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萍,倪 丹
(无锡市中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无锡 214000)
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临床中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长效性,但由于ESRD患者至肾脏病专科的就诊时期不佳,使得透析前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时期丧失[1]。目前采取双静脉穿刺作为临时通路过度至长期血管通路,本研究为探讨双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4.03~2016.01期间为收治时间,将其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研究组,各为30例,具体如下: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66±15.90)岁;慢性肾炎者21例,糖尿病肾病者7例,多囊肾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值(48.78±15.81)岁;慢性肾炎者20例,糖尿病肾病者7例,多囊肾3例。对比2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
2组均行双静脉穿刺,于上臂中1/3处扎止血带,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型号的内瘘针对于肘正中静脉进行直接穿刺,成功后予以上臂止血措施,患者手部握橡皮圈,不断进行握球运动,作为脉端引血[2];选取另一侧的肘正中静脉或下肢的静脉予以穿刺,首次的穿刺流量需≥150ml/min。
对照组方法:行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穿刺口护理、疼痛相关护理。
研究组方法:行综合护理干预,如下:
1)由于患者对于穿刺措施缺乏认知,易产生不安感,因此医护人员在予以穿刺时需告知患者穿刺的重要性及目的,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2)在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加强巡视,规范其穿刺部位的制动,穿刺后予以妥善固定,避免穿刺针脱落,否则可出现肿胀、出血等情况;3)血液透析结束时需予以压迫止血措施,采取无菌棉球或面团对于患者的穿刺点进行压迫并采取绷带予以包扎,交待相关事项,每小时询问患者的情况,并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观察穿刺部位的渗血情况,做好相关知识宣教,予以饮食相关护理措施[4]。
观察2组干预后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统计学SPSS17.0软件处理,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研究组干预后血尿素氮、血清肌酐等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
表1:2组血尿素氮、血清肌酐等水平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持续性完善,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本身血管较差的内瘘使用或不当因素致使内瘘闭塞,故需反复建立血管通路,亦增大了血管消耗,降低其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双静脉穿刺透析广泛应用,且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且护士较容易掌握,穿刺措施简单,本研究对于行双静脉穿刺透析治疗的患者行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其结果如下:干预后研究组血尿素氮、血清肌酐等水平分别为(25.03±7.78)mmol/L、(978.55±152.39)μmol/L,对照组分别为(25.33±7.58)mmol/L、(980.14±155.07)μmol/L,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表明2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功能指标相当,均可一定程度的改善肾脏功能,但研究组干预后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双静脉穿刺干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