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李 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漫长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就像一颗宝石逐渐沉淀,熠熠生辉。它是一种精神文化,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特别是使用统编教材后,各县市教研室各学校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下面我就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汉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汉字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字形之美,让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汉字因为是表意文字,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可以通过字理识字来学习。如“休”是一个会意字,教学时,出示一幅一个人靠在树下休息的图片,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又如“鸟”是一个象形字,课堂上教师出示“鸟”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会让学生对我们中国汉字产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能写一手好字是每个语文老师的期待。我们义乌市教育局规定各小学必须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书法课,其目的也是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汉字方方正正,就像做人堂堂正正,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先“欣赏”再“临摹”,指导学生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写,先“字”法再“章”法。教师在学生书写时还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书法作品,更能让他们为中国汉字感到骄傲。
古诗文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语言平辙押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代的诗文因为是写给古人看的,历史的变迁使有些词句让现在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是因为诗人跟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让学生无法理解当时诗人的心境。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将古诗文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学习《山行》这首诗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秋天的美丽景色,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和极富感染力的朗诵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迷人的诗歌境界中。又如在学习《回乡偶书》这一首古诗时,因为古诗的情节与现在的孩子相隔甚远,学生更没有这样浓郁的思乡之情,因此,可以先创设这样的情景:贺知章离开家乡五十多年,等他再回到家乡时,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学习,就会相对容易些。
在古诗词教学中,读是最有效一种方法,熟读成诵能够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法宝。通过读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领悟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却没有对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这种朗读就没有任何实效性。《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诗文的节奏、声调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就给我们老师指出了朗读指导的方向,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朗读的节奏和声调,避免唱读,读出情感和内容。如孟郊的《游子吟》中,让学生跟着节奏边读边在脑海中产生画面,这样慈母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就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落泪。
国学经典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一定要继承并发扬。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个学期分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梯度。如诵读《三字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韵律美,感悟经典美,增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认同与自信。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与圣贤为友,约束自己的言行,懂得做人的道理。诵读《论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宽度,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还要把传统文化延伸到课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文化积累,有很多妙趣横生又富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学习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多看课外书,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历史故事“三顾茅庐”讲的就是汉末刘备一次又一次地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后人比喻诚心诚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邀请别人。“悬梁刺股”中的“悬梁”讲的是孙敬在晚上苦读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将头发悬在屋梁上。“刺骨”讲的是苏秦每次读书困倦时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从而让自己保持清醒。课外阅读,增强的不仅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成语的运用与识记和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己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