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是逻辑建构的产物,所以数学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建构。数学学习是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建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其次,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现的曲折过程,学生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获取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和创造的那些概念、命题、法则、方法等等,而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提出生活问题,使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开放学习,使学生创造数学。这样,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最后再应用到生活實际中。从而使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模仿或重复数学家们发现并创造数学的过程,而是要求学生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作为实践性活动的任务。
一、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特点
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内在潜能,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逐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经过“做数学”活动,不断经历“数学化”,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为科学的结论,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再创造”数学学习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向学,强调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自身的体验来认识。二是强调数学的实践性。打破数学的神秘感,使数学变得生动,由抽象变得具体。对于抽象思维正在发育的小学生来说,“再创造”数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需经历如下的过程:接触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经过学习反思—解决数学问题。“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将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学生要能在这种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运用数学的方式表述出来,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或在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相互帮助之下,进行数学的问题分析,发现数学规律。再次,让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活动、语言表达等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意识到深藏在自身行为后面的实质。最后,通过反思再去发现、创造直至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策略
实现“再创造”数学学习,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老师的数学教学看作一个活动过程,在这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要有自觉创造的需要。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才有可能。由此,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有效的学习指导,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其有关的各种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
(一)设疑创境,让学生主动“再创造”。“思维是因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造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再创造”的欲望。尤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二)操作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如几何知识教学要注意直观实物化,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条件下,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进行数学的思考,不断构建数学模型,体验“再创造”的数学探索过程。
(三)探究反思,让学生感悟“再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过程,而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爱摸、好动、好奇”出发,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切勿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感悟数学的“再创造”。
(四)实践应用,让学生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数学知识。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作者单位: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