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相比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稍显薄弱,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灵活科学的运用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于近十年才逐渐被专家学者重视和关注。随着数据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结合西方国家在隐性教育的优秀经验,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门纷纷意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如何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运用于各个环节,是我们值得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测,到2018年7月为止,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相关主题研究的文章有1725篇,但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相关主题则仅有694篇,若以精确匹配条件下,仅有50篇明确相关学术论文,总的来说国内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程涛在《世纪之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八大转变》最早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谓隐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则是指工作意图不为工作对象明显感觉到的工作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工作意图的隐蔽性。”[1]这也就是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又需要让被教育对象不察觉到教育的刻意,做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2006年张耀灿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讲述“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中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义,学界尚未有统一认识,而于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强调了各种实践以及活动对于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方式和途径的相对隐蔽性。第二种观点将感染教育法等同于隐形教育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通过不明确的、潜在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单特指某一种具体方法,不可以简单划上等号。第三种观点代表人物郑永廷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自身观点,他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的手段和方式。[2]这一类观点都强调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和不明显性,为大多数学者所赞成。
根据笔者梳理学界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各家表述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与显性方法相反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我们可以简单将其定义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各类资源,通过暗示、渗透等方式,所实施的不为教育者明显感知,但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教育效果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功能的观点相对一致,大多集中在陶冶情感、道德规范、行为制约方面,那么如何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运用,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论证。
教育形式和方法方面,2006年张耀灿、郑永廷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3]一书中谈到“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并简单介绍了三种隐性教育方法,即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4]中提出主要借助显性教育形式以外的课程教学、学校环境建设、幵展文娱活动、优化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等途径,通过对教育客体的启迪和潜隐教育,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马兰主要从渗透式教育方法(榜样示范、德育课程建设、大学精神培养)、陶冶式教育方法(校园环境建设、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个层面论述。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5]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实践内省法、心理咨询法、评价激励法、“三位一体”综合法、网络建设法、环境优化法、渗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公正团体法等。
教育内容和载体方面,骆郁廷[6]强调要重视对学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构建,同时也要对学校的组织和制度层面隐性教育内容进行整合,积极营造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载体。林伯海[7]强调发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用,重点在于要开发校园隐性教育的各种教育资源,例如校园物质形态的教育资源、校园日常管理规范和校园制度、校园守则资源以及校园文化、校风校训等精神方面的教育资源。陈奎庆、张继延等[8]主张德育课程与非德育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无意识地获得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个性品质。
教育主体方面,刘鹏飞在《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实施》提出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段鹏飞[9]认为要重视和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张丽萍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10]中认为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榜样作用,积极拓展隐性政治教育空间。
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定义和运用方面的了解,目前国内学术界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有情况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但当下研究大多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进行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如何创新改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很少有研究,现就如何改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进行浅薄的论述。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和暗示性特点,因此在施教完成后,一方面受教育者不知晓自己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施教者不清楚受教育者是否按照原本计划的教育目标进行,不同的受众在同一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认知的偏差,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难以效益评估,这一点值得学者重视和探究。另外不同时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对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资料查找、数据查询的难度较大,很难进行时空的考察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主要以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以理论阐述、现状列举和提供对策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缺乏其他的研究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根据这种情况,一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结合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心理认同、接受和使之内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契合心理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教育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哲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等,都有助于我们从更具综合性的视野来审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个案研究分析,从个案发展中总结经验,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角度。
首先要处理好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的关系,将显性和隐性方法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隐性教育方法与感染式教育方法、无意识教育方法以及自我教育等方法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再次,还需要正确区分和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关系。由于互联网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内容具有契合性,加强二者之间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不必言说。最后,还需要把握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关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渗透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因其新颖的形式受到学生的关注与青睐。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注意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及方向性。
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认识,教育者需要提升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要尽力杜绝教育者言辞不当、宣传错误思想、学术腐败、生活作风不当等现象的产生。其次受教育者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应该自发地考虑是否通过活动可以获取更高层次的精神收获,不单单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
注 释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73。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79.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
[4]戴艳军,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10,3.
[5]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6).
[6]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3).
[8]陈奎庆,张继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2008(9):54—55.
[9]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52—53.
[10]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