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研究*

2018-11-26 12:01王宏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武术一带一带一路

王宏涛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既是我国建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重大举措和顶层设计,也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赢得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2]。该战略之所以在全球引发广泛响应,正在于对古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精神的认同;该战略能否成功实施,核心在于能否综合发挥并放大这种丝路精神推动不同文明融合、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孵化器作用。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画出共赢“最大同心圆”,关键在于开展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唤醒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促进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作为“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延续与创新,“一带一路”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财富不仅隐藏着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基因,也呈现着不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表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与传播,对于扩大“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因体育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全人类共同语言,更能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认同和共鸣,更能唤醒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支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与启示。

1 “一带一路”战略与体育“非遗”国际传播的关系厘析

1.1 “一带一路”:体育“非遗”国际传播的新平台与新机遇

2013年9月,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他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一种理念、倡议和战略。该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

作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实践、实现合作共赢的新载体、沟通世界文明的新纽带,“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带来了新平台和新机遇。其一,该战略为我国体育“非遗”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文化普及的广度直接决定了文化产生的影响力,普及的范围越大,受众人数就越多,其市场也就越大,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就更大。“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了65个国家,是全球国家数量的23%,经济总量达到2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9%。这些国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地缘关系较为亲近,这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其二,该战略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之前我国的文化输出主要是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文化输出能力较强,加之其固有文化偏好,使得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较为弱势。我国体育“非遗”传播也是如此,国内发展相对稳定,国外市场却较“冷”。但如果把我国体育“非遗”传播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同的文化水平和偏好下,相对更有利于传播和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加强我国体育“非遗”传播,本身就体现着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尊重,体现着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传统文化,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特质,正是文化共鸣的基础。

1.2 体育“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动力与重要支撑

所谓“非遗”,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播,有利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持续感”和“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4]。作为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非遗”中有类似于武术兵器、游戏器械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也有类似于民俗利益、传统表演艺术、乡土游戏、节日庆典等行为模式的传承,凝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及身体文化,能够直接表现出民族的精神风貌[5]。

文化包容与共鸣、民心相通与相连,是成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和支撑。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加强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对于成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特殊的价值。首先,能够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当今世界,无论是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还是环境保护与和平维护,均可从人类的古老智慧和经验总结中寻找解决方案。加强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其实质是促进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交流互鉴、相互欣赏、共同繁荣,而这也正是成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与前提。其次,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强化丝路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现阶段我国的武术、印度的瑜伽以及韩国的跆拳道等都是能够直接代表不同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只是在本国得到较好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际化。作为文化内容之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相对直接的政治和经济交流而言更具缓冲和糅合的效果,能够促进丝路国家间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2 “一带一路”战略下体育“非遗”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境

2.1 市场竞争与内涵失真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全球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体育“非遗”一度被强势文化驱逐于边缘,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一方面,体育“非遗”竞技化问题严重。为了更好地适应奥运会中提出的“更强、更快、更高”的竞技标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被迫作了竞技化改造,比如武术运动,由于各门派的技法特点、套路各不相同,难以同跳水和体操项目一样统一其动作标准和评分标准。但有的却强行按照竞技化的目标去改造,使得标准化的武术形同体操模式,同时,削弱了武术中各门派的具有特色的动作和技法,直接扼杀了武术的各种可能性[6],也直接导致了武术或其他同样面临竞技化问题的项目的内涵失真的现象。另一方面,体育“非遗”项目商业化问题突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或文化的传播。正常的商业化有利于更好地包装和营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但是只一味地追求利益而炒作和夸张体育运动或者借运动之名行拐骗之事等,都将直接伤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和传播。最典型的当是少林寺的商业化问题,人们通过传说和影视作品来熟知少林寺的强大功能,便相信了与少林寺有关的一切营销手段,最后亲自尝试了才知道上当受骗,这种过分营销的方法直接伤害了少林寺的口碑和形象。除此之外,体育非遗文化项目传播中的恶性竞争问题长期存在。很多体育运动生命力很强,传承千年依然能够遍地生根,甚至传播到国外。也因为这样,传播的人比较多,各个流派都宣称自身才是真正的传承者,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恶性竞争。例如我国拳术之一的咏春拳,在国际上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4000多个分支,弟子人数达到了200万人[7],在武术、影视以及警务等领域都受到高度认可。因为弟子太多,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不同分支的弟子都说自身是最正宗的,互相之间谩骂诋毁甚至闹出群殴事件,这种现象严重损坏了咏春拳的发展,使得体育文化内涵失真的现象更加严重。

2.2 地区差异与文化误读

个体或群体因为身处环境、教育经历以及社会经验的不同,对文化的认知也不相同,所以文化误读和理解偏差现象普遍存在。正常情况下,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系统及符号系统在各个民族均是相对固定的,也正因如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一套惯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固有文化的一种认知感受。“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涵盖了中东欧、独联体、东亚、中亚以及南亚等国家,这些国家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文化误读。地理区域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更多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遭遇误读。比如“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认知中就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国家觉得该战略是我国再现了古代的帝国主义[8]。而在体育项目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样的文化误读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像太极拳和武术这种深刻蕴含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项目,将养身、地理及天文等知识交叉渗透,形成的一套有利于人们养身养心的运动,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无法看懂和理解该运动而直接放弃不学,这就阻碍了这些运动的广泛普及和传播。体育“非遗”本身具有乡俗性和地域性特征,在其他地区传播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误读。

2.3 创新不足与传播乏力

首先,我国体育“非遗”传播缺乏创新性。以武术运动为例,现阶段的武术慢慢倾向于艺术化的发展形势,重视武术运动的表演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也许可以让我国的武术参与到奥运会中,因为我国的武术运动发展得比较好,同时也同奥运会的项目要求高度吻合,而主推散打很可能会被国际奥委会同意。而在决定武术运动的推入形式时,相关管理者出现了决策上的偏差,认为散打同国际上的搏击运动类似,不能完全表现出我国武术的特点,同时站在竞技角度来思考,将散打列入奥运会以后,全球的格斗高手势必会参与进来,这样我国选手的胜算不太大,这样在权衡以后最终没有将散打列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中。但以长远的眼光看,把武术项目纳入奥运项目,无论是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国体育“非遗”因传播载体不足而导致传播乏力。体育“非遗”传播一般是借助群体传播和口口相传等方式进行的,而不在特定地点或者进行跨文化传播,则应借助大众化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借助现代化的传媒工具进行。而由于西方国家现代化传媒业较为发达,传播能力强,在一定程度压制了我国传统体育在国际上的跨文化传播。与此同时,我国的传媒行业存在着创新性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虽然我国一直在推动和深化传媒行业领域的改革,使得传媒行业有了相对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国际上依然呈现出竞争力不足的状态。例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电视真人运动竞技类的节目,基本全部是购买其他国家的版权来制作的,这表明我国的传媒行业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还亟待提升。

3 “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的对策

3.1 科学确立传播价值坐标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首先应该确立传播价值坐标,以避免在传播中迷失方向。这一价值坐标应是:基于国际视角,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国家战略视角,为成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动力和支撑;基于文化视角,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和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诚然,在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当下,在全球化倾向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时,西方体育直接成为文化帝国中的主力,他们用世界杯、奥林匹克、NBA等各种重量级体育赛事,把控着全球体育话语权。在此背景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传播范式,提高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答案是:对外,兼收并蓄;对内,创新传承。在体育“非遗”国际传播过程中,人们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都有着各自的价值判断,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我国引入西方的竞技项目不代表只追求“更强、更高、更快”而丢下传统体育于不顾;西方体育文化虽然无处不在,但不代表其体育文化的意识形态处处皆在;我们可以接受、学习、借鉴和参考西方体育文化,但不意味着应该照单全收。西方体育是以西方文化为发展根基的,而我们在解读西方文化时是站在自身文化背景进行的,因此,按照自身的经验会解读出新的内涵。在解读出的文化答案不同时,不能用文化臣服的姿态对待西方体育文化,更不能用自我阉割的模式来试图跻身于世界主流的体育文化中,这样会迅速失去自我。同理,加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并非是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强加于人,恰恰相反,它是通过传播促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相互欣赏、共同繁荣,唤醒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促进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这正是加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的价值所在。

3.2 建设丰富的传播内容体系

我国体育“非遗”隐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饱含着深厚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体现着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当代表达。应在熟知传统体育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深刻认识我国传播体育“非遗”价值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机遇和平台,建构以民族体育为中心的内容体系。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多彩,从国务院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及各省公布的省级“非遗”名录看,截至2014年底,国家级、省级项目大致分别为103项、583项[9]。这些传统“非遗”项目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地域风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比如武术中的拳类就包含了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南拳等十几种,器械类的器材更是枚不胜举,三节棍、九节鞭、举重、射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器械,这些非常具有传播性的代表项目是构建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传播体系的基础。对此,我们应反求诸己,既应加紧抢救、整理、申报和保护体育“非遗”项目,也应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髓中挖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共享的文化价值,寻求具有普遍认同的内在资源和动力。同时,进一步提升创意水平,体育“非遗”项目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世界熟知的文化产品和理念,使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解读“中国梦”的密码,让体育“非遗”融通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纽带,有效提高中华体育文化软实力。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挖掘各种精彩故事,精准提炼中国议题话题,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让沿线各国民众通过体育这一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和声音,倾听中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

3.3 创新立体化传播模式

加强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必须建构与传播内容体系相匹配的立体化传播模式,增强传播的创新性与影响力。在传播主体上,政府、企业、民间社团、媒体、个人等都应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政府应站在外交视角来进一步强调自身对于民族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区域间的政治访问、文化交流或体育赛事举办中,加强体育“非遗”保护、开发和传播方面的合作;企业主体在生产体育产品时应注重加入能代表传统体育文化的元素,销售这些产品时,企业应注重向消费者解释和说明产品中蕴含的传统体育文化内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到我国民族体育的内涵[10];民间社团特别是体育社会组织,是民族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他们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感情,可根据体育“非遗”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播方法;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个人也可以成为体育“非遗”项目传播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已有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比如借助微博、微信等比较流行的渠道实现跨境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应积极创新传播模式、传播手段。如在传播模式上,可根据传播对象的文化差异情况,对传播内容、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建构差异化的传播模式。在传播手段上,可以通过体育“非遗”项目保护合作、举办体育赛事等方式,提升跨文化传播话语权。体育“非遗”项目传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赛事传播,比如第九届贵阳少数民族运动会,其竞赛项目有表演项目和竞赛项目,在竞赛项目中安排了能够代表当地民族特色及代表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16个大项,表演项目分类成综合性、技巧性以及竞技性3个大项,项目总数多达188个,前来参加这届运动会的人数多于15000人[11]。该体育运动会用凝聚着我国不同民族智慧的项目来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底蕴。

4 结语

我国体育“非遗”资源丰富,隐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饱含着深厚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体育“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与新机遇;加强体育“非遗”国际传播,则是成功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动力与重要支撑。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差异,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主导,我国体育“非遗”国际传播还面临诸多文化失真、文化误读、创新不足、传播乏力等挑战和困境。为此,我们应科学确立体育“非遗”国际传播价值坐标,促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相互欣赏、共同繁荣;建设丰富的传播内容体系,用多元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底蕴;创新立体化传播模式,让更多的传播主体以不同的传播模式、手段和技法推进我国体育“非遗”跨文化传播,着力提升我国体育“非遗”项目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虎城.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N].人民日报,2018-01-19

[2] 周银. “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 (5) :133-137

[3] 蔡莉.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交流与传播[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33(3):131-135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EB/OL].[2016-10-08]. http://www.ihchina.cn/3/18945.html

[5] 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16-26

[6]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探寻传统体育文化之根 传承现代体育文明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19-128

[7] 冯健.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8,29(3):55-57

[8] 妥培兴.“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31(1):13-17

[9] 马冬雪,江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19-24

[10] 姚琼.“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健身气功国际化传播路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17-19

[11] 陈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4-7

猜你喜欢
武术一带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一带一路”上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