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媛
职业安全一般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从事专职劳动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职业安全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1999年劳动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档案管理职业纳入其中,我国档案管理正式成为现代社会职业体系中的一员。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档案职业人员进一步明确为“档案专业人员”,以区别于传统的“档案业务人员”和“档案工作者”。但大部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设的档案馆(室)的档案人员因此被排除在外。然而从职业安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工作对象、职业环境和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专业人员没有不同,同样需要档案职业保护。故,本文所说档案职业安全的主体指向长期以档案管理活动为本职工作的档案专职人员。
一、我国档案职业安全的困境
(一)档案职业安全受到威胁
由于档案管理活动的特殊性,档案人员面临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安全威胁,其中又主要源于档案实体及档案库房。早在1997年,李浩波就曾提出档案及档案工作环境对人体存在“长期缓慢的、逐渐积累形成的,有一定的不可逆性”的职业伤害,并把这一伤害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指出长期接触档案的工作者、部分档案利用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二、三期反应。而有关档案库房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有部分专题调查和研究。如2000年万国林、甘为民等人指出档案库房甲醛、三苯等污染明显,档案人员免疫系统受到影响。2001年左连、赵志杰等人指出档案库房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职业危害性,刘家民、马蓝等人研究发现档案人员以神经症、粘膜刺激改变,脱发及各种皮肤损害较多,与一般办公室工作人员有明显差异,杨玉昆则指出档案库房里的防虫药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2003年宫露雯指出档案库房空气环境不清新、档案制成材料容易霉变等是导致档案人员成病的主要原因,王建库则对档案库房中的霉菌、有害气体进行了一定探讨。2004年赵文山指出应在档案库房内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以降低空气污染,孙月华、国冬梅则对档案库房内污染物的来源、特点以及对人体器官的损害进行了详细讨论。2007年王宁娟、张立志等人研究发现档案库房空气中有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存在,并认为库房环境易引发多种疾病。2010年燕勇、朱新强等人指出档案库房中青霉、曲霉、毛霉、酵母霉、链格孢霉等检出率高,档案工作环境与档案人员手部真菌感染具有明显的职业相关性。2014年-2016年,湖南省档案局《档案库房微生物以及有害气体对档案载体和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项目研究结果也显示,档案工作场所和环境中存在大量真菌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醛、苯系物等有害气体,对档案人员身體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二)档案职业安全保护长期缺位
尽管档案人员职业安全不断面临危害,但档案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却长期缺位,表现为“重档轻人”和“轻档轻人”。一方面,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长期重视档案实体安全而轻视档案人员职业安全,表现为“重档轻人”的倾向。为了保护档案安全,建设封闭性强的库房环境、投放大批量强效化学药剂、使用各种消毒设备等等,而与此同时大多数档案库房的环境监测设备仅有温湿度计,档案人员无法准确判断库房环境污染及其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档案实体安全与档案人员职业安全成了一个矛盾体,要保护档案实体安全就不得不损害档案人员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当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活动没有得到重视,档案人员职业安全也更容易被忽视,表现为“轻档轻人”的倾向。不被重视就直接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所需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从安全保护的角度来说,由于资源投入不足,档案实体安全保管所需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等都可能无法达到应有标准,档案实体及档案库房的杀菌消毒等工作也无法按要求逐步落实。这不仅会加剧档案的破坏,更会导致档案人员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档案职业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
二、档案职业安全困境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的缺失
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有关档案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内容寥寥可数。以国家层面的法规文件为例,只有《档案馆建设标准》中指出档案库区内应设工作人员更衣室;《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DA/T35-2007)中指出要安装空气净化过滤器,选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驱虫、防霉药剂等少数内容涉及档案人员职业安全因素。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缺失导致档案人员职业安全得不到科学认定、监测和管控,档案职业保护无法可依。
(二)档案职业安全缺少关注和认可
档案学术界对档案职业安全问题缺少关注,相关研究文章的作者大多是档案工作人员或者医学专业人员。而实践工作中,长期以来社会对档案职业的普遍认知即档案工作是一份清闲养老职业,何来职业安全受到威胁之说?并且从事档案管理活动的部分专职人员也没有关注职业安全问题,又或者即使已经认识到了档案工作的职业危害,但因为不被重视、无法改善工作环境,便出现消极对待档案工作或找机会离职离岗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改善档案职业环境、保障档案职业安全,还会导致档案专业人才流失,阻碍档案事业发展。
(三)档案职业主体原因
我国档案管理人员性别比例明显,女性档案工作者占总人数一半以上。诚然,女性自身品质之于档案工作具有天然优势,但女性在行政管理话语权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其职业安全常常难以得到重视和改善。同时,档案专职人员中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较少,由于本身不熟悉档案管理,职业安全意识不强。部门领导也更多注重档案实体的保管安全,对档案人员职业健康关怀不够,没有正视档案职业安全问题。而长期接触档案及档案库房的基层工作者,虽深感其害但迫于工作条件、专业知识有限无法改善或者想要改善却不得其法,只能通过简单的自我调适来尽量减轻职业危害。
(四)档案杀菌消毒工作的影响
档案杀菌消毒不规范是导致档案职业安全受到威胁的直接因素,严重危害档案人员职业安全。尽管我国相关文件对档案杀菌消毒提出了标准要求,但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存在档案收集整理中忽视虫菌预防、档案入库前没有杀菌消毒以及档案杀菌消毒工作不规范等现象,不仅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损害档案人员人体健康。此外,档案杀菌消毒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大多档案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常是通过服务外包寻求第三方公司合作。但目前针对档案杀菌消毒服务外包的标准文件也乏善可陈,直接造成档案杀菌消毒市场乱象丛生。
三、保障档案职业安全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法规制度,为档案职业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最新修订颁布的《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DA/T35—2017)中增加了低毒、环保的有关内容,删除了“磷化铝”等对人体和环境有较大危害的档案虫霉防治药剂,在档案虫霉治理方式方法上提出了人员安全防护要求,将纸质档案防护延伸到工作人员的保护及环境保护。同时,笔者认为在国家层面,有必要把档案职业保护内容写入档案基本法及专门法规条例中,以确立档案职业保护合法地位,加强档案职业保护的法律力度,并研究颁布档案职业安全保护相关制度和标准,推进档案职业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在保证档案实体安全的同时保障档案人员职业安全;在地方层面,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则可结合地方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安全状况具体制定颁布档案职业保护规定和标准,建立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监测跟踪和统计制度,将档案职业安全内容纳入档案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切实保障档案人员职业安全。
(二)转变观念,加大档案职业安全的人性关怀
就社会环境而言,可以通过如加大档案职业宣传,建立档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来改变社会对档案职业的传统观念,促使公众认识到档案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了解、认可档案人员职业安全问题。就行业内而言,则要正视档案职业安全问题,加大调查力度和跨专业合作研究,为档案职业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和帮助;具体工作中要提高档案人员职业安全意识、实行档案工作定期轮岗、为基层档案人员设立劳保津贴等,加大对档案人员尤其是一线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关怀。只有确保档案工作者劳动安全和健康,才能为档案工作留住专业人才,推动档案事业持续深入发展。
(三)严格落实,推进杀菌消毒工作协同合作
杀菌消毒是档案管理活动中一项周期性常规工作,主要涉及档案实体全过程的虫霉防治和档案库房的定期消毒两个方面,只要其中任何一方没有按要求落实,都可能为后续工作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对档案人员职业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各级各类档案部门要参照现有的法规标准,严格落实档案杀菌消毒工作,按要求做好档案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同时,档案杀菌消毒离不开档案管理部门、档案形成部门、档案服务公司等多方参与,应当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档案杀菌消毒的协同合作。
(四)应用新技术,逐步减轻档案职业危害
積极探索并应用新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档案职业环境对档案人员造成的健康危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通过增量档案电子化和存量档案数字化来逐步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和利用,减少档案人员接触档案实体和档案库房的频率,避免档案职业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二是加大智能馆库的研究实施,通过新技术手段实现档案库房、档案办公场所等建筑环境的统一化、智能化监管和调控,建立与人友好的馆库环境;三是研发推广对人体健康损害小的杀菌消毒方法,如低氧气调保护技术既能起到杀虫抑菌的作用,同时相较传统方法还能减轻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