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刚
【摘要】当今时代,我們的孩子现在读什么书?从网络到报纸,人们很是热心了一阵子。然而,热心的背后,却是一个让人无奈的
现实,即,我们的孩子不读书。不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反过来问一问,我们成年人现在还读书吗?在读什么书?笔者以为:我们老师更应该做阅读的引导者。
【关键词】阅读;引导者;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下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广义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汹涌而来的各类信息,而狭义上我们的阅读则变得越来越少。2015年国人平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同期犹太人年人均阅读64本,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网络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正悄然成为趋势,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我们成年人,是否会推开灯红酒绿的应酬,静坐于一隅,翻开一本书,潜心阅读呢?兴许,我们很多人,在临睡前,打开一本时尚的或非时尚的杂志,以为这便是读书了。也许更多的人,连这样的习惯都没有。各大出版社纷纷加盟教辅书的行列,各大书店教辅书和成人考试用书展台前攒动的人头,都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阅读状况作了最好的注脚。一个社会里,真正的读书人已经成了稀有动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孩子们不读书呢?
古人有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中华文明对于“读书”的推崇,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而如今,作为教师,本应是一个最爱读书的群体,但看看周围的同事,除了教材和教科书外,还有几个人会在空余的时间里,翻开一本书去读?其实,教师不读书,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并且,在很多时候,我们可爱的教师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扮演的恰是扼杀学生阅读欲望的角色。当学生们从学业的压迫中抬起头来,他们到哪里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呢?似乎只有漫画书或武侠小说了。能读一点《读者》,能从中感受一点人文的关怀,已经是很不一般的了,我们还能有什么指望呢?
我常常想《读者》畅销的背后,隐藏着些什么。《读者》是个奇迹,它的畅销,说明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是,一份《读者》,承受不起一个民族的心灵。譬如一滴甘露,可以给一个干枯的心灵,送去暂时的凉润,但要浸润整个的心灵,必须是一场甘霖;而读书,就是沐浴那一场甘霖。更何况,很多人读《读者》,只读前面那些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小故事,对后面那些有着知识与思想的文字,却弃而不读。现实证明,一个只进行浅薄阅读的民族,必然会导致伪书的泛滥;那么,对着那些有着华丽的外衣并且越来越背离“书”的本意的“纸本本”乃至“金本本”,还有什么要大惊小怪的呢?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我们与其去要求孩子们读书,不如去要求成年人,让成年人做好孩子们的表率。我们要知道,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必然迷失在浮躁的心性之中,必然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迷失方向;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不会养成安静沉思的品行,而智慧的泉流,却常常在沉思默想之中喷涌而出!当一个民族,在浅薄的阅读中,消沉麻木乃至投机弄虚作假,人们却不知要警惕,那么,它还能有多少精神力量呢?巴金先生在他的《灯》里说过,“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或许,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思考的是,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常常结合课文作者的介绍,推荐优秀的作家作品,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便大力推荐他的《史铁生散文自选集》;学李约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就郑重地推荐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烛之武退秦师》,就隆重介绍《左传》。我尽可能地每周挤出一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自由的阅读,阅读课上,我也常常和他们谈谈我在读的书,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我曾经在教学《〈呐喊〉自序》时,拿出了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读《呐喊》,然后,我们讨论了里面的一些篇章,才开始学习课文)。此外,我们学校安排有读报课,我每周每班各有两节读报课。我利用读报课给学生读书。我给他们读完了朱自清的《给中学生朋友的十二封信》、柏杨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小时候就在想的事》。我还给本地的报纸的读书版写稿,为营造社会的读书风尚,尽一点微薄的力量。
在最近的一次阅读课上,我统计了一下同学们已经读过和正在阅读的书,发现书目中有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有美国学者布莱斯特德的《文明的征程》,有挪威教师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有余杰的《压伤的芦苇》,更有我们所熟知《傲慢与偏见》《泰戈尔诗集》《简·爱》《名人传》《红楼梦》《狼图腾》等。当然,大多数同学阅读的还是杂志,在一堆杂志的名单中,出现了《世界博览》,我感到很欣慰。看着他们阅读的身影,我安慰自己,就算是囫囵吞枣吧,那也很不错,毕竟,他们开始了真正的阅读。我也很清楚,在这个疯狂地消费着物欲的年代里,流行的阅读还在追逐着感官的刺激,而摒弃感悟思考与回味。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筑起一道隔音墙,讲喧嚣挡在墙外,好让孩子们能将沉静的阅读进行下去,对我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不会回避自己的责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