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洁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生活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任何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科学课程更是如此[1]。科学教育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这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笔者尝试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神奇的水》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之所在。
科学课上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何将这些静态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呢?在上课开始,通过演示一些生活中的神奇现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将所学知识置于一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片段一]演示:“今天教师要来画一幅画,但是呢,我画画不用笔画,大家想不想看?”教师演示用折叠的纸巾蘸取不同颜色的墨水,展开对话:“神不神奇?你知道这个神奇的现象与什么有关吗?”(水)提问:“同学们真聪明!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是不是只能往低处流呢?”(教师演示用纸巾吸红墨水)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水慢慢往上爬)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水为什么会往上爬呢?水是怎么往上爬的?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往上爬呢?)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这种神奇现象。”
水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物了,用纸巾吸水同样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生活中这么一个小小的普通现象,或许没有多少学生曾对它有过疑问。一节课如何开头是相当重要的,以游戏、视频和图片导入都是科学课堂中常用的方式。这节课选择设置一个演示活动来开场,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问题层出不穷。这便是教师设置开场的目的所在,学生有了问题、有了思考,自然就有了想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上当然少不了实验。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在动手动脑中才能收获科学的真知。注重实验操作,应不仅体现在实验的设计和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上,最简单的而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是实验的材料。如果选择的都是“高大上”的器材,既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又与实际生活产生距离。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从生活入手,由简单入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究科学的奥秘。
[片段二]谈话:“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往上爬呢?我们先来探究这个问题。”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粉笔、棉布条、报纸、塑料棒、单玻璃片、双玻璃片、细玻璃管,把它们一端放入水中,水会沿着这些物体往上爬吗?“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猜测正确不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 (做实验)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明确实验要求:实验物品一端竖直浸入水中,静止不动大约10秒;轻拿轻放,用完物品放在托盘里的报纸上;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利用实物展台交流汇报。提问:“为什么水能沿着粉笔、棉布条、报纸、双玻璃片和细玻璃管向上‘爬’呢?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这五种材料,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粉笔、棉布条、报纸、双玻璃片和细玻璃管都有小孔、间隙。)小结:材料中间有小孔或者间隙,也就是“孔隙”,水就能沿着孔隙往上爬;没有孔隙,就爬不上去。
实验中所用材料没有多么复杂的科学器材,均来源于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更能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课堂变得生活化,让看似复杂的科学问题变得生活化。将生活场景在课堂中再现,将生活经验在实验操作中运用,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掌握,提高探究能力,让他们不断地思考实验与生活之间以及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艾森豪威尔说过:“科学有点像你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是的,科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要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要回归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的基础上,对其生活中现象的拓展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再次与生活联系,体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片段三]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刚才我们实验的报纸,你有什么发现?”(报纸湿了一大片)。谈话:“原来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科学上把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散开的现象叫毛细现象。”拓展:图片展示潮湿的墙根、毛巾吸水等。提问:“教师不小心滴了一滴水在书本上,你有什么好办法擦除它?”预设:用纸巾擦(演示),“为什么用纸巾能擦去呢?”(引导说明发生了毛细现象)追问:“还有什么好办法?”(用棉布、毛巾和粉笔等擦)交流:“在你们的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毛细现象呢?”(写毛笔字、抹布吸水、海绵吸水和洗衣服)
课堂上所能展示的水的毛细现象总归是有限的,科学课也不能只拘泥于课堂。因此,通过提供一些典型事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认识日常生活中毛细现象的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科学课回归生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科学,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源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思想;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产生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学会与他人合作,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