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强
摘 要: 诗歌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其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写作诗歌时内化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诗的风格的标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诗歌之美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词作品 审美构成 表达途径
诗歌之美,指诗人用语言营构的一种艺术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诗歌结构与思想的美,能给读者审美的享受。我国当代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作品都是诗中的精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精读,细细品味。
一、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之美的审美构成
诗歌之美是艺术之美的一部分,是诗歌工作者用语言构建的艺术之美。诗歌之美体现着诗人的情感与创作审美取向,反映着民族气质与地域文化。诗歌之美是诗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达生活与情感时,凝结为诗歌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
从我国传统的文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歌之美的构成要素,就可以发现诗歌之美有着不同的体现与表现形式,从我国诗人的艺术修养与表达途径提出这些审美要素构成,即音韵美、情境美、建筑美、绘画美、文采美、韵味美。
二、指导学生体会诗歌之美的表达途径
(一)音韵美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平仄和押韵等因素上。在教学中不必过多介绍格律知识,而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诗词,在极富声调变化的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音乐美,使优美的诗文变成学生优秀的语言修养。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是由叠字构成的音韵佳作。《声声慢》词开篇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下边了十四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了作者若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若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叠字,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哀婉情怀,读来字字凄切,给人以无限伤悲的感觉。难怪前人评论说,这样的叠字运用,真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更佳处是在后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用了“点点滴滴”四个叠字,把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雨滴点点滴滴,滴到心灵的深处,如泪如歌。在这首九十七个字的一首词中,作者连用了十八个叠字,而不见重沓,可见作者运词之精,词艺之高,真可谓千锤百炼。叠字的运用,使这首词成了千古绝唱,不仅富有奇妙独特的音乐美感,而且富有深厚的内容,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情境美
情境指作品中的情感构成的境界。情境是由诗人的情感所主宰的语言艺术氛境。情感是诗歌作品的血液,语言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与载体。外在的语言表达着内在的情感,内在的情感体现着语言的精神。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情调凄婉迷人,读来感人至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和“入”运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寒雨与江水连为一体的动态,在夜幕降下时进入了吴地。诗人的情感如雨一样在夜里飘洒,如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天明时,在清冷的晨风中,送别好友。一个“孤”字如同慼情的引线,自然而然地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孤寂凄清中鼓起精神,用比喻表明自己的心,依旧纯洁无瑕。
再如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有着寂清的情境内容。诗一发表就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詩到今天仍然魅力不减。这首诗最感人、最耐人寻味的是它那独特的情境,那种凄婉迷茫,那种等待,那种徬徨与迷茫,于迷茫中的希望。想象着梦一样飘过的“姑娘”,我们可以追溯到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当时作者的情感是迷茫,但充满希望。《雨巷》发表于1928年,“雨巷”表达的是一种寂寥的境遇,一种灰暗的心绪,而姑娘则是处在这种境况中的人的理想和希望。虽然这希望像梦一般容易消失,但又梦一般使人寝寐难安。《雨巷》在一种凄美、超凡超俗的仪态中,多少带点病态,仿佛潇湘馆中的林黛玉。
(三)建筑美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构筑的艺术,建筑美是诗歌之美的一部分。诗的建筑美,是在大众审美观念允许的范围内的。因为建筑美只是诗的一个方面,任何单纯追求外形美,不管内容如何,随心所欲地构建形式美,是创作诗歌的大忌。任何时候,诗的内容是第一位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等美的兼顾,才是诗歌之美的主旨,才是诗人的追求。现代诗人邹荻帆的作于1948年5月的《无题》是一首建筑美与内容兼顾的佳作。请看:
无题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
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溶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坦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英雄底墓碑……
这首诗歌中长短错落的句式颇见匠心,但这种人为的雕琢并没有破坏诗的自然旨趣,长短句的变化恰好应和着内在的情趣起落。英雄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境界表现不诉诸理念,而用种种鲜明的印象衬托出,既形象生动又富含哲理。诗中完全要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情感,“大风雪”及春天的物象,都具有象征性,用自然气候的变化比喻政治气候的变化。对春天迷人景色的描摹,既暗示出牺牲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又突出地表现出他们牺牲的价值。
(四)绘画美
绘画美是中国诗歌独有的特点,诗歌有了绘画美就更加吸引人了,读者通过读诗,就能观察到诗中的画,画中的风景与感情。诗中有画的典范要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了,如他的《山居秋暝》,就是诗中有画的佳作。此诗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一场秋雨遍洒了空旷的山间,秋雨送来了凉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选取了“月、松、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八个意象,描绘了一幅优美迷人的画面,明净中显示了人的生机与劳动的美好。诗像一首恬静幽美的小夜曲,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令人神往。高洁的诗人在那貌似“空山”中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情不自禁地在尾联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感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蓄地表达了归隐之意。
古人的许多诗歌是很注重诗中有画的。画是诗人情感的体现,透过构建画的诗歌意象,读者可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愉悦。因此,在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在诗情的美丽画卷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愉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韵味美
韵味指作品言语营造的一种结构与思想性丰富的艺术特征。韵味是诗人的艺术智慧生成的。诗歌作品有了韵味,就令人回味悠长。
请看现代诗人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新诗中语句极为简约而很有魅力的一首诗歌佳作,短短两行诗,概括了一代人的命运与性格。诗的中心意象是“黑色的眼睛”,它一头连着“黑夜”,一头连着“光明”,这正好是事物的两极,巧妙的联想对比形成了对“黑夜”的嘲弄和对一代人的赞美。“黑色”不仅是一种写实的描写,更是一种对“一代人”命运的揭示。
请再看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底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是一首在台湾诗坛享誉极高的小诗。诗人略含歉疚地回味着一次感情的遭遇,一个“美丽的错误”。奇妙的是那座亦真亦幻的小城,它整个由诗人对怀念中的人的心境比喻构成,但同时可理解为往事发生的真实环境。三月的江南,小城寂寂的青石街道上的哒哒蹄音,唤醒了一颗与小城一样深藏、寂寞的心,但来者“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将有怎样哀怨怅惘的情绪留在那颗初醒的心里……诗人是颇感歉疚的。但“错误还有另一层理解”,这就是哒哒马蹄并求唤醒那颗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满怀倾慕,想留下来的诗人自叹“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样哀怨怅惘的就是诗人自己了。这首诗显示出独特的韵味,让人发掘不尽。
(六)文采美
文采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不同的文采构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如有的作品典雅,有的作品华美,有的简约,有的繁富,有的质朴,有的新奇,有的舒缓,有的峻急,凡此都与文采即言语的色彩直接有關。
诗人对语言的选择和修饰,总是体现了他的教养、爱好、趣味等创作个性方面的因素,正如画家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一样。因此,言语的色彩就成了风格的“色泽”,不同诗人的风格色泽上的差异,在于言语色彩上的差异。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大多辞藻华美,音韵和谐。
总之,诗歌之美就是诗人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既是诗人语言能力营构的美的艺术,又是诗人智慧的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突出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贾文昭.中国古代文论类编(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2]刘东方,周钱.文学风格探析[J].江海纵横,2010(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