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2018-11-26 14:05刘转平
课外语文·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言传身教

刘转平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兴趣,每天必做的事情,就像吃饭一样,滋养身体。学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課堂这块阵地,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情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开阔阅读视野,反馈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让孩子真正收获到阅读的甜头,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言传身教;活用教材;选择读物;留下足迹;漂书活动;拓展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将阅读教学迁移到写作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到了高年级,写作用词还极其贫乏,甚至提起作文就害怕,出现表达困难。归根到底,就是知识积累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精彩斑斓的世界让很多人远离了阅读的沃土,怎样让阅读热情重回到孩子的身边呢?作为教育第一线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责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是我从教以来的一些教学做法。

一、言传身教,以阅读为乐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的知识面狭窄,怎样引领学生去获取知识呢?所以老师必须每天看报阅读,关心国家大事,捕捉趣闻乐事,吮吸各类信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我的阅读乐趣、阅读收获,不但让学生上课的兴致提高了,还让学生开阔视野,领略文化大餐,品尝获取知识的乐趣,你的课堂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课效收获自然大了。而且学生耳濡目染,渴求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迫不及待要自己去大量阅读。为了让阅读的影响力更大,我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开展各种阅读展示活动。课室的墙壁成了孩子们展示阅读收获的地方,每天,我要求孩子们把阅读的剪报、摘抄的好句贴在“我的阅读平台”一栏,让大家一起阅读。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进行领读一遍。在朗读中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心灵的洗涤,激发了获取知识的热情。为了让阅读、剪报、摘抄提升质量,我要求学习委员记录每人张贴的剪报,摘抄的数量与质量,每周评出优秀读者。渐渐学生都以自己捕捉到新的信息,读到好的素材文字而自豪,阅读面越来越广。

二、活用教材,激发阅读共鸣

教材的每一组课文都是经过系统编排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习的范文。所以老师必须吃透教材,实行一课一得,一组课文一个系统化训练。平时学生的阅读都是随意性的,对阅读的题材欠缺品味,未能领会作家的写作精粹,收获不大。所以,每教一篇课文,老师都要明确学生学什么,教会学生欣赏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探究作者的写法。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专题,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我教会学生抓动作描写;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抓外貌和语言描写;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抓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心理活动。通过品读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品味文字的趣味性。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人物故事的兴趣,我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讲述《我心中的 》,使人物形象在孩子心中更鲜明;我来当《我是小小评论家》加深对人物的感悟。此外,把课堂学到的方法,引申到课外的阅读中,把课外阅读的收获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提升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带着欣赏品味的目光去阅读,阅读自然就会吹糠见米,渐入佳境,阅读的兴趣和质量自然就会提高了。

三、做好向导,选择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差,阅读带有盲目性和附和性。在图书馆众多的图书中,不知选择哪一本好,往往是随手的“拿来主义”,或者看到别人看什么就看什么。这些不正确的阅读导向会抑制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推荐书籍和导读尤为重要。

1.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背景资料,选择一些与课文作者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诠释。如教学《草原》,引领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猫》《母鸡》和课外阅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领略老舍语言艺术的精辟。

2.教课文前,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白杨》一课,课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西部的开发建设情况,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资料,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热爱西部的情怀。

3.根据各大节日、主题教育活动,选择相应的课外读物。如红色五月,阅读相关的革命题材书籍《红岩》《小兵张嘎》;国庆节,可配合国情教育,选择《勿忘国耻》《上下五千年》等读物。

4.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文学类的、军事类的、科普类的、历史类的、游记类的等。推荐书目,满足每个人的阅读需求,吮吸精华,提升阅读质量。

四、勤于动手,留下阅读足迹

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问他有什么收获,却半天也吐不出两个字。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阅读中没有思考,没有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做读书笔记。读书忌走马观花,读过的书要留下足迹。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知识之渊博,不仅与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他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阅读留下的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总字数将达2800万字,他的读书笔记给了其远超同辈学人的知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通过写批注、做笔记才能加深对书本内容的认识,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我倡导:不做笔记不读书。为了掀起写读书笔记的热潮,我要求学生做读书记录卡,设置阅读感言簿,张贴教室阅读感言墙。还交流阅读的书籍,补写阅读旁注,让阅读的足迹踏遍每一个阅读角落。渐渐地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由开始怕动笔到不动笔圈圈、画画、写写就不习惯。

五、海量阅读,开展漂书活动

只有营造读书的氛围,才能掀起读书的高潮。孩子的阅读总会受到别人的影响,既要让孩子看到读书的人潮,也要让孩子涉猎不同的书,单靠个人买书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阅读的量。所以我在班级开展“悦读书包”漂流,要求每人都设一个“悦读书包”,每个书包装有三本书,一个阅读感言簿,全班轮流交流阅读,写感言。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看,就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收获。在漂流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个学期,一个班45个学生,每人可以读到一百三十多本书了,课外阅读面大大扩大,好书得以共同分享。

六、空中交流,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课堂展示时间的有限,很多孩子未能把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别人交流,从而抑制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把阅读课堂挪移到时空中,拓展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开辟多一块交流天地。所以,本学期我们成立了班级阅读群,让孩子们通过微信阅读群每周交流一次,大家互相提问题,各抒己见,交流非常踊跃。通过交流,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强了读书的趣味性,特别对那些阅读的后进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所以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教会孩子们阅读方法,从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并通过各种活动汇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持之以恒,阅读的好习惯就会指日可待。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从朱德家风看当代党风建设
论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幼儿品德养成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唤醒和培养少先队员的责任意识的几点实践
词语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