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融入生活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8-11-28 04:57范建均
名师在线 2018年31期
关键词:例题数学知识生活化

范建均

(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江苏靖江 214500)

引 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对于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化的元素,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那么应当如何更好地做到让数学融入生活呢?以下对此做了具体分析。

一、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面对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建立数学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掌握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点,还要有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二、让数学融入生活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找到数学的影子,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例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比如,盘子、橡皮筋、手环、井盖、硬币等,让学生看图观察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对圆有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还能找出身边常见的圆形吗?”学生们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有手表、水杯的底儿、花盆的底儿、呼啦圈……”这个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拿着尺子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书桌、数学课本、铅笔盒的周长是多少,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卧室的周长、小花园的周长等,布置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了基本运算之后,教师也可以融入生活场景,给学生编制应用题。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逛商场,他们一共买了一双30元的运动鞋,买个5支1元一支的铅笔,还买了2个3元一本的画册,结账的时候妈妈一共给了营业员100元钱,请问营业员需要找给小红妈妈多少钱呢?对于这道题的解答,能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乘法的运算知识。设置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也能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运用生活化经验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的影子,但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融入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一瓶没有开封的矿泉水、一个苹果、一个乒乓球、一枚鸡蛋等,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来掂一掂、猜一猜它们的重量,之后再由教师告知每个物品的实际重量。同学们经过亲身的感受,会对重量产生初步的认知,会对克和千克的概念有更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称一下自己的书包、铅笔盒、钥匙链、家里的遥控器、电池等物件的重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一家小“商店”。以讲台充当商店,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些物品充当商品,如水杯、书包、发卡、笔记本、铅笔盒等,并给这些商品标好价格,让学生“购物”。在买卖过程中让学生对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有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商店买完东西之后自己拿着钱去结算,给予学生更多在生活中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打好基础。

(三)改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让教材中的例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列举的许多例题都是比较生活化的,但是有些例题中所涉及的地点、物品对于学生们来讲并不是很熟悉,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将例题中涉及的地名改成当地的地名,将例题中的物体改成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物体,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会更有亲切感,也会更积极。常见的例题改动有以下几种:

第一,改情境,就是将例题中的事件改成最近发生的或者我们都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的情景。第二,改位置,将例题中的地名改成我们大家都知道或者是学生们平时经常会去的地方,比如当地的商场、游乐园、图书馆等,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会更有代入感。第三,改名字。就是将例题中所涉及的人名改成学生都熟悉的人名。例如,一道例题中提到了三个人,教师就可以将其改成班里同学的名字,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高。改后的例题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们解答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

(四)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化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业绩,都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点的灌输上,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目标,这与素质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人本化教学理念,放弃以往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将学习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2]。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小猪佩奇的图片,并在佩奇的旁边放一个对话框,上面写着:“我有一个好朋友,经常滴滴答答不停歇,让我按时学习和休息,小朋友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想到小猪佩奇说的是钟表,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时、分、秒。利用学生喜欢看的动画形象进行课程导入,可以在课程的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大大提高。如此得到的教学效果肯定要比教师单调地讲知识点要好得多。

结 语

总之,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引入生活元素,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
例题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