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拓展思维处理技巧管窥

2018-11-28 12:39:02
名师在线 2018年23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周长图形

黄 艳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徐庄实验小学,江苏徐州 221122)

引 言

思维属于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具有概括性与间接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产生疑问和提出疑问,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实践活动则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操作思维和理论思维。

一、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受身心发展规律性特征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以直接思维为主,逐渐转化成间接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最基本、最主要的思维层次是直觉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须遵循发展规律,结合学生以形象、具体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出直观教学法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着重发展其观察能力和直觉形象思维。

比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两个图形,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你们估计哪一个图形的周长更长?”接着要求学生用工具拼出这两个图形,在操作中思考:所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测量计算,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接着,教师出示长方形,并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与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这三个图形,有什么发现?”然后组织学生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如此,在探索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优势,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的发展转化,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过渡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凭借操作自由、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等功能,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扩散性、形象性、能动性提供良好支持,借此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平行线”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几组生活中的平行线图片,包括斑马线、火车铁轨、桌子的对边等,然后询问:“在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能找到线段吗?分别用直线标识它们;能发现这些线段的规律吗?”学生通过对图片观察找出相应的平行线,思考、讨论后小结:像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教师接着问:“生活中这样互相平行的线多吗?”要求学生自由罗列和表述,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快速呈现,像地板砖的对边、书本的对边等,最后归纳:平行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事物需平行排列,为生活提供便利。

这样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将平行线直观、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素材,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够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需要教师的激励促进、有效指导和示范引导,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优化问题情境,结合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以此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教师说:“本班有6名同学去参加‘跳舞比赛’,需要为他们每人购买一套漂亮的衣服。你们愿意当小会计计算花了多少钱吗?”据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搭配衣服价格:上衣35元,裙子55元。接着,教师提问:“买上衣用多少钱?裙子呢?买6套衣服一共需要多少钱?”引领他们自主探究和思考:要计算买6套衣服一共多少钱,需要哪些条件?自己列式解答,在小组内提出个人解题思路,并说明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学生会列出两种式子:35×6+55×6=210+330=540;(35+55)×6=540,从而顺利引出乘法分配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知识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并讨论两种不同的式子,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极力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往往对教师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甚至害怕师生交流和对话,这不利于他们思维的拓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转变知识呈现形式,使其自觉参与到学习中,主动配合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

以“观察物体”教学为例,教师谈话导入:“你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是如何观察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引领他们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接着,教师将一个投票箱展示在讲台上,并询问:“大家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接着追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观察这个投票箱,你们看到的形状有哪些?”为他们留下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汇报交流观察结果。之后,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视图1,询问:“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你们能摆出来吗?分别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能看到什么形状?有什么发现?”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结合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并通过谈话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1]。

五、精心设置课外活动,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至生活实践中,真正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并实现拓展思维的教学目标。

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以理解为基础,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知道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时的运用。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要求他们测量、计算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像伸缩门、红领巾、类似梯形的包等。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统计和计算,灵活应用常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案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转变教学思路,借助恰当的处理技巧,拓展学生思维,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出发,将拓展思维渗透至多个教学环节,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周长图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0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巧算周长
分图形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发明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4
找图形
周长小诊所
读写算(中)(2015年11期)2015-11-07 07:24:35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