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历史课堂的塑造:从理解到行动

2018-11-28 23:38郭仁贵
名师在线 2018年6期
关键词:林则徐高品质中学

郭仁贵

(江苏省高邮中学,江苏高邮 225600)

引 言

追求优质的课堂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主题[1],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无论是一名新教师,还是一名“老”教师,我们都应该时刻反思:我的历史课堂达到了真正的“高品质”了吗?

一、高品质历史课堂的内涵理解

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称得上是高品质的历史课堂?标准是什么?每一个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但通过“有品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现深度学习,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立德树人”[2]的目的,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根本旨归。

高品质的历史课堂,应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预期,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智慧的灵魂”[3]。其实一节历史课是否高品质,学生最有发言权:老师所有的想法、意图、目标的达成都需要通过一个个学生个体来实现。因此,高品质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能打动学生,触发学生的灵感,形成其对历史事实、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独特的看法、深邃的理解,做到独立思考、客观理解。

高品质的历史课堂,应能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要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挖掘和旧有观念的突破,使课堂呈直线深入的趋势,突出思考的价值。“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性质,都应当建立在这三根支柱上[4]。”教师通过清晰的目标、适量的内容、多样的策略、恰当的评价等,让学习真正发生,而且是深度的而非浅层的,是追本溯源的而非浮光掠影的。

高品质的历史课堂,应当存有独特的、充满张力的教与学空间的创设,“向与真正的学习相伴随的探索精神开放,向很可能导向发现和惊喜的许多路径敞开”[5]。这个空间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又欢迎集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个体的“小故事”又重视学生集体叙事的“大故事”。“教室虽然有些拥挤,然而立在讲台边,上着上着,就舒展了,从学生的眼光中,仿佛能看到辽阔的地平线[6]。”高品质的历史课堂能引发无尽的想象,思绪会飞往遥远的未来,辽阔的空间尽是梦和诗。

二、高品质历史课堂的实践行动

我自扬州大学毕业踏上三尺讲台已有20个春秋,其间有过满意幸福的课堂,也有过失意怅然的课堂,更有许多记忆渐远的课堂。近一年来,我在首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聆听过张元、林慈淑教授的主题报告,真是摄人心魄、令人回味无穷;品味过李惠军、王雄等海派、苏派名师纵横捭阖、灵动精致的课堂;学习过众多一线老师的课堂,由江苏常州中学、如皋搬经中学、扬州中学、邗江中学、江都中学、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等讲授。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一年来,我拜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朱煜教授为导师,先后在江苏邗江公道中学开设《经济大危机》、邗江实验初级中学开设《文化大革命》、邗江中学开设《鸦片战争》、宝应中学开设《走向整体的世界》、宝应安宜中学开设《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等课程,并于近期在江苏省高邮中学面向全省公开教学活动中开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课。“如果我们想要加深对我们自身完整的认识,我们就必须体验,然后视体验结果进行选择[5]。”知易行难,我梦想高品质课堂的理念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但也深知追寻完美的课堂永远在路上。

身处教学一线,我能时刻触摸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感受,历史于他们而言既好玩也令人犯愁。如果历史课能古今穿越、海阔天空、生动有趣,学生自然觉得历史好玩,也可能由此而生敬仰之情,认为这个历史老师还是有点意思的。如果历史课从教材到教材,就知识论知识,缺少必要的美感,想想看,仅是烦琐的年代和人名就能让学生倒吸一口冷气,这样的历史怎能不让学生犯愁。“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7]。”这话说得多好啊!中学历史课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我们要警觉不要让历史课堂失去应有的诗意,要引导学生找寻历史的脉络,体悟历史,求真求实,努力提升历史课堂的境界。

我们在课堂改革上走过很多路,江苏洋思、山东杜郎口、河北衡水都学过,也照搬过、模仿过、嫁接过,走走停停,犹犹豫豫,飘忽不定;接触过各种新思潮、新理论;也面临着考试重压之下历史学科地位与功能的异化。“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8]。”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要有自身的独创性,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充实生动的历史细节,上出浓浓的“历史味”,“把生涩、枯燥、费解、烦琐的东西化作新鲜、通俗、生动、简单的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9]。当然,这是需要下功夫的。

总之,一节历史课如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情绪自然饱满,那课堂上就一定会出现师生同频共振、策马奔腾的感人景象。此时此刻历史课堂就成了润泽生命的场所,不可言状的感动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境界呀!

三、高品质历史课堂的理性省思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5]。”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认识,都将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第一,修炼教师的学养与教养。丰厚的学养能够改变教师的视界和心界,从总体上提升课堂的境界。教师的教养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师的教态、仪态、语言的呈现力、表达能力等。全国知名教师、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将教师的学养概括为教师的思想力,教养则体现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力,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了丰厚的学养以及精湛的教养,才能将学科知识中的营养提炼出来,更好地传达给学生。

我曾有幸在江苏常州中学聆听了李惠军老师开设的《秦始皇》一节示范课。对于这一节课,李老师说,关于秦始皇,他讲过不下百次,但这次他却想基于核心素养几个要素加以渗透,也想超越自己经验的藩篱,同时也想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思考带来些许借鉴或参考。在如何设计这节看似常见的课题上,他纠结了许久,有过许多种想法,却拿捏不准。为此,一个月来,他重读了《秦始皇本纪》,重点研读了李开元的《秦迷》《秦崩》《楚亡》《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也浏览了一些相关著述文章,形成了很多想法却难以自信。据了解,为了《秦始皇》一课,李惠军老师还特别致函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张耕华教授。而张教授回复的信函就达7000余字。李老师的备课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去体会、践行。我们只有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阅读,积淀学养,研磨教养,最终才能开阔自身的视野和眼界。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做到俯视或平视教材,居高临下方能游刃有余。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才能被学生所喜爱。

第二,要有思想,不随波逐流。历史教育有着广大的探索空间,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即使面对一个现有的历史结论,都要习惯性地开动我们的大脑,更多地发出“是吗”“有道理吗”“为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认识的”等反问。通过质疑与追问,至少能够唤醒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历史课堂成为寻求真理的场所,而不是将课堂变成一个个教材结论单向灌输的场所。

以林则徐为例,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林则徐是完美的民族英雄,“由此,一个神话诞生了。一个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10]。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呢?教学中不妨借助于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任上,他身边至少有4名翻译人员,每天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再将这些资料采编成册。据此,他知道了英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军队、舰船等数据,也得知英国以贸易为立国之本。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他认为英国人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等,以“闭关绝市”威胁;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刘大椿《新学苦旅》

材料三 林则徐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他们“因此被指责为‘溃夷夏之防’、有失国体而受到舆论的强大压力”。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通过上面四则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就可以探讨林则徐在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影响林则徐师夷的原因,形成林则徐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明哲保身的士大夫”于一体的人物印象。这一矛盾的综合体恰恰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林则徐在认识上的误区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和西方接触的第一位高官,而几十年后还有很多人还不如他呢”[11]。其实,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缺陷,并不影响其先进。林则徐如此,李鸿章如此,康有为也是如此。只要材料运用得当,学生同样可以形成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李鸿章既是“师夷长技的先驱者”,又是“风雨帝国的裱糊匠”;康有为既是“制度革新的引领者”,又是“众口铄金的大奸臣”等。同一个历史人物的熟悉的一面与不熟悉的一面,都能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评判、去还原本真的历史人物。

我们若能善于思考,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撬动学生的思维,在真实的历史中探寻历史真相,升华历史情感,提升历史意识。如此,学生的视野打开了,质疑历史、探究历史的能力提升了,这样的历史课堂能不被学生欢迎吗?

第三,选择与个性契合的教学方式。天性与生俱来,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偏爱的教学方式,随着时间的积淀,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在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时候,要尽可能学习其中能够与自己的天性和谐共生的东西[12]。”与自己天性相违背的东西再好,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同的历史课堂因教师的个性而显得千姿百态、摇曳多姿。有的教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有的教师纵横捭阖、跌宕起伏,有的教师精致细密、调度自如,有的教师清新活泼、亦师亦友,有的教师神入历史、忘情忘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无须盲目模仿,有些教师的教学境界确实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但我们也须知,教学也是一种修行。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有魅力的老师。

结 语

在探索高品质历史课堂的道路上,过程是艰辛的,成长却是丰盈的,也是幸福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做一个勇敢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我们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头,合理整合资源,不断改进,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13]。”那就让我们在原本安稳静好的心中播下一颗“不安分”的种子吧,学习、借鉴、创新,在历练中提升自我的教学高度与深度。

[1]李铁安:《高品质课堂的塑造》(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3]肖川.完美的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2-43.

[4][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3.

[5][美]帕克•帕尔默.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9-70.

[6]周春梅.一间辽阔的教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

[7][法]马克•布洛克.黄艳红,译.历史学家的技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8][美]帕克•帕尔默.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

[9]李凯.历史这样教:中学历史教学技能[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6:30.

[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三联书店,2014:148.

[11]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34.

[12]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0.

[13]胡乐乐,编译.美国人心中最好的老师: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透视:2005—2016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6.

猜你喜欢
林则徐高品质中学
干部带头 乡村e站助力 共同打造高品质示范村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既要高品质,也要接地气——上海歌剧院发布2018年演出季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