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翠华
英美文学从上个世纪到目前一直是外语系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促进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认知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精神。”[1]119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往往习惯于快餐式阅读,满足于读读简介,简写本甚至是中文翻译,导致这些目标中连最基本的层次都很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而且学生往往觉得英美文学中的内容和目前社会脱节较大,对英语水平的提高往往效果不明显,所以学习热情不高。教学目标中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传统上教师往往通过讲述来进行,但是单方向的教师讲述输入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英美文学的认知体系,效果也不是很好。近期文学课的课程建设引入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读者反应论,认知诗学,多模态理论等。不足的是这些方法往往都将改进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更好地呈现学习材料上,而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却很少关注,所以对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也是有限的。
下文将谈一谈英美文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认知情境建构,让学习英美文学成为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动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1.个体的认知风格。学习者参与课堂教学时内部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内部因素(学习者个体差异、情感因素等)和外部因素(语言情景、学习任务以及各种环境条件)均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通常在外部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会有不同表现,这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内部因素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2]72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也是内部因素。“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来的偏好性的、习惯性的方式。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特征影响了潜在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交互作用。”[3]37
例如有的同学的认知风格偏言语型,在思维中偏向于以“词”来表征信息;有的同学偏表象型,在思维中偏向于以“图”来表征信息。有的同学能够较熟练地将母语阅读技能迁移到英语文本的阅读上,并且能够较成功地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发挥抑制功能,从而快速建立起对英美文学文本的较连贯的认知,但是有的同学受无效信息干扰较多,认知负荷很重。同学们的认知偏好也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在学习文学课程时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觉得文学是关于人的学科,每一篇名著都闪烁着人类思想的精华,他们乐于去思考人生,人性这些终极问题。而有的同学对这些话题自始至终都是采取比较被动的态度。
2.认知的共性
此外,人的认知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人的学习往往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来达到,但是心理学家统计有83%的学习都是通过视觉来达到的,11%是通过听觉,所以课堂上使用多模态化的手段,加强视觉和听觉印象也非常重要。此外,认知的建构往往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重构之上的,新的知识输入如果契合了接受者的某些已有的认知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如果和已有认识不相干或者相反,那么只有打破了先前的认知才有可能奏效。所以教师应主动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看法,和学生保持较高的互动,教学时有时主动去契合学生的思路,有时可以选择挑战学生已有的认知。
3.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启示
首先,英美文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体系的一个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好学生的主动性才有可能启动这个建构过程;此外,在英文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知识结构,保证输入信息的认知负荷和学生相匹配;另外,英美文学的学习也可以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知识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认知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以及课堂活动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反应,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生成个性化的体验。
首先,学生文本阅读是认知情境建构的基础。学生文本阅读建立起学生认知体系里最初的关于某个文本的认知框架,这个框架有可能是不连贯的,部分缺失的,但是通过和文本的交流,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有利于后面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更完整的框架。没有学生的提前文本阅读,教师的课堂活动虽然也能进行下去,但是学生往往是在被动接受,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设置一些例如课前测的方法,激励学生提前进行阅读。
然后,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文字结合声像的多模态化的文学教学对认知情境建构起着促进作用。多模态理论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文学课程应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可以发挥语言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视频等其他符号系统在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4]165本文前面也提到认知过程中视觉和听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这两方面的感官是认知情境构建里面重要的一环。首先可以利用各种和课程相关的图像资料使学生融入文学作品的语境中去。接着有声材料的使用也会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14行诗第18首的时候,英国演员汤姆·希德勒斯顿(也称抖森)那富有磁性的嗓音朗读诗歌会给学生直观和焕然一新的感觉。培根的论读书有很多名家的配乐朗读也给学生以听觉上的享受。英美经典小说往往都多次被拍成影片。影视片段欣赏更是代入感很强的一种方法。
另外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认知参与作品的意义重构。认知诗学“关注阅读过程中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更加强调体验,强调意义和概念的生成,并认为文学心智活动就是日常心智活动,文学能力也是人的日常认知能力”。[1]119提前阅读文本,老师的讲解,多模态化的教学方法都是意义建构的前提,但是并不能保证就一定能生成新的意义。要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认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作品意义重构中来。例如诗歌教学的时候除了讲解和多模态化的展示,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举办这样的比赛,让学生去揣摩诗歌文字美和韵律美。在学习诗歌和小说的时候,阅读大师作品,学生往往偶有所得,可以鼓励同学们写读后感,或者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尝试自己的再创作,例如诗歌创作或者改写小说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文本的联系,生成自己的体验。此外,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也是建构文本体验的重要方面。老师和做汇报同学的示范作用,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之间交流的想法往往能够引起一些新的启发,或是共鸣,或是质疑,都可以带动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建构新的意义。
回到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五个层次上来看,以文本阅读体验为基础保证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最基本目标得以实现,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和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多模态化的方法融入到认知情境建构中来,学生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新的个性化的认知体验,文学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