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
(福建省福州市文博中学,福建福州 350001)
数学对学习者个人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习者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与分析理解等能力。这些学习能力也是数学教学,期许通过教学有效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创设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可以积极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有效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思考落实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文化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数学与社会、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交融,囊括数学美、数学史、数学家以及数学教育等内容,是数学方法、观点、精神以及思想的精华,与数学教学的灵活融合,在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除法》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算筹”运算法,类同乘法算筹运算分为三层,上位为商、中位为“实”(被除数)、下位为“法”(除数),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探析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练习时,为了丰富数学知识表现形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可以算筹为基础构建数学练习题,使数学知识更具趣味性,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数学文化还包括数学家锐意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品格,一旦学生出现遇到学习难点,削弱学习积极性的消极状态,教师则可为学生讲授一些数学家的奇闻趣事,调剂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精神价值,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具有效性[1]。
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初中数学若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充分调用互联网中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知识表现形式,赋予初中数学课堂无限生机。
例如,教师在进行《反比例函数》教学时,应先确立教学目标,使信息技术运用有的放矢: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内涵与解析式表达形式;二是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绘制方法;三是掌握函数与函数图像性质。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相关定义与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绘制方式,而后将课堂时间交由学生,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析,在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观察、归纳等综合素养,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升,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数学探索,弱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教师的依赖性。在自主学习后,学生将学习难点与无法攻克的学习疑问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为核心进行数学知识集中讲解,使课堂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学生学习需求展开,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同时,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2]。
情境教学模式,旨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激发课堂活力。教师在学生情境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探析学生学习需求,从学生学习需求着手落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时,可以将课堂构建为三角形的“世界”,引导学生绘制三角形头饰,扮演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三角形,在头饰中可以绘出线段、内角关系等数学内容,来充实自己的角色,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由组合,最后看哪一组三角形分类最为正确、科学。教师鼓励学生总结分组结论,在检验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初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成长阶段,对陈旧且一成不变的数学课堂较为厌倦,通过情境教学模式,使原本静态的课堂生机无限,学生的欢声笑语弱化了数学知识晦涩难懂的固有姿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有机参与,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可以更好地探析学生的学习盲点与教学重点,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三段式”教学法是有效凸显学生教学本体的教育方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课堂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以课堂教学引导者、问题解答者身份灵活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可以将课堂科学规划为三个阶段:阅读、理解、练习。通常情况下,教师将学生自主阅读时间控制在5~10 分钟内,主要对数学知识进行通读及全面了解,而后总结自主学习知识,找出学习难点,以便在理解教学过程中,反馈给教师。理解教学作为“三段式”教学法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应适当延长教学时间,以10~25分钟为宜。教师在该阶段,探寻学生学习难点。如有的学生对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在解答难点前,可以先询问班级内有无学生可针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讲解,若学生解答正确表现优良,教师应不吝赞美之词,对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行为进行表扬,同时肯定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练习阶段是数学知识的巩固阶段,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创设练习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扫除学生学习的盲点,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3]。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师生交互更有效,教学方法落实更得当,为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营建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式》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做好课堂导入。如“请同学思考,一段长为4米的绳子,将其分为5份,应如何表示?”有些反应较快的学生,会想到用除法形式进行表示,实现新旧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教师应在课堂导入的基础上,利用类比联想、以旧探新,向学生教导分数概念,使学生对“分数”形成更好的认知,为今后学生开展良好的分数学习落实做有效铺垫[4]。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重要阶段,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在高效的课堂导入下,灵活运用“三段式”教学法、情境模式教学法以及信息技术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 况达,余静.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4,(1):201.
[3] 安富军.刍议初中数学定理教学的有效性[J].神州,2015,(12):69.
[4] 霍金锋.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6,(1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