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冯文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用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种随文习作的方式能让学生从经典文本中获得启示,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不少教师只是关注让学生展开习作,但是却忽略了指导学生在写作后展开修改活动,导致学生只仿不习,没有总结写作经验,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我在指导学生随文习作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修改,这样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要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就要了解按照怎样的结构布局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随文习作后的成果和原文进行比较,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结构布局,然后找出其中的不同点,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说说哪种结构更好,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总结出的内容进行修改。
如在学习了六上第12课《姥姥的剪纸》后,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随文练笔的活动,首先回忆一下自己和家中老人一起生活的场景,并尝试围绕该主题展开写作活动。在写作后,我又组织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文章和课文进行对比分析,看看两者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有学生提出:“文章中先介绍了姥姥十分擅长剪纸,然后又举出喜鹊登枝和牛驮小兔的例子来证明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能,最后写了姥姥的剪纸对‘我’的影响。”我又提出问题:“那么你的作文和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你也选择了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彼此有什么联系吗?课文的两个例子又有什么联系?”学生发现:“课文中喜鹊登枝体现了姥姥的技艺,让‘我’折服,而‘牛驮小兔’展现了姥姥不仅技艺高超,还和‘我’感情深厚。两个事例之间有递进关系。”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缺乏这样的特点,于是认识到了在结构上的不足之处,尝试围绕其展开修改。
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我并不急于要求学生交稿,而是鼓励学生围绕初稿和课文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展开反思,思考自己的作品层次是否分明,结构是否得当,详略是否合理。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学者格雷夫斯提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习作教学基础。在指导学生随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围绕所写的文章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可以探讨范文如何遣词造句,并分析自己的作文是否也做到了合理用词。在探讨中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写作能力。
如在学习六下第2课《三亚落日》后,我鼓励学生展开随文写作的活动,尝试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在写作完毕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尝试将自己创作的文章和课文进行对比,说说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何差异性。学生围绕此话题展开了讨论,如有学生提出:“你在文章中将落日比喻成了一个巨大的草莓,挂在天上。可是草莓的形状是心形的,和落日一点都不一样。课文中比喻成灯笼,就比较像了。”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提出:“是啊,之前我只考虑到了颜色问题,现在才发现,在写比喻句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颜色是否相似,也要考虑到形状等其他的问题。”两名学生相互商量,最后决定将“挂在天上的巨大草莓”改成“挂在天上的巨大山楂”,这样就做到了形状和颜色的兼顾。在交流中,学生优化了作文的文字。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就能在阅读、讨论、评议中发现文章中的字词有哪些运用得不够合理,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修改,学生就能在吸收集体智慧的过程中启动思维机器,修改的作文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随文习作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模仿,而应该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在指导学生随文习作时,总是鼓励学生在写作后进行内化,思考该如何合理调整主题和写作方向,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写作效果。
如在学习六下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后,我组织学生展开写作活动,尝试写一下自己游历祖国山水的经历,同时让学生在写作后进行反思,探究写作的主题。如有学生提出:“我们所写的大多数文章都只是描述了祖国山河的壮观,但是对比课文就可以发现,《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主要想展现的是人。”我引导学生思考:“与其写类同的文章,不如写出自己的个性,大家打算如何修改写作的主题方向呢?”学生在对比阅读课文后尝试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旅途过程中除了能看到风景以外,还会接触到很多的人,能看到人世百态。如果写作的主题能围绕旅途中的人展开,那么写作的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我鼓励学生围绕新设定的主题展开写作,尝试修改作文。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了徒步旅行的路人,写出了他们的坚持不懈,展现了人物形象。
在讨论和推敲中,学生能更好地修改作文,让作文的主题和寓意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养成写作后要及时修改的好习惯,变被动修改为主动修改,同时还能慢慢地提高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在指导学生展开随文练笔的过程中,练笔的量并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多元修改的方式,学生能提高写作能力,让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