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莹
小学语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满足于接受教师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是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何谓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学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有:学生必须有兴趣、好奇、疑问等心理基础;学习过程要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关注过程;具有再生性的特点,即学习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结果。因此,注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是学习活动的实施者、推动者;教师是“导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关键时刻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过程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把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用借鉴自然科学探究学习的做法来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还需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朗读、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等能力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实施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动态,开放的教学情境即探究式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展示自己的语言才干,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的数量要少。少而精的问题便称之为主问题,也叫探究专题。相反地,人人会说的问题没有研究价值,缺乏思维空间,消磨了课堂时间,便无意义了。
2.问题的覆盖面要大。最好能涉及到全文。
3.穿透力要强。瞄准课文的主旨,揭示文章的中心。
4.探究度要高。有研究价值。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仅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课文中那些语句深深地激发了你的同情之心,哪些语句轻轻地拨动了你的心灵?请选择一种心情,按照“划出语句——说理由——朗读——感受”的方法自学课文。教者虽只预设了一个大问题,但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探究度高,极具研究的价值。在探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又饥又冷,只能幻想火炉、烤鹅、慈祥的奶奶……
社会制度的黑暗,富人根本就不同情穷人,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起产生共鸣,孩子们品尝到了阅读所带来的成果的喜悦。
例:《全神贯注》一课也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从哪几个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请划出来,读读议议。通过与众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着探究的气氛。
5.激发兴趣,吸引学生。
例:上《凡卡》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三种“狗”?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东西,找出关键词?这么有趣的问题,会很快地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深思,并乐于寻求答案。经过他们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解决了问题。文章的主旨“穷人的生活连狗也不如。”便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迎刃而解了。
例:上《穷人》一课时,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意见,深入理解课文。这样就会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所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探究性质疑,在实验中观察验证解除心中的质疑,在实验的兴趣中去探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
例:上《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都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人物性格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之处:“儿童是一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课堂形式的新颖创新都要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为前提,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诱导学生的探究心理。
6.功能性要强,要有三维的目标。
实行新课程的“首义”就是确定新的课程目标,要从过去过于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所谓的三维: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教学《新型玻璃》时,便可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下面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过程与方法),去研究(知识与技能):新型玻璃有哪几种?有什么功能?②你对哪种新型玻璃最感兴趣?为什么?③你要设计怎样的玻璃?为什么要设计这种玻璃?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探究式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便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时间安排上,一般5-7分钟就够了,有时甚至更长——10分钟。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就需要给足学生时间,又不限制他们思维的空间,他们思维活跃了,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自主探究这种组织方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再给予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学生便“能学”、“会学”,从而“乐学”。
在五年级上学期语文口语交际课中探索学习,如:《我是小小推销员》,让学生通过商场调查,特别和卖电器的售货员进行交流接触、学习,这样学生就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口语交际课。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努力创设更多的创造实践。如教《匆匆》一文时,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创造背法。如有的用“化整为零,步步为营法”,有的用“以写助读,感官兼用法”。有的用“互读互背,合作经营法”等。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觉得哪种方法好,就采用哪种,我们的引导,学生探究适宜自学的学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自由空间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过:“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是探究思维的表现,是智慧火花的形成。
引导学生学习《中彩那天》一文时,学生可能会生成许多问题,鼓励学生说出真实想法。例如:“课文说到库伯家里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汽车,而‘我’家里很穷,父亲又那么渴望得到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去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彩票上K字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再如: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学生就生成了这样的问题,“按理说我的母亲应该像巴迪的母亲一样赏识我,多给我鼓励,可我的母亲却像巴迪的父亲,对我很严厉、很凶,反而是我的父亲却温柔可爱,搞不懂?”而这样的问题,恰好也反应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现状。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有的尽管很幼稚,但它毕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爱护、培植,让孩子们的创造之树生根发芽。
语文课程资源组成语文课程的各种要素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还有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另外,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课程资源,要以生活实际引入教育课题,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教学课堂融入生活,可以打破教科书规定的教学顺序,让生活事件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结合中国的民俗节日写相应的作文。《端午节》、《中秋赏月》、《校园的桃花开了》,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桃花和实践课老师配合完成端午节包粽子,和学校组织的“撞蛋”比赛,中秋和家人赏月拍照留影等形式,讲述节日的风俗和家人共度节日的美好。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中寻找资源,善于倾听发现有没有值得发掘的资源;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生成、写成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学生实用学习法》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
[4]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
[5]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