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评张鲁镭的小说《暗香》

2018-11-28 18:25
文学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臭豆腐暗香女士

郭 楠

在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进程中,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多样,文化冲突问题成为“地球村”人相处的一种常态。作家张鲁镭所生活的中朝边界,文化冲突问题更为鲜明,更为突出。面对文化冲突,有的人采取漠视的态度,有的人则将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那么作家们一般会怎么处理呢?张鲁镭的写作是否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呢?

一.交流与碰撞

1.三种文化的碰撞

张鲁镭的小说《暗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肖女士一家过着富足的幸福生活,最大的爱好就是吃臭豆腐,随着家里经济条件的改善,肖女士打算从喝咖啡开始用西式生活方式提高一家人的文化品味,并想办法把臭豆腐保护起来,让它变成一种私密的暗香;同时,深受韩流文化影响的方球开始恋爱了,对方是一个朝鲜族女孩,为了爱情,方球也爱大酱汤。自此,由臭豆腐、咖啡、大酱汤带来的关于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矛盾开始打破一家人的平静生活。

故事围绕肖女士、方球和吉顺三个主要人物展开。小说的矛盾始于肖女士的儿子方球开始找女朋友。当她得知方球喜欢上一个朝鲜族姑娘吉顺时,因为对方餐厅服务员的身份以及不能认同自己的文化品味极力反对两人在一起。故事的冲突由此展开。小说主要写到了三种饮食:咖啡、臭豆腐和大酱汤。

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具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特点。这是一段关于肖女士一家吃臭豆腐的描写: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臭豆腐。小葱刚刚拔出来洗过,塞进嘴里时还往下滴水。辣椒和大蒜也不用盘子装,就零零散散堆在桌子上。老方和球球敞胸露怀大裤衩,肖女士舒舒服服趿拉鞋。他们嘴角挂着酱手指粘着油。什么奉承什么客气话。这可是在家里,粗陋和生猛才是真谛。让吃回归吃的本身,回到最基本的口腹之欲。”①

咖啡一开始在欧洲价格不菲,只有贵族才能饮用,因此甚至被称为“黑色金子”。后来,咖啡在巴西试种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此在南美洲迅速大量生产。由此而价格下降的咖啡逐渐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咖啡。咖啡种类丰富,价格不一,并随之产生了“咖啡文化”。咖啡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描写的食物。除此之外,西方的代表饮食还有三明治、披萨饼等等。大酱汤源自朝鲜半岛,是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日常餐桌必不可少的传统菜品。

在文中,这三种食物已经不仅仅被作为一种饮食来描写,它们是小说中各个人物之间冲突的导火索,以及他们各自文化观念的载体,成为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肖家喜爱的臭豆腐对应的是传统文化,肖女士钟情的咖啡对应的是西方文化,而方球和吉顺爱喝的大酱汤则与韩流文化相对应。小说中人物之间冲突的实质是文化的冲突。

2.后殖民语境

由《暗香》这篇小说中肖女士“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不自觉”地向由西方文化主导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靠拢来看,肖女士的行为动因与人们在评定东西方文化的优劣高下时长久以来所带有的思维惯性密不可分,而这种思维惯性又形成于西方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所谓后殖民语境,是指在经典殖民主义及其价值全面终结之后,西方运用自身的知识/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发挥支配性作用,也就是依靠各种软性的意识形态策略和温和的对自身价值无可怀疑的表述,在现代性基础上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进行影响与控制。”①由于大众文化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为意识形态的输送提供了便利,对输入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使得西方世界所代表的文化在第三世界取得认可并占据优势地位。具体表现在肖女士对西方的饮食方式的崇尚并且不加甄别地全盘接收,同时,对大酱汤嗤之以鼻。

值得关注的是,现如今中华文化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西方世界,日本和韩国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本动漫和韩剧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大受欢迎,方球就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之一。隐藏在这些文化形式中的意识形态以“软权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

3.文化身份的认同困境

萨义德提出,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把文化与认同合为一体。②也就是说,人们在接受一个国家的文化背后,是与对这个国家的认同结合在一起的。此外,受各种文化形式中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受殖民者的心理殖民化会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和从属心理以及自我否定意识,并且对原来的文化身份进行“漂白化”处理,这就是自我殖民或者说自我的他者化的开始。肖女士有意识地将臭豆腐隐藏起来,用咖啡取而代之,让别人称呼她为“肖女士”;方球追求吉顺,喝大酱汤,有意识模仿韩剧当中的爱情桥段。二者都是非常典型的自我殖民的形象。

在肖女士和方球二人分别对西方文化和韩流文化的崇尚之中,体现出了我们在一个多样文化时代背景之下存在的文化身份认同困境。一方面,我们无法完全向传统回归;另一方面,对他国文化的拿来主义又让我们深感隔膜。这种两难的困境让人们产生无所归依之感。这也是时代给我们所提出的一道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于在全球化、商业化中的发展中国家的文艺创作,有无声的警示作用:在追求艺术走向世界时,应该警惕后殖民主义的陷阱。

二.包容与融合

面对这种后殖民主义的陷阱,时下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容易走进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漠视文化入侵,不由自主地被洗脑,甚至自我殖民。一是谈虎色变,认为西方文化已经对我们无孔不入,他们对外来文化怀着异常敏感的神经,容易导致文化保守主义。作者对于文化殖民的态度显然与这两种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1.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在作者看来,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臭豆腐与咖啡,一土一洋,一臭一香,一小资一普罗,似乎完全相反的两样事物并行不悖地存在于肖女士身上。③肖女士的儿子痴情臭豆腐,为了爱情,也喜爱大酱汤。小说中人物的双面性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肖女士在外人面前喝咖啡、听班得瑞的音乐、采用西式的饮食习惯,向外人塑造了一个有修养有品味的肖女士形象。同时,肖女士一家平时一直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对臭豆腐情有独钟、憧憬着暮年的天伦之乐、注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等。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只在外在层面上影响着肖女士,而内在层面上,肖女士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方球在韩流文化的浸润之下对爱情与理想的幻想都建立在韩剧上,甚至想放弃工作离开父母和吉顺一起去韩国发展,可以看出,韩流文化在广泛的传播中已经逐渐对方球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事实却是,方球去韩国的计划并未成行,得知吉顺小姨在韩国发展得并不顺利时,方球去韩国的幻想也破灭了,最终妥协和回归到以臭豆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观念上去。正如小说的题目“暗香”所写的那样,臭豆腐闻着虽臭,却在角落里散发出暗香,是这一家人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 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④中国文化是一种酱缸文化,臭豆腐就是在缸里腌制的,酱缸就是把什么东西都往这个缸里丢,酸菜有酸菜缸,臭豆腐有臭豆腐缸。酱缸文化讲的是任何东西到了酱缸里面都会变,哪怕纯而又纯的人到了酱缸里面都会变。柏杨是站在批判的角度来说酱缸的同化和腐蚀作用,但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对于以咖啡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大酱汤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即便是像肖女士和方球那样的哈美哈韩一族,最终都会被臭豆腐文化所同化。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同化能力,例如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满族,都被汉文化所同化。所以作家张鲁镭或许是想告诉我们:虽然臭豆腐臭,看起来中国文化不如别人了,但这样一种臭豆腐的文化恰恰具有一种很强的包容性,它对韩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都可能起到同化作用。因此不需要担心像肖女士和方球这样对西方文化和韩国文化具有一种向往的人会变质,虽然肖女士在外人面前是要喝咖啡,但是她骨子里面依然喜欢臭豆腐。方球一方面和吉顺同居,暗地里回来拿保险单的时候却在家里大口吃臭豆腐,后来跟吉顺分手以后回来又自己做臭豆腐。所以说,臭豆腐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评书式的语言

作家张鲁镭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包容性的自信还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之中。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不具倾向性的评书式语言。评书是汉族曲艺的一种,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用演员们的话说,是“立起来的语言”。

“安静,心急吃不上臭豆腐,不、是热豆腐。想想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周末你来海边玩吗?来的话绕进小区,对,一直往后走,其实也不用指点,闻着味儿走。越来越浓越来越浓,小区里有猪圈?胡扯,尊重个人喜好养个猫狗的就可以了。还猪圈!这臭气熏天的,受不了了,我不上茅房。什么茅房,肖女士家这就到了。开门看看吧!”⑤

这种语言的特点是看起来似乎在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是既成的故事。其戏谑的口吻和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让整篇小说呈现出诙谐幽默、轻松活泼的风格,作者的观点和好恶也隐匿其中,从而削弱其批判性,上演了一场给看客娱乐的闹剧。可以猜想,或许作者正是认识到了全球化和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多样的文化选择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必然性,因此对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不表露绝对的批评或者赞赏的态度,反而给了每一种文化足够的话语权使其阐释自身,正如责编稿签所写:小说虽有黑色幽默元素,但并非简单批判讽刺,而是透出宽容与理解。⑥

三.结语

除了臭豆腐,作家张鲁镭的其他小说中也描写了许多饮食文化,例如《橘子豆腐》、《酸菜馅饺子》,以及小说集《小日子》。她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描写他们恬淡美好的小日子,以至于有人因此而担心她的创作格局是否会因为这样一味地“自足”而影响到小说独有的“劲道”、质地与品性。⑦小说《暗香》恰好展示了作家直面冲突的勇气和化解矛盾的功力,不得不说是对以往写作风格的一次突破。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种“文化乱世”的背景之下,这篇小说愈发显示了作家的社会担当意识。作者在《暗香》中写到饮食及文化的冲突时只把它当作生活的一种常态来描写,作家本人没有将小说的主题上升到更高的高度的野心,所以我们并没有嗅到浓烈的硝烟和火药味,反而是淡淡的温情与黑色幽默。但客观上,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同于一些作家在写到中西方文化交汇之时精神的痛苦与撕裂,例如陈希我《父》中四兄弟在传统与西方的价值观念的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借此突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对立与冲撞,张鲁镭在反思的同时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

总而言之,小说《暗香》用轻松活泼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于普通小家庭中的小故事。一方面,它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处于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人在面对多样文化时容易陷入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中,我们应保持警惕避免走入后殖民的文化陷阱之中。另一方面,从作者独特的语言中所体现的包容性,以及各人物的命运都可以看出,小说体现的更多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欧美日韩等多种文化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可以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更具底气——中华文化不会在纷杂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失去话语权,未来的中华文化必将在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注 释

①张颐武:《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②(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478页。

③张鲁镭:《暗香》,《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

④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4页。

⑤张鲁镭:《暗香》,《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

⑥张鲁镭:《暗香》,《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

⑦王妍:《小日子里的恬淡诗意——读张鲁镭的小说》,《当代作家论》,2012年第 1期。

猜你喜欢
臭豆腐暗香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暗香袭人
冬夜梅花暗香来
我为臭豆腐狂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ЛУЧШИЙ ИЗ ЦВЕТКОВ – МЭЙХУА
全年目录
舌尖上的校门口
糖花荷韵暗香来
风味小吃——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