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中学文学作品心理解读

2018-11-28 08:30
文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习得性塞利学诗

黄 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的是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就意味着“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1]“多角度”指多学科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科学和心理等等。显然,中学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从政治、伦理、文化等角度来解读的较多,但从经济、科学、心理等角度来解读的较少。今天我们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学文学作品进行心理解读,也可谓是一种创新解读。

一.何为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创立的。1998年,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塞利格曼,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2000年,他和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的区别在于,它通过关注人内在的积极品质和自我实现需求来帮助普通人挖掘自己的潜质,从而获取美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积极心理学包括习得性乐观、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生存环境等研究内容。今天,我们只就“习得性无助”“习得性乐观”理论来谈谈中学文学文本的心理解读问题。

1.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好像不是积极心理学而是消极心理学的内容,但实际上,习得性无助跟习得性乐观密切相关,或者说习得性无助是习得性乐观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可把习得性无助当做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来源于塞利格曼的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予电击,多次试验后,笼子里的狗便会失去求生希望,蜂鸣器一响,即使打开笼门,它们也不会逃跑,而是不等电击行为发生就倒地呻吟抽搐不止。这种“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2],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后来,心理学家阿卜拉姆森(Abramson)和塞里格曼等吸收和借鉴了维纳的归因理论,将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普遍—具体纳入习得性无助感理论中,修订了最初的理论模型。当人们面对不可控事件时,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原因,就容易会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和抑郁。[3]

2.习得性乐观

继习得性无助研究之后,塞利格曼受女儿启发,又提出了习得性乐观概念(Learned Optimism)。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乐观,其含义是指乐观可以而且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4]习得性无助是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发展的起点,习得性乐观是他的积极心理学的一种重大发展。塞利格曼认为个人的乐观程度取决于他遇事的解释风格,也即他看事情心态和角度。心态好,从辩证地角度看问题,就是乐观的遇事风格;心态不好,偏激地看问题,就是悲观的遇事风格。而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改变为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得性乐观;相反则是习得性无助。我们可以将习得性乐观解释为虽然身处逆境,但个体仍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悲观解释风格转变为乐观解释风格。习得性乐观是人有积极情绪和心态的一种表现,但一个人要具有积极心态,养成习得性乐观,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人生中不断反思,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最后形成高强的综合素养。

二.习得性无助与祥林嫂悲剧命运解读

对人而言,习得性无助就是人在一生中遭遇一系列挫折或不幸却得不到别人或组织的及时帮助,最后悲观失望,变得颓废消沉,甚至因悲观无助而死亡。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可谓十分不幸,她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和失败,特别是在婚姻生活方面。首先,被逼嫁,祥林嫂是二十五、六岁嫁给十五、六岁的卫祥林做妻子的,大龄女嫁如此小的丈夫显然是被家庭逼的。其次,被抢卖,小丈夫死后,祥林嫂从婆家逃出来到鲁镇打工,想自食其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被婆婆和婆家人抢了回去,还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再次,被逼赶,和贺老六本来过得不错,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是第二任丈夫得伤寒死了,儿子也被狼叼去吃了。还有最伤心的,就是被贺家的大伯逼赶,要她离开贺姓人的房子。第四,被嫌弃、嘲笑,被赶出了贺家,祥林嫂不得不又到鲁镇谋生,四叔四婶不情愿地接受了她,但不让她参与祭祀等郑重的活动,这是嫌弃祥林嫂不贞洁、不吉利,并且不仅四叔四婶嫌弃她,全鲁镇的人都在嫌弃嘲笑它。第五,被恐吓,就是祥林嫂还被自己的同类柳妈恐吓过,恐吓的内容就是“如果祥林嫂不去捐门槛,死后就要被两个丈夫抢夺,要被锯成两半”。第六,被欺骗,就是被鲁镇的庙祝欺骗,自己打工的钱都捐了门槛,自己虽然很高兴,以为罪过已经被神宽恕了,鲁镇的人们也会对她好了,可结果还是被嫌弃和冷落。第七,被抛弃,也就是在捐门槛后不久,因为祥林嫂受到的打击太大,精神越来越糊涂了,于是被四叔四婶抛弃而成为乞丐。第八,被诅咒,在沦为乞丐,并且在碰到“我”谈起人死了“有无灵魂”的问题后,在年末的祝福声中,祥林嫂倒毙在街头,没有怜惜,更没有祝福,只有鲁四老爷“谬种”的诅咒。祥林嫂的日常遭遇如此悲惨,在这人生的长路上,自己娘家逼她;两个婆家一个抢卖她,一个驱赶她;同为劳动者的柳妈恐吓她;庙祝欺骗她;四叔四婶和整个鲁镇的人们都嫌弃它、诅咒她,也即没有一个人和任何组织来帮助她解决生活和心理的困难,这样她就难免要因“习得性无助”而走上死路。

三.习得性乐观与若干文学文本解读

跟祥林嫂的习得性无助相反,如果祥林嫂一路有人热情帮助,那么,他的命运将是另一个样子。在家当大龄剩女而不被父母逼嫁,她可能成为“单身贵族”;在鲁镇打工不被抢卖,她可能在鲁镇自食其力,平静过一生;在贺家墺即使丈夫儿子死去,如果不被大伯赶,她可能在鲁镇孤独过一生;在鲁镇第二次打工,如果鲁镇的人都怜惜她,关心她,她也不会最后倒毙在祝福的雪夜街头。换言之,如果家庭、家族、社会中的各种人和各种组织都关心、爱护、帮扶祥林嫂,祥林嫂就会从悲观中获得乐观,在习得性乐观中获得幸福的人生。但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在清末民初封建思想依旧顽固的情况下,这种温馨的关照和温暖的情怀是不可能实现的。

实际上,在中学文学文本中,还是有很多的习得性乐观的例子。就是在这些文学文本中,处于弱势的需要帮助的主人翁或配角,在其他的主角或配角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下,逐渐获得自信,然后一步步地战胜了困难,获得了自己人生的成功。

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描写的是“我”和其他四个小男孩爬悬崖的故事。其他四个男孩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因为一直是个病弱的孩子,爬到悬崖半中间就爬不上去了。我在这悬崖半中间惊恐不已。最糟糕的是,这时不仅没有人鼓励我,相反只有小男孩们对我的嘲笑。最后四个小男孩都回家了,只留下“我”在悬崖上惊恐。天黑了,爸爸打着手电筒来找我了,看到我在悬崖上不能下来,爸爸鼓励我下来。我开始毫无信心,“怀疑”自己能下来,不敢挪动一步,但在爸爸“先走好第一步”的鼓励下,我有了点自信,挪动了一步;接着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又挪动了一步,又挪动了一步;我的自信在慢慢累积中越来越大,最后我终于走下了悬崖,获得了成就感。“我”在爸爸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获得自信和乐观,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过程,就是成就“习得性乐观”的过程。这是一个文本主角获得习得性乐观的例子。

节选自《红楼梦》的初中经典课文《香菱学诗》,是一个经典的习得性乐观的例子。香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配角,但在节选中可算主角,因为红楼梦里的一众人等,无论是主角宝黛钗,还是配角都在为香菱学诗服务。香菱学诗经历了“学诗”“谈诗”“写诗”和“评诗”的过程。学诗是拜黛玉为师学诗;谈诗是谈自己读王摩诘诗的感受;写诗是指黛玉命题《月》让香菱作诗;评诗是香菱就《月》写了三首诗,前两首不太好,最后一首成功。在香菱学诗过程中,虽然有挫折和失败,但她得到了黛玉和宝玉的全力指导,也得到了宝钗的点评和探春、李纨等人的热情鼓励。在她写诗过程中,虽然有“措辞不雅”“过于穿凿”等负面评价,但还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如“意思却有”“难为她了”“新巧有意趣”等等。因此,可谓在学写诗的艰难过程中,香菱一步步获得了进步,最终也获得了写诗的成功。这是一个文本中的配角获得习得性乐观的例子。

总之,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解读文学文本,不仅是一个新视角,可以解读出文本的新意,还是一种培养中学生辩证思维、乐观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文本的积极心理学解读中,特别是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的解读中,学生能获得悲观和乐观的辩证思维和战胜悲观走向乐观的积极情绪,从而也就在文本的解读中和励志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猜你喜欢
习得性塞利学诗
超长披肩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学诗偶感
学诗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
水晶石姑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