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娜
(吉林省扶余市肖家乡第二中心小学 吉林 松原 13121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附加的额外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心”,不但在小学语文课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更注重德育的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的。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我都会抽出三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说话训练。演讲的内容在课前早已经布置给学生,内容包罗万象,既可以自我介绍,又可以是成语故事,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事以及所观所感所想。比如讲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哲理,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素材。每次,在学生讲完成语故事后,我都不是草草收场,而是组织学生发言,谈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示。像“孟母三迁”、“水滴石穿”等成语让学生明白了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等做人的道理。有时我也就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的好、有启发性,就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一段是描写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每每读到这段内容,我们师生的思绪就会如波涛一样翻滚着。这时候,我就抓住时机,适时地巧妙设计了几个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怎么样?”等等。面对这样的一个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他们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答案。从而也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赢得战斗的最终胜利才会恪尽职守,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设问题有时就能很轻松地揭示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图画,有很多极具说服力的教学素材,这些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载体。所以说,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抓信结合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不但给学生以知识上传授,更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比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颐和园的全景图,并用手机配合播放柔美的曲子,学生们都被精美的建筑深深吸引了。在之后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朗读: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在柔美的音乐伴奏下,学生们朗读了全文,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说出了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了颐和园。在学生们纷纷赞美颐和园的美轮美奂时,我借机追问学生:“你们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喜欢?”。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景观壮美,有的说建筑者真厉害,有的说为国家有这么美好的建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时我说,颐和园还有一段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告诉同学们在北京还有一座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当年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还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两个镜头,告诉学生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奋进的雄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在教学课文前,我常常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幻灯、录像、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骆驼峰老人峰、等景点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接着让学生边看桂林山水录像边听课文录音。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看到桂林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国思潮油然而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