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广东东莞 523120)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课题[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及其实践和认识的一系列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品格与能力素养,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
如何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己任,改变过去重视知识灌输轻视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应试教育思维,以培养学生应有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探索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几种常态化培育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逐步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政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鼓励“扬弃”和“超越”教材;教学形式是开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模式化操作,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表现、思考和探究[2]。有些政治教师只是课本知识的灌输者,只求将知识点讲得准确清楚,将知识线索理得顺畅完整,将重点难点分析得深入透彻,而对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很少有教师将之引进课堂或者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课堂内的知识就像从冷库中拿出来的冻猪肉,缺乏新鲜感。如此一来,学生势必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
笔者坚持在每节政治课前五分钟时间里播放新闻视频,并让学生进行简单评析,将时政新闻融入课堂作为一种常态。在每节课上课前,笔者都要为这五分钟时间精选当天或前两天国内外的新闻,或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或是重大的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的新闻视频是笔者的最佳选择,这些新闻短小精悍,播放时长大多在一到两分钟。新闻播完后,再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闻进行分析点评,以加深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
例如,2017年6月2日的《朝闻天下》有两则很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一则是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另一则是中国外交部强调中方将认真履行《巴黎协定》。当天适逢笔者要上《政治生活》课,于是上课时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了这两则新闻视频。简单介绍完什么是《巴黎协定》后,笔者提问:“看完这两则新闻,大家有什么感触?”
学生甲:“特朗普完全是一副无赖的样子,我行我素,说翻脸就翻脸,说退出就退出,不讲信用。”(学生哄堂大笑)
教师:“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一下?”
学生甲:“这是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美国这种行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很好,很专业。还有一则新闻呢,哪位来说一下?”
学生乙:“和美国一对比,中国在世人面前表现出完美的谦谦君子形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部强调中方将认真履行《巴黎协定》,体现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教师:“回答very perfect(非常完美)。(学生笑)那中美两国对待《巴黎协定》的态度,你认同哪个国家?”
学生(异口同声):“中国!”
这不同于说教和灌输,而是通过对新闻的分析解读,使学生自觉理解和支持国家政策。学生在观评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自发形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
笔者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填满知识的容器,教师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他们的思维进行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养成表达的习惯,并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用欣赏的目光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当众展示。在这样的新闻观评的教学过程中,一是养成了学生分析思考新闻事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二是促使学生关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关注国家大事;三是培养学生身在课堂、胸怀世界的全球视野。这三点概括而言,就是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很多人在听公开课后发现自主探究已经是公开课的“必杀技”,但是很多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设置是“伪探究”,自主探究问题设置低幼化,或者答案一目了然。因此,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自主探究环节,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学生的能动性,而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或者没有真正进行思考,也就谈不上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笔者比较重视真正的课堂自主探究,做到课堂自主探究的常态化。课堂自主探究的形式主要是在每个班级内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人人要参与,事事要参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探究活动的安排,力争每节课都至少有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问题的设置应根据课本内容,尽量设置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情境。最重要的是,课堂互动知识点要来源于课本而不能拘泥于课本,最好紧贴现实,并且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可以自主生成而非预设。
例如,笔者在高中政治必修第三课第一节第一框《企业及其作用》关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教学中,播放了王老吉的视频广告,引入了MBA案例“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中的几个问题:王老吉是当“凉茶”卖,还是当“饮料”卖?广告该如何定位?怎样让北方消费者接受王老吉?假如你是王老吉的总经理,该如何解决这三道现实难题?
因为任务明确且富有挑战性,5分钟的小组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跃跃欲试。他们的答案出人意料,引人深思,也许不是那么全面深刻,因为问题本身也不是学生能够完全理解的,但学生对于这个探究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全情投入其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仅仅知道了课本中三个枯燥的观点。通过这些探究问题使学生们对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开放式的探究课堂上,教师设问得当,指向性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实现了思维探究与实践探究并重,提高了学生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课要使学生学有所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3]。为了使引入的教学素材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广泛选材,网络、报纸、杂志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选取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本市报纸或日常生活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去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
例如,笔者在上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首先播放了新闻“西班牙民众罢工抗议政府财政紧缩政策”“法国铁路工人持续罢工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随后问学生们:“法国、西班牙似乎比我们中国民主,想罢工就罢工,你希望中国有这种西方式的民主吗?我们中国百姓如果也因对政府的某项政策不理解而导致不满,采用罢工方式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公民应怎样表达自己的诉求?”
学生:“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罢工游行等会影响我的生活。我们中国人多,如果周六放假,街上到处是罢工游行的人,交通堵塞,我就只能走回家了,我家在洪梅镇,回到家我要走到天黑啊!”(学生笑)
教师:“这位同学说到了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我国公民应怎样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来看看《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这种教学导入属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同于教师的反复说教,采取恰当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强烈的新闻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到中国美好的一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政治课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课本知识灌输那样可以立竿见影。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从教学内容上要选取有益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种知识素材,在培育策略的选择上要遵从新课标理念,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情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此,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