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惠 王诗琪
当前研究主要围绕教师素质、教学设施和教师发展环境这三个方面展开。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高度关注,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推行近20年,“一带一路”战略项目贯穿西部,西部的发展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对西部地区教育的研究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拟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例,从教师视角考察西部地区教育的城乡差异问题,以期为相应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借鉴。
为发现西部地区的城乡教育差异,本研究拟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贵州铜仁地区的城乡中学教师进行调查。
本研究选取该地区的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某市区初中的所有英语教师和某乡镇初中的所有英语教师。市区教师共24名(女教师22名,男教师2名);乡镇教师共21名(女教师15名,男教师6名)[1]。铜仁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调查对象中,汉族教师5名,少数民族教师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分别为6名和9名,另有其他民族教师6名。
访谈对象包括城乡教师各2名,其中一名教师兼任班主任,另一名则为专职英语教师。
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白燕(2011)、许小红(2016)等的做法。问卷设计完成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部分题目进行了修改,最后制成正式问卷。
问卷包括引导语和正文两部分。引导语介绍问卷的目的和用途,正文部分包括27道题目,24道题目为选择题,3道题目为开放式问答题。正文部分的前两道题目为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和民族。第3题至第27题为问卷的主体部分。具体而言,第3题至第7题用于调查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包括职称、教龄、学历、专业及所修过的课程等。第8题至第10题用于调查教师发展环境。第13题至第24题用于调查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堂活动、师生交流、学生作业及反馈等。问卷的最后三道题目为开放式问答,涉及师生交流的内容、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及教师对学校的建议等。
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形式进行,我们邀请调查对象登陆该网站填写问卷。问卷调查结束后,网站对结果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和统计。
访谈在问卷调查结束后进行。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结果中城乡差异较大的问题为出发点,每位教师的访谈时间为半小时左右。
我们先对城乡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首先,市区教师的教龄大都在10年以上,教龄少于10年的仅有2人,其中少于5年的仅1人;乡镇教师的年龄结构分布均匀,教龄少于5年、5年到10年之间和1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为9人、5人和7人。其次,市区教师的职称普遍较高,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分别为10人和12人,初级教师仅有2人;乡镇教师中,高级教师仅3人,一级教师7人,初级教师的数量较大,为11人。第三,所有市区教师均为本科学历,乡镇教师的学历也以本科为主,但有3名乡镇教师为专科学历。关于教师的职前专业和所修课程,城乡教师差异极小。除1名乡镇教师毕业于教育学专业外,其他所有城乡教师均毕业于英语专业。所修课程方面,城乡教师也无明显差异。值得一提的是,修过教育技术学的人数最少,仅为总教师数量的1/4左右。
综上,城乡教师的知识体系非常相似,他们几乎都毕业于英语专业,但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这与刘慧、王丹(2010)的发现几乎一致。与之不同的是,本研究中城乡教师在教龄、职称及学历方面的差异更加突出。本文认为,这和当地政策有所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会对城乡教师的流动进行控制,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镇转城”名额,并根据教龄、职称、学历等条件择优录取(李霞 2014)。这样,教龄长、职称高、且学历符合要求的乡镇教师就会不断流入市区中学。乡镇中学则需不断招聘高校毕业生来补足教师队伍。城乡教师的单向流动,以及城乡教师年龄结构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城乡教师职称及学历的差距。另一方面,择优制度下的“镇转城”教师流动又使具有本科学历的高职称教师不断从乡镇流向市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师职称和学历的差异。
本研究对教学过程的调查包括授课方式、课堂活动、师生交流三个方面。授课方式上,城乡中学均以教师讲授为主,板书讲解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设施在城乡教学中的应用也较普遍。城乡教师均注重课堂活动和互动交流,但存在差异。课堂活动方面,教师们的回答集中于以“经常”和“偶尔”。其次,城乡教师均会在课堂中介绍一定的课外知识。从频率上看,乡镇教师课外知识的讲解高于市区教师。在该问题上,选择“总是”的乡镇教师为5人,市区教师仅2人;选择“经常”的乡镇教师为11人,市区教师为10人;选择“偶尔”的乡镇教师为5人,市区教师为12人;城镇教师均无人选择“极少”和“从不”。另外,问卷还对课堂交流中教师使用英语的频率进行了调查,发现市区教师高于乡镇教师。选择“总是”的市区教师为4人,乡镇教师为2人;选择“经常”的市区教师为18人,乡镇教师为13人;选择“偶尔”的市区教师为2人,乡镇教师为5人;市区教师无人选择“极少”和“从不”,乡镇教师有1人选择了“从不”。
以上结果表明,城乡中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高度一致,仅在课堂活动、英语使用及课堂测试的频率上有所差别。问卷发现,所有的城乡教学都认为应试是初中教学的最主要目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考试的要求。
问卷结果还显示,城乡教师在课堂活动、课外知识讲解和课堂测试方面存在差异,市区教师的选项相对集中,而乡镇教师的选项则有些离散。这与城乡中学教学管理的规范程度有关。访谈发现,市区中学的教学管理规范且具体,同年级教师定期集体备课,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几乎一致;而乡镇中学的教学管理相对宽松,教学内容通常由任课教师独立决定,教师间仅有非正式的交流,没有统一的安排。教师素质的差异则是引起城乡教学差异另一重要原因。访谈发现,市区教师大都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来补充课堂教学,而乡镇教师则缺乏相应的信息意识,很少将网络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这与刘慧、王丹(2010)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
本研究对学校软硬件环境的调查包括教师生活保障、教师发展环境和教学软硬件设施三个方面。本研究的访谈发现,城乡教师的基本工资没有差异。然而,城乡中学在住房、交通等生活补贴及津贴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在津贴方面,城乡中学均根据升学率为教师发放津贴,但乡镇中学中有升学意愿的学生人数本身就不多,教师的津贴自然也就不可能太高。
教师发展方面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城乡教师均有强烈的继续学习意愿,但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却非常有限。这一矛盾在乡镇中学中尤其突出。问卷发现,教师对新教学法的学习意愿最高,近2/3的教师选择了该项。其次是多媒体应用能力,近一半教师选择了该项。英语水平能力的提升也是城乡教师的共同意愿,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选择该项的乡镇教师比例也高于市区教师。仅1/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研究能力需要提升,选择该项的市区教师多于乡镇教师。从实际接受的学习机会看,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市区教师参加较多的是校外进修、跨校观摩听课以及远程在线培训等,几乎所有的教师均参加过。但该类培训的时间较短,且培训次数较少。然而,乡镇教师中仅有一半参加过培训,且以校内培训为主,学校邀请专家或名师主讲,跨校交流的机会非常少。
教学设施方面,城乡中学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且其利用率较高。差异体现在图书资源方面。市区中学的图书馆藏书相对丰富,有一定数量的外文书刊,并且还有电子阅览室。乡镇中学的图书资源相对匮乏,外文书刊较少,没有电子阅览室。然而,城乡中学的图书资源利用率都较低。究其原因,接受访谈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较重,且以应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师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城乡教师一致将课堂讲授作为知识学习、应对考试的唯一方法,但却从没意识到输入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大量的图书和电子阅览资源闲置不用,也无疑表明该地区教师信息意识的缺乏。因此,与教学设施相比,教师教学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提升更加迫切。
总体上,当前西部地区中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本文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提供更加丰富且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机会。其中,乡镇教师职业素质的发展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对该问题的解决可从教师培养和流动两方面入手。教师培养上,一方面应给在职的乡镇教师足够的学习发展机会,保证其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应注重新教师的招聘和培养,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韩继伟等2014)。师资流动上,教育主管部门可进一步优化制度,促进城乡教师的互动交流,并在收入津贴方面给予乡镇教师倾斜,这也有利于乡镇教师队伍的稳定(焦岩岩 2017)。
注 释
[1]参与调查的市区中学英语教师共27名,城镇中学英语教师共24名。城乡中学各有3名教师参与了问卷的试测后没有参与正式的问卷调查,因此问卷对象没有将这6名教师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