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擎,赵晳萍,王锡智
1.苏州九龙医院泌尿外科,苏州 215016; 2.苏州九龙医院妇产科,苏州 215016
腺性膀胱炎属于反应性增生性疾病,与膀胱梗阻、慢性炎症以及异物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下腹坠胀不适、耻骨及会阴部不适感,甚至是血尿、尿失禁等,多见于女性患者[1]。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属于良性疾病,但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可发展为膀胱腺癌,应纳入癌前病变范畴。随着膀胱镜检查的普及以及泌尿外科医师对于该疾病的不断深入,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为了探讨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差异,笔者就我科近年来收治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统计、随访、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来苏州九龙医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电切术手术治疗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住院行经尿道电灼术治疗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共70例,年龄25~67岁,平均(50.7±7.6)岁;病变部位位于膀胱三角区47例,膀胱颈部9例,三角区及颈部14例;镜下形态表现为滤泡样33例、颗粒样16例、绒毛膜样15例、白斑样6例。对照组共42例,年龄27~65岁,平均(48.9±8.3)岁;病变部位位于膀胱三角区28例,膀胱颈部6例,三角区及颈部8例;镜下形态表现为滤泡样20例、颗粒样10例、绒毛膜样9例、白斑样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病理结果证实为腺性膀胱炎;(2)均有膀胱刺激症状;(3)均为初次手术治疗;(4)无明显膀胱残余尿。
排除标准:(1)难以耐受手术者;(2)合并有慢性膀胱炎、膀胱软斑症、膀胱结核、膀胱肿瘤者;(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者;(4)合并有精神障碍者。
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满意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对照组使用环形电极对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烧灼深度以黏膜或黏膜下为准。观察组使用WOLF F27号电切镜,电凝功率调至60 W,电环功率调至140 W,以切除病变黏膜全层为准。切除范围应至病变黏膜组织周围0.5~1.0 cm。对于输尿管口周围的病变组织,应采取电刀切除,用电极轻点出血点,切忌反复电凝[2]。术后常规留置尿管3~5 d,定期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半年内随访(症状缓解情况),术后疗效及手术前后血清Survivin、P53蛋白水平和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的差异。
疗效评判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无不适主诉,尿检及膀胱镜检查无异常,随访活检结果无异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无不适主诉,偶有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偶有镜下血尿,膀胱镜下可见病变处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少许滤泡,随访活检结果无异常;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膀胱镜下检查可见病灶复发或出现新的病灶,随访活检结果提示腺性膀胱炎甚至是癌变。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血清Survivin、P53蛋白水平测定:取患者手术前后晨起空腹外周血3 mL,离心机处理后,血清样本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具体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症状缓解情况的结果,用t检验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的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未出现严重出血、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组内术后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的比较次)
注:对照组术后较术前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统计学分别为(t=7.8619,P=0.0000;t=10.8985,P=0.0000)。观察组术后较术前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统计学分别为(t=18.9702,P=0.0000;t=22.6355,P=0.0000)。
两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疗效的比较(n,%)
两组患者术前Survivin、P53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组内术后阳性率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Survivin、P53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urvivin、P53表达的比较
术后就两组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进行随访,其中对照(电灼)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症状缓解率较观察(电切)组高,但观察组术后半年症状总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随访有4例复发,1例癌变,观察组有1例复发。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的比较(n,%)
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慢性炎症或结石刺激等因素有关,其本质是移行上皮增生和化生,以女性多见。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尿道解剖有关,女性尿道短平,比邻肛门与阴道,经期分泌物或性生活均可导致女性泌尿系感染发生,加之尿道外口狭窄,与阴道口距离较近等梗阻因素,可加重泌尿系反复感染[4]。腺性膀胱炎缺乏特异性症状,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是经膀胱镜检查,并取活检后确诊。
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颈部及尿道口下方,临床上治疗目的主要以缓解症状,预防复发为主[5]。首先应去除病因,如膀胱结石、尿道外口梗阻、慢性感染等,应根据具体原因具体治疗;其次是处理膀胱内病变,目前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是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未出现严重出血、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均能够快速的对膀胱病变组织进行清除,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点。尽管术后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电切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显著高于电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考虑以下因素有关:电灼术通过高频电流作用于外缘的凸起,使得病变组织在局部热效应下出现气化现象,气化层以下组织脱水凝固,表面凝固层进一步可形成焦痂,大大减少局部组织的出血以及冲洗液的吸收,影响观察气化的深度,尤其是对于较大的病灶,电灼术易发生气化不全或过度,甚至是病变组织的残留[6]。而电切术是在直视下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避免了气化不全亦或是组织残留,进而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尤其是对于病变范围广以及复发的患者可再次行电切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切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组织切除的深度,避免电切过深,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膀胱过度充盈,以免发生膀胱出血或穿孔,因此对于术者的要求较高[7]。本次研究就患者手术前后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内术后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通过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后发生尿频、尿急的情况改善更为显著,更利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术后随访中,对照(电灼)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症状缓解率较观察(电切)组高,但观察组术后半年症状总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随访有4例复发,1例癌变,观察组有1例复发。结果表明,采取经尿道电灼术治疗,虽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但总缓解率仍较低,而采取电切术治疗,尽管患者术后缓解症状时间较长,但总缓解率显著高于电灼治疗者,治疗效果更佳,同时采取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Survivin是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其表达水平在腺性膀胱炎中较高。由于Survivin在膀胱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在普通人群中不表达,因此通过监测Survivin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腺性膀胱炎是否产生恶变的敏感指标[8]。P53蛋白是膀胱癌常用的肿瘤监测指标,与膀胱癌的分期、分期及预后复发等密切相关[9]。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术前Survivin、P53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组内术后阳性率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Survivin、P53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通过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能够更好地降低Survivin、P5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其发展为膀胱癌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关于女性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与经尿道电灼术治疗相比,采取电切术治疗对于术者要求更高,尽管术后患者膀胱刺激症状恢复时间较长,但总缓解率及治愈率较高,且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首选术式。随着膀胱镜检查及电切术的普及,经尿道电切技术也逐渐成熟,术中膀胱穿孔的发生基本可以避免,加之接受电切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与卧床时间与电灼术患者基本无异,使得电切术的使用更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