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增地理区域认知力 催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018-11-28 12:27:09
名师在线 2018年24期
关键词:洋流南通笔者

冯 颖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 226002)

引 言

学生地理素养的熏陶渗透已成为地理课堂的宗旨与任务。教师应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训练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人地和谐的观念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始末[1]。在此,笔者就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力这一热门话题,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情境主线架构区域认知

当下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存在差异,有的烦冗,偏离主题;有的杂乱,无章可循。如果能在课堂中设计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主线与问题链,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认知就能达到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的层层递进。课堂情境设计是区域认知的根基,创设学习情境,能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洋流》这一课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洋流的概念、性质、分布规律,课堂必然是乏味枯燥的,学生往往一下课就会忘记课堂内容。倘若在课堂中,以主线、情境贯穿始末,组织学生针对话题进行探究,课堂定会活色生香、兴味盎然。笔者听过一节《洋流》公开课,授课教师以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主线,通过“少年在出事地点坐上没有动力的帆船,借助洋流和风向,最后来到美国的西海岸”这一电影片段,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洋流是海水的运动形式之一。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为什么少年能从出事地点到达美国西海岸?海洋其他地方有洋流吗?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如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怎样?在这节课中,完全没有陈旧的概念罗列,没有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们沉浸在影片中,自发地去探究成因、总结规律。

听完这节课,笔者很受触动,在自己的课堂中也留心寻找课堂主线,以提升课堂实效。如在讲授《产业转移》这一内容时,笔者以苹果手机代工厂富士康的转移线路作为课堂情境:富士康在台湾成立后,先是在深圳建厂,然后迁移到河南郑州,并且将来打算在印度建厂。学生在分析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必然要知道产业转移的概念、规律、原因、影响,置身于真实案例情境中,学生有思考方向,能够自发自主地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这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归纳地理规律,构建区域认知。

二、实践活动提升区域认知

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是平面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多角度立体地去认知区域,就需要加入一些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笔者在复习区域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由于学生在观察黄土高原的一些图片时只能看到千沟万壑的地貌外观,学生对这种地貌的认识只停留在感官表面,如果追问其形成原因,学生也只能支支吾吾地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在课堂中,笔者带领同学们走进地理教室,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寻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它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特征,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一系列递进的活动链来串联实验步骤。

【学生活动1】:首先请学生比较土壤和沙子的属性,经过手指触碰,学生会发现沙子更容易被捏碎。再将沙子倒入水中,学生会发现沙子更容易被水冲散。

【学生活动2】:准备两堆黄土,用纱布将其中一座黄土堆覆盖,学生用洒水器向两座黄土堆的顶部慢慢洒水,发现没被纱布覆盖的土层,水土流失更严重。

【学生活动3】:学生用出水强度不同的洒水器向土堆顶部慢慢洒水,发现降水越集中,水土流失越严重。

【学生活动4】:模拟不同坡度的坡面,学生发现坡面越陡,水土流失越严重。

【学生活动5】:通过查找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土质疏松、夏季降水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等。再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找到人为原因有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开挖煤田、采矿、修路、过度放牧等。笔者让学生通过扮演当地村民、村主任、学生、专家、政府人员等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站在不同角度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交流实验成果、共享信息;在讨论中,锻炼人际交往、互助互帮。如此设计安排促使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由表及里,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跨越。

三、乡土地理融入区域认知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之一,把我们国家与生活的家乡作为案例在课堂中与学生们一起分析研究,这会使学生对区域的分析更独特、更到位。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中,笔者借一段介绍南通的材料:“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南通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优势于一身”,让学生从中找出南通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发现材料中土壤、气候、水文、地貌、植被这些自然要素的特征与南通整体特征一致,都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课中,笔者运用“谷歌地图”开展教学。学生首先从大尺度地球仪中看到宏观的大洲大洋,找出聚落分布的地域范围,发现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大尺度地球全貌缩小到小尺度的中国,观察更小尺度的中国沿海、沿江的省份,找寻中国主要城市的分布特征、分布密度、影响分布的条件,查找资料并归纳城市形成的一般区位条件;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请学生们说出中国一些著名城市形成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最后再进一步缩小尺度,放眼南通,说说我们的家乡南通这个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学生在阅读各种乡土地理材料时,会对这些材料产生亲切感,发现地理其实就在身边,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的意义。

四、人地和谐升华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是地理科学的理念,蕴藏在每节地理课中。在对每个地理区域理性分析后,要将人地和谐理论内化成自身的地理素养,并在将来的人生中自觉践行。在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地理绪论课》中,笔者从热门词语“洪荒之力”出发,让学生知道这个词语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向学生介绍地理、地理学的内容范畴,让学生明白地理是一门拓宽视野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生活的学科,是一门协调人地关系的学科。在绪论课中,学生们初识地理,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使命,自觉提升并树立地理学习的目标。在区域地理中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时,学生了解到当地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结构单一,加上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等不合理行为,造成土地肥力丧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大片农田和放牧地区正在消失,当地贫困加剧,人民生活困难。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认知与人地关系结合,能够让学生对区域有更严谨、更客观的分析,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质量。

结 语

区域学习与认知需要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考量,方能最终认识区域全貌,发现区域问题,找寻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区域认知力的提增是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催升地理核心素养,形成地理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洋流南通笔者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44
非遗南通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6
南通职业
纺织报告(2020年9期)2020-12-18 06:12:10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12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