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晓静,夏燕燕
(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118)
“互联网+”秉承了最新的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它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此来提升各行业的产品生产力和行业生命力,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互联网信息传递为实现工具的社会发展新形态[1]。在“互联网+”环境下,科研过程日益数字化,科研用户对科研活动中相关数据的挖掘、存储、分析与整合能力的需求愈来愈高,而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利用搜索引擎通过自助等方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因此,随着信息环境、科研用户信息需求及获取信息行为的改变,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中”角色逐渐弱化,图书馆员面向科研的传统科技服务对科研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小。为避免被边缘化,高校图书馆员应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加强职业素养,重新思考、定位并进行创新服务以实现自我价值。
面向高校师生的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挥其文献信息中心作用的两大基本职能之一。所谓科研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依托,通过馆员及设备等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科技信息咨询、科技查新、学科服务、课题跟踪、文献检索、查收查引、专利信息服务、科研数据支撑服务、各种讲座以及培训服务等,属于深层次的信息服务[2]。高校图书馆员在科研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以书为本”,只注重对图书资料的购入、收藏和保存。因此,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理念仍局限在传统的借阅模式,服务依然是被动的,没有形成主动服务的意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互联网+”环境下,各高校图书馆都广泛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员在思想意识上并未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依然认为自己只是图书或资料(包括数字文献资料)的采购者、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即使是提供服务也只是在高校师生主动问及时,才被动地提供一些图书资料及信息查询方面的服务,并没有发挥图书馆对数字化资源的组织、加工及管理职能。这种被动服务思想观念的存在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员科研服务意识的进一步淡化和整个图书馆科研服务支持工作的滞后。
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其馆员构成较庞杂,人员来源复杂,馆员学历参差不齐且高学历人员较少,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馆员比例不高。馆员知识结构较单一、老化,自身素质不高,又很少参加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因此,他们往往只适合从事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3]。“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良好的互联网素养,既要具备信息检索能力,又要具备读者思维,即互联网行业中的“用户思维”;其次,图书馆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充分掌握新的图书管理系统,适应新的网络化的信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最后,馆员还要具备其他综合知识,如学科服务所需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英语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如果高校图书馆员不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就会直接影响其面向科研的服务创新水平。
“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各种新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员在教学科研服务中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面向科研服务中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图书馆灵魂的图书馆员,需要找准其在“互联网+”新环境下面向科研服务的角色定位。①高校图书馆员依然是服务对象和文献之间的枢纽和桥梁,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运营主导者。在传统图书馆中,图书馆员的工作以保存文献资料以及维护相关设备为主。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参与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这种角色的承担需要馆员对服务活动进行更细致的策划、组织以及参与,所以对图书馆员的要求也就更高。②“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功能应从以采购者、管理者为主、以服务者为辅,向采购者、管理者、服务者三者功能并举(甚至更注重服务者功能)转变,以实现高校图书馆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变。馆员应主动收集师生的非结构化信息、认知信息、行为信息等,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向他们提供更优质的专业服务。③笔者认为,高校馆员还应承担创新培育者的角色。高校图书馆是大量文献资源的汇集地,图书馆员是最先接触到这些文献资源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相应的关联资源,并通过资源的关联向师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以培育师生的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应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改变传统的“应答式”服务方式,提供主动的“推送式”服务。同时,馆员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发挥图书馆对数字化资源的组织、加工以及管理职能,向师生推送更加优质的文献资源服务。在改变服务意识的基础上,馆员应注重培养个人的创新意识和数据意识。良好的数据意识是实现优良的科研创新服务的基石,也是图书馆员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需要。“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强烈的数据意识,具备开发、利用各种数据的思维,能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各项活动中信息数据的价值,并能够借助新的信息技术对高校师生的行为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创新意识和数据意识的形成,高校图书馆员可以主动对师生所需数据进行优化整合,挖掘其中隐性的有价值信息,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科研创新服务,强化高校图书馆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员应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素养,以适应新的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提升个人专业知识水平。图书馆员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以及在线学习等途径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除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图书馆员还应加强计算机系统、检索目录、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知识的学习。②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图书馆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各行业的研究动态和热点,同时加强与其他图书馆馆员的交流,学习更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图书馆管理方面最新的发展态势。
服务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的基础,学科服务是服务创新的热点。学科服务是以高校师生为中心,依托本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以国家文献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面向校内科研单位和个人,建立基于科研主体与图书馆协同、面向研究一线的学科服务模式机制,以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科研人员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保障[2]。图书馆员要开展创新服务,必须深入师生开展嵌入网络环境、嵌入现场式的嵌入式学科服务。通过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服务融入师生的科研环境,可以支撑高校师生的科研,节省师生的时间,帮助师生开展创新性研究[4]。高校图书馆员通过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①提供全过程的科研课题研究协助,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其研究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等。②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向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帮助科研人员明确其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趋势。③利用图书馆数据资源,及时向科研人员推介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开放数据库,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推荐并指导科研人员学习各种文件管理软件,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进行工作成果转化。④发挥资源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领域的重要网站、数据库、专家博客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整理成专题报告,供科研人员参考。⑤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成果展示,指导科研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的申请、论文的投稿以及专利的申请等。在深入开展嵌入式学科创新服务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员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研创新服务,如:利用VR体验的机会,让高校师生通过虚拟体验内的一系列项目策划、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再通过VR技术进行虚拟实践,培育和发展高校师生的创新思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