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五十一中学校 关国娟
“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是我校研究的校本教研课题。“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编写的学生学习的方案。“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二段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引领为方法,以微课为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生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二段三环节”,即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课前自学;二是课堂内化。课堂内化(知识)分为三个环节,即:自查、展示、评价。简称二段三环节。具体做法是:将属于单向传授的部分知识录制成视频,结合“自主学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学习——课前自学;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互动交流解决个别、共性或突出的问题——课堂内化。
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有立足点。我校的立足点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具体做法是:将属于单向传授的部分知识(如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录制成视频,结合“导学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学习;以便课堂上空出更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时间,有利于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个别及突出的问题。
(1)课前自学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中的学习步骤、学习内容,通过阅读课本、观看微课(微视频)和其他的辅助资料(文本)进行自学,发现并记录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将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示给小组同学寻求帮助。
(2)课堂内化
自查环节:此环节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明确,然后由组长负责,督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对“导学案”中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小组内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给班级学生和教师。(此时教师注意做好巡视、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地纠正或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展示环节:展示交流是课堂的灵魂,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可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了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内容的选择:展示的问题不是“导学案”中的所有问题,而是选取重点、难点、有争议的、一题多解的问题,以及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和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于简单的、无疑问的问题在课堂上不再进行展示,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
(3)方式灵活多样
展示方式主要有:①口头表达;②书面板书。在选择展示方式时,为了提高效率可采用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将总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
为了提高展示交流的效率和力度,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时,不应只是把题目的解答过程简单地给大家讲解一遍,而应重点展示本小组是如何发现解决问题思路的,是如何克服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的,要把本组最有特色的东西讲出来。
(4)展示者要培训
对于参与展示的学生的培训,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使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替代不了的道理。
提前布置展示任务。对于“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要提前几天将要展示的内容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布置给相应层次的学生(专人),给学生讲清楚他所负责的“导学案”区域(主要是对该区域的知识点的讲解和问题的解答),同时将教师做好的PPT 提供给学生,以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自己制做出专属的PPT,以提高学生在课堂展示时的信心。
(注:各科教师注意相互勾通,以免将讲课的任务重复布置给同一学生,造成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或增加学生负担。)
语言和形态的培训。展示过程中,要便于同学们看到、听清、理解,要求展示者声音宏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如“抬起头往这里看……”、“谁有疑问和补充?”、“我们展示完毕,请下一个展示”、“我有疑问,……”、“我来质疑”。行动要快上快下、轻捷大方、动而不乱、动中有序。
例如,在石宏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上,学生站起来就说,边走边说,一直到黑板前,再指着黑板上的题讲下去,大大节约了时间。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团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评价考核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督促帮助,凝聚成一股合力,和其他小组进行学习竞争,从而呈现全体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构建的律动课堂。
(5)评价环节
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调控,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来提高展示交流环节的有效性。
适时的点拨。在展示交流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隐身于学生身后的组织者,但不能对学生的展示交流完全放手。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新知识的剖析很可能不够准确和深刻,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追问、点拨。在此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进一步讲解,完善他们的答案,这样既使知识得以深化,又为学生在以后展示时提供了经验,使下一步再展示时的师生配合效果更好。
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展示交流时出现的一些错误或奇特的解答方法,教师首先要抱着欢迎接受的态度,然后再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加以鼓励性评价、点拨和引导。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展示的热情,而且还可从中自然地生发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从而使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适时的调控。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各种情况经常是教师难以预料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如果“突发事件”与本节课的关系密切,关系到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领悟、技能的掌握,教师就应宁愿慢点,花些工夫使学生辨一辨、想一想,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对错,探求问题的实质。如果“突发事件”跟本节课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且这个问题大家难以回答和解决,教师这时可这样巧妙地处理:“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我们课堂的时间有限,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课后再继续研究讨论?”从而结束讨论,以防偏离主题。
对于“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二段三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目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继续思考:
如何在导学案或课堂上设计更有驱动力的学习任务?
如何选择更能覆盖知识要点的开放性探究问题?
小组评估标准如何更有激励效果?
如何让课堂展示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深度探究?
如何命制一份能测评学生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的试(习)题?
部分学科“微课”还不够全面;有能力的教师应该做自己的系列或专题“微课”。
“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的“二段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在常态化应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一,学案的编写就某一课来说是一位教师的个人认识,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习题的选取存在着个体差异,编写出的学案也只是某一位教师的个人处理教材的思路,这个思路使用起来不一定适合一线的每一位教师;第二,对某一课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不同的学情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录制的重点、难点微课也只是某一位教师就当前所带的学生的学情而选取的,同样也不适合所有的班级及学生;第三,没有经过培训的学生,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的“二段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上出精彩的课堂效果来还不是很容易,容易出现学生活动不活跃、发表见解不踊跃的冷场现象。
对于常态化应用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这样来解决:
1. 教师对学案的使用可以根据个人的教学习惯及具体的学情而稍加修改或增减,融进自己的思路及想法,甚至对顺序也可以进行调整。同时写好课后反思,以便下一次学案修改时作为参考。也就是说,学案是死的但使用者是活的。学案也是需要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的。
2.就某一课录制好的重点、难点微课,如果使用时觉得不适合具体的学情,那么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再录制适合自己学情的重点、难点微课来使用,但前提是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微课录制技术。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最简单的一句话,不会的就要学。
3.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的“二段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上出精彩的课堂效果来,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刚开始也许不是很流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尝到了畅所欲言的甜头,课堂自然会活跃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种能力会不断地提高。也就是说,“学案引领、微课辅助、合作学习”的“二段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有个适应、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一段时间的实施自然会有很好的效果。它不是平时不用而应急拿来做公开课的手段,教师可以作秀,但学生是绝对作不了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