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欢
(江苏省常熟市藕渠中学,江苏常熟 215558)
“文本”指的是教材。新教育理念认为文本是用来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进行知识建构的一种范例。“人本”指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促使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在互动的学习中更好地探究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践行大语文观,积极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突破,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启示,展开自主学习,进而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1]。
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对文本中的每一个语段都逐字逐句地解析,力求面面俱到。然而,这样的教学却往往让学生的学习陷入唯分析论的怪圈,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无法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践行大语文观,尝试将文本阅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思考文本中得到的信息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有启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激活体验,形成共鸣。
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笔者就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笔者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过送别的经验,尤其是父母和自己分别的场景,想象一下当时双方的神情是怎样的,会说一些什么话;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出:“我爸爸在外地打工,所以我有过送父亲上火车的经验,每次我都依依不舍,爸爸就会告诉我,一定每天都打电话给我。我觉得他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然他或许也会像我一样哭出来的。”笔者继而引导学生尝试对照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分析:“现在大家阅读文章,‘我’在看到父亲背影时流泪了,大家觉得这里体现了怎样的感情呢?”有学生提出:“作者此时一定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因此才会流泪的。”笔者继而又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探、爬、攀、缩”等动词。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感悟:“我爸爸也是一个胖子,但是为了给我多买些书,他决定多送几份快递,他满身是汗的样子和《背影》中的父亲很相似,我觉得这都体现了父亲的爱。”由于生活化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共鸣,故此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在意引导师生对话,但是却忽略了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自己代入到文本中,变换角色,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这样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主人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而更深刻地感悟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2]。
在学习《孔乙己》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特点。笔者鼓励学生带着情感诵读课文,并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物,思考当文章中人物处于某种境地时,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学生积极投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尝试和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如有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孔乙己,并思考当孔乙己看见短工和自己一样站着喝酒时的心态,如有学生提出:孔乙己一定心想:“哼,要不是我没有钱,岂能和你们这样低俗之人在一起喝酒。”又如,当读到有人问孔乙己是不是偷书时,孔乙己的心态是:“哼,读书人的事情你们也懂吗?读书人偷书,那根本就不能算偷啊!那只能说是窃,窃书,这多么高雅啊!”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将自己代入到“我”、酒客等人的身上进行思考。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对于《孔乙己》中的人物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初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放飞想象,将自己读到的文字转化为独特的心理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能力,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自己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让他们完成从文本到人本的突破。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展开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我”看到的紫藤萝的状态,并思考“我”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如有学生想到:“作者眼前看见的紫藤萝给人十分恢宏的感觉,如同瀑布一样从头顶垂落下来,将太阳都遮蔽住,眼前只有一片淡紫色。”笔者又尝试让学生带着想象分析文字中若干词句,如分析“盛”字展现出怎样独特的感觉。有学生提出:“一个‘盛’字体现出紫藤萝的茂密,展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的震惊之情,感受到了花的灵气。”笔者又让学生分析作者描写紫藤萝瀑布的其他句子,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紫藤萝瀑布的风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并使用教材,要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文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活动、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和调查研究等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中玩,进而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突破。
在阅读《散步》后,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了有趣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小区进行采访,观察有多少家庭有散步的习惯、平均多少天散步一次、一般和谁一起散步,并尝试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分享自己有何收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不少家庭都选择在休息时间各自玩手机,很少一起出去散步;即使有散步的家庭,也一般都是小两口带着孩子去散步,很少有小两口带着父母散步的,一家人一起去散步的情景就更少了。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有学生做出了自己的分析,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忙碌,不少家庭已经没有了和家人一起散步的习惯;很多人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愿意去看望父母。该学生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长此以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能会被人遗忘;同时提出愿意从自己做起,尊敬家中的老人,利用双休日经常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陪伴他们一起散步聊天。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不能拘泥在课堂上,而应该和学生的实践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多元化的语文活动中实践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进而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全新的认知。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积极践行大语文观,构筑从文本到人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获得生活经验,尝试在变换角色感悟的过程中和人物的心灵对话,在独特的想象中激活文字,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运用文字。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逐渐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突破,对语文有全新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