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松
(江苏省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体育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和体育训练兴趣,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训练,以增强身体素质。主体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重要方法。那么,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体育运动方法,获得持续训练的动力呢?
丰富、趣味的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中考的必考项目及初中生的体育训练项目,积极整合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从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灵活,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达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促进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以及文化知识的综合性学习,使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如篮球训练,教师除在课堂上要传授给学生篮球训练的技巧外,还可以结合篮球的体能要求和技巧要求,积极引入相关的体能训练项目。爆发力在篮球比赛中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篮球训练的一些要求,组织一些田径类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比赛。学生会在短跑比赛中训练爆发力、反应速度、冲刺技巧等。田径训练是提高学生体能的重要基础性内容,教师通过合理优化,能够实现球类训练与田径训练的完美融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在创设教学模式时,教师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1]。
如在“篮球三步上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竞赛模式,借游戏激活学生的训练思维。为了让学生的训练更有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并让每个小组明确活动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准备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运动的方法。三步上篮的技术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必须通过课堂进行现场指导,借助示范让学生明白动作要领。明白要领只是起步,学生须通过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诀窍。当学生明白其中的要领之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训练,通过组员之间的互相指导去发现自身训练中的不足。这个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三步上篮训练的乐趣。当学生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上篮接力比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训练。初中生都有好胜心理,教师巧妙地将比赛引入体育课堂,能让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乐园。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对体育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将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爱。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能素质、体育训练技巧等都会在课堂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在课堂训练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训练中,使学生感受到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励自己积极参与训练,掌握技能。
如在初中体育足球相关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体能、技术以及基本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足球教学过程中,想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训练中有一定的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者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积极参与其中,甚至以抵触情绪参与训练,这将极大地影响训练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将自身的足球训练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足球训练的魅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足球场地进行划分,针对足球基础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半场足球训练活动,然后将基础相对一般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基本功训练。为了激活学生的训练兴趣,教师可以多参与到基础相对一般的学生中,通过自身的示范与鼓励激活学生的信心,并借助示范引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克服困难,提升足球训练的有效性。
评价是树立学生体育训练信心的重要策略,科学的评价不是为学生进行不断的鉴定效果,而是借助评价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积极加以纠正[2]。为此,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积极地将技能、态度、过程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融入到评价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训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时,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缺少认识,造成主动参与意识缺少。教师在评价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收获成长的正能量。
如在教学“健美操”时,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训练情况,对学生进行灵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节课都能够对自身的进步有更清楚的认知,进而产生积极的训练信心,积极参与训练。如教学“健美操基本步伐”,它需要学生掌握健美操的步伐,并且能够自主创编健美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健美操的步伐展开训练,并在训练中培养健身意识,掌握健身方式。同时,健美操基于一定的音乐,学生会在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有效培养节奏感,以达到肢体的有效配合和协调。在训练健美操时,学生之间并不是孤立式的训练,而是在单独训练的基础之上,全班集合在一起根据音乐进行练习,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载体。在此模式下,学生之间会展开评价,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互相纠正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教师则结合全班学生的练习情况展开针对性和共性的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训练。
总之,主体参与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体育训练思维的重要策略,它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符合体育训练的基本精神。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积极的体育训练情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锻炼身体。想在体育课堂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必须紧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巧妙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训练模式,从而让学生感受体育训练的魅力,最终实现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训练。
[参考文献]
[1] 鲍桂萍.初中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6):71-73.
[2] 徐雪涛.试析“主体参与”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