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凤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外地学龄儿童少年跟随其父母流入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在城市的就学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8年以来常州市有近80万流动人口,其中市区就有学龄流动儿童少年7万多人。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也是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存境遇比较恶劣。由于生活压力,环境改变,自身认识等因素导致流动儿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引导流动儿童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很低 从对我区三所流动儿童占比较高的公办学校(丽三、青龙、雕庄)的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来看:1.雕庄小学,229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8.1%。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较高,其中对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2.0%、10.0%、9.6%、7.4%、3.1%、1.7%、0.9%、0.9%。2.丽华三小,21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64.62%。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5.19%、3.30%、0.47%、23.11%、22.64%、16.04%、6.60%、1.42%。3.青龙小学,17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4%。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31.4%、0.6%、1.2%、9.3%、6.4%、3.5%、1.2%、1.2%。从整体上看,焦虑心理尤其是学习焦虑是流动儿童普遍的心理问题,且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
通过对60位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分析(发放80份,实收60份),发现家长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①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摆在首位,心理健康关注度很低;②系统地学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家长几乎为零,教育方式大多是说服教育不管用只能打骂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③家庭结构非三室同堂或者核心家庭的占到二分之一,与孩子的关系基本是“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④家中负责孩子教育的以“父母一方”居多数,孩子出现问题时,近一半的家庭会“当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或者一方指责一方护着”。
(二)我区公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尽人意 以上几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访谈则显示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客观因素造成:1.师资力量配备不到位,几乎没有一所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教师,而兼职的心理教师也少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2.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3.学校没有专业、科学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场所,有些学校有这些科室,但也形同虚设,没有用好用足;4.整个社会体系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加强心理教师培训力度,每校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按学生比例或学校规模设定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数。心理健康教师必要有专业性,要求必须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来从事这项工作。把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纳入到学校的考核中去。把心理教师的定绩考核与其他任课教师等同。各校设立心理教师独立的办公咨询场所。
(二)政府投入,中小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为每校配备专门的咨询、辅导室。建设专业的咨询室,要有配套的心理咨询设施,如必要的仪器、测试室、发泄室、治疗室等,同时,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使用机制。通过上述两项工作,使学校充分承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绝大部分职能,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实效。
(三)成立社区心理教育服务中心。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社区心理教育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心理教育服务中心在构筑城市沟通功能中的作用。在建设规范、人员配备、专业设施配置、咨询业务、治疗、康复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此项工作,将使流动儿童,包括其家庭成员,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时间,也能保证享受到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辅导,为其身心健康提供多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