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 自由思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2018-11-28 11:13庄燕青
名师在线 2018年30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语文课程人格

庄燕青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61)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能力的人才。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凸显和个性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独立人格的重要阶段。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构建独立的人格。因此,构建高中生的独立人格是每个高中教育工作者不得推卸的工作与责任。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身心情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高中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1]。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上,还须引领学生了解世界、感知人生,使他们在阅读中逐渐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独立的人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建构独立人格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元化的价值理念成为新时代的特色。信息的多元化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吸收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应有独立的人格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构建学生的独立人格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独立的高素质人才,以顺应时代变化的需求。

(二)学生心理的需求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构建独立的人格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基石。高考的重压使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情感无法得到释放,他们多少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独立人格的教育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自信和自制的品质,培养他们形成正确选择和判断的意识,这对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十分重要[2]。

(三)课程标准的需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重视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促使高中生逐步形成自立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构建独立人格的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引导高中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积极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独立的、个性化的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独立人格的培养路径

(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积极构建独立人格

国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出:“教育教学里的一切都要以老师的人格作为依据,教育工作者的人格是诞生教育力量的来源,它是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而且担负着育人的职责。教育工作者的每个举动都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磨炼自身的意志,在文学作品中滋润心灵、净化灵魂。语文教师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核,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只有拥有坚定的教学立场、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学生的热爱和敬重。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需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师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高中生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协助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格。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人生经历的限制,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信条,并让学生去探寻自己立足世界的根本,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构建独立人格的过程。

(二)挖掘课本人格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有关独立人格教育的资源,其是构建高中生独立人格的重要依据和来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在优秀篇章的字句里感悟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了解社会,把握人生,体会立身处世的事理,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湘江寒秋图,词的开篇就呈现出十分自信独立的领袖形象,而后面的“谁主沉浮”这一句道出了词人的独立个性和他的雄心壮志;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岁月,在字里行间,作者独立的人格跃然纸上。如果作者缺乏强烈的自信心和自我独立的意识,还能有足够的判断力去指点江山吗?而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独立自信的人格正是每个高中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独立人格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反思自我的成长,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文学作品里领悟独立人格的特质和魅力。

(三)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点燃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教育工作者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学生只能一味地听取教师的观点,记录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就很难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形成自立的个性,这就影响到高中生独立人格的建构。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地对话,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3]。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用人格魅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点燃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高中生仔细认真地思索,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到领会和感悟,协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独立的人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的内容相当精彩,但对高中生而言略显枯燥乏味,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笔者直接翻译文章,让学生记录,殊不知这样一来,就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的独立人格也很难形成。反思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笔者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编排成话剧表演出来,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内化了文本的要义,对于文本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激活了他们的主动阅读意识。

(四)重视语文教学实践,引发学生独特体验

一个人要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单单靠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形成的。它需要由积极主动的意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汇集而成。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如果学生走出学校,依然能够不停地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定是精彩的。”因此,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文化知识,还需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得课堂和现实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分析、感悟、品味,形成自立的思想品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学生能够在生活的锻炼里逐步塑造独立的人格。生活中随处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提高其独立自主水平。

结 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构建独立的人格。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语文课程人格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