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教学 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8-11-28 12:27:09徐裕华
名师在线 2018年24期
关键词:意蕴篇文章孔乙己

徐裕华

(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江苏海门 226156)

引 言

感悟式教学指的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引导学生有所感触,促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内蕴有所感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鼓励学生通过文字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人、事情、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悟,则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意蕴感悟、语言感悟、联想感悟和情感感悟,促使学生在感悟中感受文章的真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联系全文内容,意蕴洞悟

意蕴感悟指的是鼓励学生整体阅读文章的内容,并在联系全文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尝试对作品的主旨有所了解[1]。不少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针对个别词句进行理解,然而,这样的理解脱离了全文,是割裂式的理解,无法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如果学生能在联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则能产生更为深入的感想,从而避免阅读出现偏差。

《散步》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要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则需要让学生整体阅读文章。如有学生在读到“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时,就简单地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亲情,表现的是“我”和妻子对母亲的孝顺。但是如果学生能在整体阅读课文后再加以理解,就会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在这里作者为何要用‘熬’呢?”又如:“如果孝敬母亲是主题,那么为何又要详细写孙子的事情呢?为什么写了母亲妥协孙子选择的事情呢?”又如:“作者最后为何要写自己和妻子背上的是整个世界呢?”如果能整合这些问题进行整体感悟,学生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对于生命的感悟,不管是幼小的孩子,还是年老的母亲,又或者是健康的“我”和妻子,组合在一起,相互扶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世界。

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就事论事,在脱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某些词句,这样很难把握全文的主旨。笔者指导学生采用意蕴感悟的方式,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透过文字的表面,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进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结合具体语境,语言品悟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悠远。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作品时,常常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加以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品悟,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思想。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在阅读时要抱着词不离句的态度,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感悟,这样才能感悟作品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名作,这篇文章的词句朴实无华,但是却能让人感受到朴素的乡情,有质朴而亲切的感觉。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尝试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阅读,品味其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不少词句都耐人寻味。如“来往地摸了一回”,这里的“摸”看似十分普通,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由于当时已经是深夜,所以周围的环境必然十分昏暗,而孩子们偷豆,自然也会凝神闭息,所以自然要弯腰低头小心去“摸”。这样一番感悟后,学生就会理解作者为何要用“摸”字。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作品中的其他词汇,如让学生说说作者在描写偷豆的场景时,是否怀着贬义的情感。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可以发现,作者这里并无贬义,而是写出了淳朴的乡情。这样学生就结合文章的语境理解了作品语言的特殊韵味。

三、放飞合理想象,联想创悟

联想感悟指的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尝试对作品进行续写、补写等活动,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人物、情节等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2]。除了续写和补写以外,笔者还经常鼓励学生参与其他有趣的创写活动,如让学生将自己代入作品中,用第一人称改写作品,又或者让学生以文章中其他的人物作为主角,说说在该人物眼中主角是什么形象。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孔乙己》一文展现了孔乙己的形象,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鼓励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感悟。例如,文章的结尾十分耐人寻味,笔者鼓励学生探究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续写活动。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已经死了,在续写中则尝试写人们在孔乙己死后又找到了其他落魄的文人,并接着耻笑这些文人。也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其实还没有死,写了孔乙己落魄成为乞丐后发生的事情。除此以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关注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从这些人物的角度入手创作,写写这些人眼中的孔乙己。如有的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穿短衣的人,与孔乙己一样贫穷,但是却看不起孔乙己,并探究这是什么原因。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更好地感悟了作品的主题。

在指导学生进行联想的过程中,笔者还经常鼓励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结尾,不少作品的结尾都意味深长,所以可以让学生尝试续写,写出更有新意的结尾。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借助生活实践,情感领悟

在阅读文章时,不少学生都会被作品中深厚的情感所感动。笔者利用学生对情感的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情感。此后则鼓励学生展开仿写的活动,学生不仅要模仿课文的结构,更要尝试像课文一样,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写出更具有感情的作品。

《背影》一文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尝试借助生活实践进行情感感悟。笔者首先围绕文章的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例如,“‘我’的年纪其实不小了,但是为何父亲还是要坚持送‘我’呢?”又如,“父亲为何要亲自帮助‘我’挑选座位?难道‘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吗?”再如,“父亲为何不顾身体,要帮‘我’买橘子呢?”在这番感悟中,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父亲的情感。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感悟,如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当父母坚持要送自己上学时,大家是否会有一丝不耐烦?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大家心中的感受是否会发生一些变化呢?”结合生活进行感悟,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深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作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作者的情感则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去写情感,则无法写出感人的文章。情感感悟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解读作品时也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 语

感悟是生活的火花,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常常引导学生采用感悟的方式。在感悟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蕴,读懂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感悟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意蕴篇文章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能源(2018年4期)2018-05-19 01:53:55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意蕴难求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2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