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英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江苏太仓 215400)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让学生系统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甚至利用有关溶解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出发,通过小组实验,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征及区别,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稳定的分散体系,使学生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有关溶液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1)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初步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理解溶液、溶解的概念;(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3)感受溶液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重点: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液的概念。难点:从微观视角理解溶液的形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创设了新颖的教学情境,以真实的问题、层层递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1]。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力求全面、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积极的教学情境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积极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拿出了一个橙子问学生如何将其分成小块,学生纷纷回答:可以用小刀把橙子切成若干小块。教师接着追问,如何把切成小块的橙子分得更小呢?有学生回答:可以把橙子榨成汁。于是,教师现场用榨汁机演示,最后得到了一小杯橙汁。教师继续追问,榨取的这一杯橙汁如何分享给班级里的同学?学生回答:加水稀释。教师在这一小杯橙汁里加水,充分振荡后倒出了4~5杯果汁分享给了班级内的学生。最后教师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学生回答:洗衣粉、奶粉、咖啡、食盐等都可以分散到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真实、新颖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可以被分得更小。同时,由生活过渡到化学,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有效工具。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并进入良好的思维情境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活动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学生实验:将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泥土、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以上五种物质在水中分散后,物质是否会消失?
学生回答: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完全溶于水,泥土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在水中,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在水中。
得出结论:若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则形成悬浊液;若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教师提问:物质在水中分散后,静置片刻是否出现了分层?此时,整个分散系是否均一、稳定?
学生回答: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溶于水后没有出现分层,分散系保持均一、稳定。
得出结论: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组相关联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考设置了阶梯,问题之间形成了具有一定脉络的知识链,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形成了知识框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要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践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对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活动2:“如何加快高锰酸钾固体的溶解?”
(1)提出问题:溶解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如何才能加快锰酸钾固体溶解的速度呢?
(2)猜想与假设:学生对溶解这一现象非常熟悉,学生的思考方向较明确,纷纷作出猜想:溶解时不断搅拌;将高锰酸钾固体颗粒研成粉末;用热水溶解等。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制订了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4)解释与结论: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要加快高锰酸钾固体的溶解速度可以进行以下操作:溶解时不断搅拌;将高锰酸钾固体颗粒研成粉末;用热水溶解等。
(5)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再次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讨论并思考有无不足之处。有的学生提出:整个探究过程要注意控制实验变量。例如,在探究“溶解时不断搅拌”这一猜想时,必须做到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体积、相同温度的水,同时加入等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另外一个不搅拌,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意图: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按步骤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认真记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始终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体现了“学生学得幸福,教师教得轻松”的教学理念。从三维目标来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溶液、浊液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得出的生成性知识,然后通过课堂检测来进行巩固。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解释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通过学生的展示,培养其表达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进行探究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其探究精神,提高其化学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