画直了(预期)——实在画弯了(偏离)

*实在做对了(预期)——实在做错了(偏离)

四、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实在”的语法意义:主观确认是其基本意义,确认的对象体现出某种极性程度,且这种极性程度带有超常规性。

李劲荣指出,“实在”总是出现在这样的语义—语用背景中:通常说来出乎意料的情况不会出现,但由于事物的某种情状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从而使得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变成了现实;或者是因为某一超常情况的出现,让人不能不产生某种极性程度的认识。[1]

其实,这已经揭示出了“实在”出现的场景,并将其语法意义概括为“对事物高程度性状的主观确认”。但不足的是,没有进一步指出所谓“事物的高程度情状”到底是哪一种情状。我们认为,这种高程度的情状就是“超出常规”的高程度情状。

可见,对虚词语法意义的概括,如果不能覆盖其各种句法表现,那么,这样的概括是不全面的,因为语法意义制约着语法形式。

猜你喜欢
张文例句主观
说说“三不腐”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COARSE ISOMETRIES BETWEEN FINITE DIMENSIONAL BANACH SPACES∗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张文作品
苗家小阿妹
好词好句
对立与存在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