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丽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放眼全球,谁拥有创新创业型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中,获得竞争力。提出高职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解决路径,将更好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观念存在误区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区域经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起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非高职院校所为,只需培养能掌握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简单技能的毕业生,由于人才培养观念的误区,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抑制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实际高职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出发,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
(二)师资队伍匮乏
高职应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良、技术过硬、专兼结合、勇于创新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这是培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遗憾的是,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仅占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为50%的一半。在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和教育部要求的45%距离甚远;在职称方面,拥有副教授职称的不足25%,教授职称的不足4%,和教育部要求的40%有差距。师资现状,不仅影响了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也影响到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功能发挥。
(三)经费投入不足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经费保障。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資金投入不及普通高等院校1/3,另许多高职院校迫于生源严峻,把有限资金用于校规模发展,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密切相关的实习和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微乎其微。导致学生缺乏好的实习、实训场所,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基础薄弱;导致专任教师得到培养和培训的机会较少,难以将理沦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难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六字方针策略
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六字方针“送”“培”“下”“带”“引”“聘”。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关键在师资。1.“送”是派送教师到重点院校对口专业深造。2.“培”是高职学校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培养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3.“下”是让部分教师下基层学习。4.“带”是老带新,强带弱帮助青年教师。5.“引”是引进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6.“聘”是聘请企业专家、专家教授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一专多能。
(二)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构建渐进式四阶段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要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一是要全面推进通识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纳入公共必修课教学计划中,并按照分阶段、模块化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从而唤醒创新创业兴趣和志向。二是融于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三是开展针对性专门教育,实现分类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由创业学院等统筹组织开展SYB等创业类专门培训。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一步遴选吸纳进入创业训练营进行全真模拟创业,同时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组成指导团队全程指导。四是助力创业实践,实现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针对性教育并经过遴选的创业项目入驻学生创业园、创业苗圃或校内创客空间,进行创业实践。学院为所有学生创办企业安排“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并对创业学生及其团队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实践指导。
(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为抓手,搭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
第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开设与创业规划相关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丰富学生的创业学识,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培养学生了解市场、企业运营程序和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创业之路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在课外,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沙龙、创业论坛,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其为载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第二,借助社会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除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从帮助学生就业变为帮助学生创业,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三,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首先,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场地、市场准入、税费等问题;其次,各级政府应放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年限限制,并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最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实训设施得以更新,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2]冯滨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