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玲 郭 鹏
(天津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法。通识教育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素质。通识课是指除专业教育以外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1]。通识课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对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在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近5年以来从事城市气候学的教学实践,本文对通识课城市气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水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大规模的雾霾现象频发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威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和城市热岛等问题都与城市气候学有关。要使大学生了解城市环境问题,提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保护意识,并使他们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使者和传播者,有必要学习城市气候学。城市气候学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居民保健和城市灾害防御上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城市气候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下垫面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局地气候的一门学科,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根据当前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热点问题,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该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气候学及其发展、城市的大气、城市的日照、城市热岛、城市风场、城市的湿度、城市的云和降水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城市气候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应对措施,通过对城市的大气、城市日照、城市热岛等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涉猎城市气候科学相关研究领域,拓宽知识面并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城市气候科学领域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鉴于城市气候学通识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当前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在教学方法上,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知识的介绍立足于社会生活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该课程在授课时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专题式教学是把课堂教学内容专题化,即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独立的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题,围绕每个专题进行系统而深入介绍。专题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僵化模式,根据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成各种专题,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有度,可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通识课的课时安排一般是3个课时为一个教学组织单元,专题式教学更容易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详细和深入的分析介绍,也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城市气候学课程授课专题包括城市气候学发展简史、城市大气、城市的日照、城市热岛、城市风场、城市的湿度、城市的云和降水等,每个专题包括基本的知识构建、案例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三个环节,专题基本知识包括相关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案例主要是围绕与每个专题有关的现实案例,参与式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专题案例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根据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等方式来避免传统教学中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动态情景事例、静态的图片或者物品等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一般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是把实际发生的情景带入课程教学中,使师生共同处于一个实践活动中,容易形成教学的互动结构[4]。
城市环境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分析,可以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能够结合案例更好的理解知识。例如,城市雾霾问题、城市内涝问题和城市热岛问题等都可以成为非常贴切的课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反映教学内容,而且应该很多学生都有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对学生的认知做出经常性反馈,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5]。
参与式教学适合运用于城市环境热点问题的讨论课堂中。学生对于城市环境的热门话题讨论往往比较感兴趣,特别是亲身经历过或见过的环境问题,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例如,2013年以来大部分城市发生的雾霾现象,为什么城市雾霾会如此严重,雾霾会产生哪些影响,应该如何有效的减少雾霾发生的频次等。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中,可以组织学生们分成若干的讨论组,根据选题查阅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最后进行课后总结和评价。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通识课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识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通识课程并对如何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加强高校通识课建设也已经成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6]。本文把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法融入到高校的城市气候学通识课教学中,能够很好的使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