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中心学校 林友树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促进学生与语言文字之间形成融合交流、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化学习语文、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初级阅读习惯及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尤其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教师应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灵活融入对话教学,促使教师成为学生深入分析理解探讨阅读信息的启发引导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及情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积极地对话交流是有效促进对话教学高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积极教学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本水平、心理障碍因素,为学生规划适宜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处于学生学习的决策地位,给学生造成压迫感,不利于自由化对话教学的展开。对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关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关系,在教学对话中扮演好学生交流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启发者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信任感与被尊重感,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如,对于阅读教学中不愿开口的学生,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及地点,增加与这部分学生的交流,以轻松聊天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迫及紧张感,充分了解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原因,积极地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原因,并与学生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措施,给予学生鼓励与安慰,用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心理困境,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对于经常发言但总是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以鼓励引导的态度与其积极交流,促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还可以为其设计阶梯式递进的问题,帮助其一步步打开思维、深入思考。这些都是有效构建积极和谐教学关系的措施,这些方法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开口、表达自我。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传授知识的有效形式,教师应合理利用语文课堂进行集中化、专业化的阅读教学对话引导,实现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充分了解交流的关键要素。教师应关注到小学生具有独立学习意识不强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并据此有效形象化课堂教学,创设具体对话情境,将对话过程置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提高学生对话欲望。教师应深入语文教材,寻找语文课本中典型的对话教学点,并据此设计合理有趣、符合小学生思维经验的话题、问题等,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字语言情感的感知能力。
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的》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透文本,让其感受文本之中人物对话的感情归属,并利用“演一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朗读,鼓励学生将文本之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之后在拓展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回答:“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将雨衣给了野蔷薇,保护了野蔷薇,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是不是最弱小的,当我们遇到比我们更弱小的,我们应当怎么做呢?”并请学生积极回答、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具体丰富的对话话题,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深入思考。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交流,实现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欲望并尊重学生兴趣因素、学生高效容纳教师专业指导是阅读对话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透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教师可以综合利用鼓励“言说”“形象创作”等方式达到引导学生积极表达的目的,通过对话方式的丰富拓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结合组建小组,并根据文章设计完成小短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示表演。又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请学生找出文章之中描述如何称象的文字描写,并进行复述。再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怎样保护环境?”并请学生积极发言。如此,通过这些方式,教师有效丰富拓展了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方式,给予学生新鲜感,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总之,对话教学能够有效构建良性的思维发展、观念交流的环境,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增补添翼,成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加深师生交流的有效催化剂。教师应深入研究对话教学,明确对话教学开展要素,使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促使这种融合性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文本感知能力。
[1]王丽娟.小学语文实施“对话”教学的探索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9).
[2]祁建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3]李滨滨.让每一朵花儿的语言都芬芳——实施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