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的外援引入机制分析研究*

2018-11-26 12:01葛振斌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超联赛外援竞技

葛振斌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

1 本土联赛与他国外援

在国际间交流互见日趋深入与体育赛事市场化运营愈发成熟的大背景下,被冠以“外援”之称的他国运动员对本土联赛的广泛参与已经成为了当今体坛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而在这种现象发生及延展于赛事表层的同时,其潜景层面上暗含着诸如联赛主办方利益与俱乐部利益的契合与冲突、各俱乐部间权益的一致与背离、竞技目标与商业目标的互利与矛盾、本国联赛体育实力与外来球员竞技水平的共同进步与受迫迷失等复杂关系与多重可能。具体到中超联赛的运营环境及研究语境当中,由于本土球员竞技能力比足球运动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后,其必然结果便是将外援的作用进一步放大,因此也带来上述诸多相互关系与可能性的愈加复杂与难以把握。它既蕴含着促进本土足球联赛竞技能力与商业热度迅速提升的更大可能性,成为一条打造高质量职业足球联赛的高效捷径。同时也意味着本土联赛被强势外援在技战术层面上所左右与固化的现实威胁更甚于自身足球水平较高的欧洲联赛,特别是本土球员因其在竞技能力上在他国外援面前缺乏有效的竞争资本,造成了生存条件与发展机遇被吞噬的危机处境,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联赛的存在价值。因此,分析中超联赛现阶段在外援引入方面存在着的普遍性特征,及对联赛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并由此结合足协新政来思考未来的外援引入方向,无疑对于构建更为合理的高水平职业联赛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中超联赛的外援引入特征

2.1 强调个人能力的选拔机制

首先,在针对外籍足球运动员个体的选拔引入方面,中超联赛俱乐部普遍倾向个人能力突出的球员,特别是看重球员在突破技巧、奔跑速度、制空高度、身体对抗等标准上的优劣程度,与之相伴则是对球员在传接配合、阅读比赛等团队能力的相对“忽视”。应当说明的是,这种重个人能力、轻团队意识的外援选拔机制的形成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俱乐部管理者对足球运动理解的局限性,更主要是中超联赛的竞技特征、对抗模式、运营理念及部分俱乐部资本储备等客观因素使然,并且这种选拔机制在赛场实践操作层面已经获得了较多的现实佐证。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较之欧洲、南美等足球相对发达地区的职业联赛,中超联赛本土球员与外援有着较大的竞技水平差距,再加之同样是催生于此种差距的严格的外援名额限制,两相作用,造成了各俱乐部对外援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外援群体技战术能力在球队中的绝对优势。[1]这种球队阵容搭建特征的直接影响便是本土球员因其自身能力的局限,难以在短时间内与外援群体形成高效的整体运转与传接配合,不必讳言的是,大多数中超俱乐部的投资者对于球队成绩都有着被具化为时间表的规划要求,因此,选择个人能力突出、较少依赖于球队整体技战术框架、甚至是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比赛态势的外援无疑成为了在这联赛环境下的必然之举。上述外援选拔机制的普遍存在与现实效力在中超联赛的历年外籍过客的赛场表现中可以找到诸多例证,如效力于广州恒大俱乐部的巴西外援穆里奇以比肩欧洲豪门球员的带球速度与突破能力成为了中超赛场上几乎无法阻挡的边路攻势发起者。即便是拥有极佳传球能力的阿根廷球员孔卡叱咤于中超赛程也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娴熟的控球技巧及在中场球员中上乘的速度突破,反观孔卡在转战上海上港之后,个人能力上的优势随着年事渐高而淡化,虽然依然掌握着精准的传球以及更为老道的阅读比赛能力,但终究难复昔日的风光。相比而言,适应于整体性战术体系的外援在进入中超联赛之后多数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其中一些优秀者尽管已经在更高水准的欧洲赛事中证明了自身的竞技实力,但在中超联赛中却不得不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例如2011年加盟上海申花的前法国国脚阿内尔卡,其在两年前的英超联赛当中尚可获得最佳射手的殊荣,但作为依赖于中场支持的团队型前锋,阿内尔卡效力申花期间始终没能拿出与自己履历相当的赛场表现。再如广州恒大于2014赛季引入了迪亚曼蒂与吉拉迪诺两位意大利籍外援,众所周知,意大利球员以坚决的团队战术执行能力著称于足坛,但两位球员在恒大的表现乏善可陈,其中迪亚曼蒂曾因表现欠佳而撕裂球衣,比赛态度不可谓不努力,但依然无法走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正是基于难以计数的正反两方面案例佐证,天赋异禀但又在团队意识方面颇受诟病的巴西籍球员对中超联赛的高度适应性已经成为近年来中超各家俱乐部在外援引入方面的普遍共识。与之类似的是,同样是个人能力突出的非洲球员成为了受财力限制的中小规模俱乐部退而求其次的常见选择,例如非洲籍外援成为了河南建业俱乐部的惯用外援配置,并且由此摸索出来一套颇为有效的引援经验,为球队常年立足于中超联赛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侧重中前场球员的配置模式

中超联赛各俱乐部不仅在对外援个体的选拔上有规律可循,而且在有限的名额规定之下,对于球队中外援群体的场上位置布局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其最根本的配置模式便是对于中前场球员的侧重。如以 2013 赛季中超俱乐部所引进的 78 名外籍球员场上位置的分布数据为例,其中前锋外援为34 名,占引进外籍球员总数的 44%,中场球员为 23 名,占引进总数的 29%。后卫球员21 名,占外援总数的 27%。[2]我们可以看到在允许场上外援配额为三名非亚洲籍外援与一名亚洲籍外援的时代,三名欧美球员组成的中前场攻击组合与一名亚洲外援司职中后卫的搭配方式几乎是各家俱乐部的标准配置,而在足协2017赛季外援新政公布,即场上外援数量上限变化为三名且不区分亚洲籍与否之后,[3]大多数中超俱乐部选择将有限的外援名额全部使用在中前场位置上,由此可见,侧重中前场球员始终是中超联赛在外援引发方面的固化配置模式。

这种倾向于进攻端的外援配置模式的形成原因类似于在进行外援个体选拔过程中对球员个人能力的重视,同样是由于之前所述的本土与外来球员竞技水平的差距及对外援作用的放大,中超俱乐部在外援引用方面难以像欧洲俱乐部那样不局限于球队阵容中的特定位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针对球队中存在技战术短板进行修补。中超俱乐部的外援引入流程往往首先是确定使用外援的几个关键位置,再进行球员选拔,于是本土球员与外籍球员差异化发挥更加显著的中前场位置自然而然地被俱乐部运营者认定为球队运转的关键所在,司职中前场的外籍球员更多地进入到引援视野当中。即便偶有实力出众的非纯攻击性外援加盟中超,也被俱乐部按照攻击性球员进行使用,例如瓜林在效力国际米兰的后期已经转型为了防守型中场,但其在加盟上海申花之后场上位置前移,类似的案例还有恒大俱乐部对保利尼奥的后腰前置的使用方式。这种侧重中前场球员的外援群体配置模式甚至更加具体化到了特定的三个场上位置,即中锋、边锋、组织型中场,并且由此衍生出了一套特定的战术体系,由一名外籍中锋担任攻城拔寨的破门重任,另一名外籍边路球员负责突破对手防线,再辅以一名中场外援实施传球调度,这种外援配置模式及相应的战术几乎成为了各家中超俱乐部的共有特征。例如常年居于榜首的广州恒大的外援群由埃尔克森、穆里奇、孔卡组合过渡至高拉特、阿兰、保利尼奥组合,亦或是降级于上赛季的延边福德俱乐部惯用的金成大、斯蒂夫、尹比加兰组合,无论强弱之旅,都是采用了中锋、边锋、组织型中场的外援配置方案。

3 瑕瑜互见的现实意义

3.1 竞技水平与联赛热度的高效提升

正是基于外籍球员相对于中超本土球员在技战术能力上优势,甚至包括部分重量级引援的明星效应,因此外援引入成为了在短时间内高效提升中超联赛竞技水平与关注热度的捷径。

首先,从人员储备的角度上看,高水平外援的加盟直接拉升了联赛中各俱乐部的阵容配置,使得球队在部分位置上达到了亚洲顶级、甚至是准世界级的竞技实力,例如当前中超联赛的豪门俱乐部的中前场普遍配备了远超于亚洲足球水平的外援群体,即便是中下游球队所使用的外援也不逊于日韩争冠梯队俱乐部的外援配备。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已成名于欧美联赛的外援在中超甚至无法获得主力位置,如前多特蒙德主力中锋巴里奥斯在广州恒大淡化主力阵容、巴西国脚“若”被江苏苏宁淘汰,玻利维亚国家队队长莫雷诺即便在处于中下游集团的长春亚泰中也无法立足,最终转投中甲联赛。在外援数量约居场上球员总数1/3的情况下,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竞技水平。[4]以2013 赛季的数据为例,中超联赛共计取得进球 617 个,其中外籍球员共进球 353 个,占进球总数的 57%,国内球员共进球 264 个,占进球总数的 43%。取得进球的外籍球员人均进球数为4.90 个,相比之下,取得进球的本土球员人均进球数为2.81 个,由此可见,技高一筹的外援群体确实在提高中超联赛技战术含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利用其自身高超竞技能力对加强球队阵容及提升比赛质量所做的直接性贡献之外,外援还在客观上为本土球员提供了见贤思齐的技战术榜样,带动了本土球员足球水平的进步,从整体上拉动联赛的竞技水平。例如广州恒大俱乐部的郜林、黄博文及上海上港的武磊等在与外籍球员进行搭档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整体战术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中超联赛及其前身甲A联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球队无论强弱,多是以高举高打、长传冲吊的粗线条对抗模式作为球队的基本战术框架,相应地涌现出宿茂臻、杨晨、韩鹏等以头球能力和身体对抗见长的优秀中锋及一众专司下底传中的边路球员,尽管这种粗线条的战术体系亦有其优势所在,及与中国本土球员技术特点的契合之处,但就总体而言,比之当今足坛的主流战术,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高水平外援的逐渐加盟,越来越多的中超球队在战术框架制定方面更加重视技术的细腻程度与皮球地面传接的流畅性,开始向先进的传控足球过渡,不单是如广州恒大、上海上港等强队已经能够操练相对娴熟的地面配合,即便一些中下游球队如重庆力帆也体现出了对传控足球的追求。

从事实依据层面上看,我们可以用亚冠联赛这一国际间足球赛事作为参考谱系来考察中超联赛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联赛在竞技水准方面的显著进步。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当年的亚冠联赛小组赛无疑成为了中韩足球水准差距的试金石,根据其赛程设置,在小组赛的第三与第四轮两个比赛日当中,东亚区四个小组内的中韩两国联赛各四支球队形成了主客场背靠背式的捉对厮杀,结果代表中超联赛的北京国安、长春亚泰、河南建业、山东鲁能交出了八场全败的难以启齿的成绩单,足球领域的“恐韩”话题再次喧嚣尘上。而在近年来的亚冠赛事当中,广州恒大取得了两夺亚冠冠军的佳绩,其他诸如北京国安、上海上港、江苏苏宁等球队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屡次击败了全北现代、首尔FC、水原三星等韩国球队,使得中韩俱乐部间的竞技对抗来到了一个相互均势的局面当中。

除竞技层面上促进作用,外援对中超联赛受关注的提升也是其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一方面足球运动的存在依赖持续活跃且不断壮大的球迷群体,另一方面,对于市场经济时代中的职业足球联赛而言,受关注度无疑直接左右着联赛作为一个商业联盟的吸金能力,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联赛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国足球最为低谷的时期,国内顶级足球联赛不断被大众质疑,以至于观赛人群锐减,俱乐部投资者经营意愿暗淡,足球甚至时常成为娱乐节目上博人一笑的谈资,这无疑为中国足球与职业联赛的发展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然而一系列高水平外援,特别是具有明星效应的外援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确立了中超联赛的品牌形象,例如2011至2012年间,上海申花先后引入阿内尔卡和德罗巴两位重量级外援,尽管赛场发挥难言优秀,但极大地刺激了由于常年战绩不佳而陷入低谷的申城球市。其后陆续来到中超的帕托、罗比尼奥、拉维奇、保利尼奥、拉米雷斯等世界级球星也充分调动了人们对于中超联赛的关注热情,助力联赛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中。

3.2 强势外援与足球规律的相对冲突

在承认外援之于中超联赛的卓越贡献的同时,我们亦不应回避其对联赛产生的消极影响,这种负面效应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中国的联赛环境中,强势外援与足球规律间的相对冲突。

众所周知,职业足球联赛只有在理性发展的模式下才能真正地、长远地有利于本国足球水平及足球产业价值的提升,但在当下中超的环境中,强势的外援群体在为联赛发展提供了捷径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急功近利状态下的非理性发展模式。不能否认的是,尽管中超本土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中超联赛的比赛质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在对抗其他亚洲国家联赛所取得的光鲜成绩单,很大程度上依靠着鹤立于亚洲的外援攻击群,中超豪门与日韩顶级球队在外援方面的优势几乎难以量化。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超联赛在外援质量上的优势,仅能够跻身于辽宁队并且一度落入中甲的巴西外援埃杜在加盟亚冠冠军级别球队全北现代后成为了队中绝对主力,被大连球迷斥为“水货”的阿德里亚诺在首尔FC大放异彩,于2016赛季摘得亚冠联赛金靴,上述在中超难入豪门球会“法眼”的外援在亚洲赛场上皆有着不俗实力,并且为日韩顶级球队所器重,以此推知,中超豪门俱乐部的诸如保利尼奥、胡尔克、奥斯卡、卡努特等世界级外援无疑会为本方球队在亚洲赛事中形成了不对称的对抗条件。不对称的对抗条件必然会制造出一些畸形的战术设置与比赛方式,进攻端绝大部分任务委托于外援,本土球员利用人数优势进行拦截防守是中超球队在亚冠中对抗他国球队的常见策略,这既是非理性的战术体系,也不利于本土球员足球水平的真正提高,而当这些竞技能力依然有限、同时又长期习惯于上述非理性战术体系的本土球员代表国家队出征之际,其比赛结果已是不言自明。相关于这种由强势外援而生成的畸形战术体系,当前在个别的位置上,如中锋与组织型中场,本土球员受外援冲击几无立锥之地,由于两侧边锋位置通常会留有一侧边路由本土球员担任,因此,在国家队经常出现在俱乐部司职边锋的球员出任中锋的无奈之举,如郜林、武磊等,若是启用真正意义上的中锋,便仅是能在杨旭、肖智等联赛中鲜有出场机会的球员中选拔,这种在关键位置上人才的严重断档与赛事经验相对真空无疑严重违背了足球应有的发展规律,也与通过外援促进中国足球的初衷发生偏离。

4 足协新政与外援引入新环境

足协自2016年末为始,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到外援引入的新政策,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超联赛的引援环境。同时,针对这种变化,各俱乐部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在引援方面的策略,使之更加符合足球运动的应有规律。

4.1 行政导向下的整体性引援思维

整体而言,中国足协出台于近年的外援新规的基本指向是期望通过政策导向来获得一个相对理性的引援环境,从每场比赛出场外援数量由“4+1”更改为“3+1”的名额缩减,[5]再到对引入外籍球员个体转会费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俱乐部征收调节费用的限制措施,[6]避免强势外援影响中超联赛的合理发展与过度挤压本土球员生存空间的政策动机已是十分明朗。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中超各俱乐部必须要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更加重视球队技战术整体性的思维来操作外援引入。

从新的引援环境对中超联赛的比赛形式带来的改变来看,由于出场名额及转会费上的严格限制,外援之于比赛的决定性作用相对下降。在过往的中超联赛当中,外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比赛,例如曾有论者撰文总结中超联赛 2004 赛季—2008 赛季中超联赛冠军归属时就明确指出过,冠军球队之所以摘得殊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旗下外籍球员的射门进球率高。[7]而在新的引援政策的规范下,俱乐部管理方不能再简单地视外援为比赛中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甚至当作是取得成绩的唯一途径,在引入外籍球员时不能仅是考虑外援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外援群体内部的小范围战术搭配,而是需要在综合整套包括本土球员在内的阵容配置进行外援选取,因此引援的操作重心实现了由以外籍球员为本到以球队整体性为本的转移。对应于这种转移,个人能力突出而短于团队配合的外籍球员也难以继续充当各家俱乐部的在引援方面的首要选择,从客观条件上看,毕竟有意愿支付高额调节费用的球队属于相对少数,受制于转会费限额,大多球队招揽能力突出球员的可用资本变得较为有限,因此将个人能力平平同时又难以融入战术体系的外籍球员收纳阵中显然难称明智之举,需要对外援的团队配合能力投以更多的关注,不因一个或是几个外籍球员而改变球队的整体战术体系,而是依据适合于自身的战术体系来选取外援,这也是真正符合足球规律的引援方式。

4.2 短期成绩与长远规划的结合

置身于新的足协政策及所带来的新的引援环境,中超俱乐部管理者还应当把外援引入工作纳入到短期成绩与长远规划两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当中。

事实上,对于短期成绩的相对重视与对远期规划的相对模糊是中超俱乐部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很多俱乐部的投资方为上市房企,[8]在短时间内取得卓越的赛事成绩对于其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股权市值的攀升都有着拉动作用。在这种运管理念的关照下,能够迅速提升球队竞技实力的强势外援自然受到俱乐部的青睐,但为之付出的取舍代价无疑是诸如引援资金压榨青训投入、固化的外援位置造成的本土球员断档等不利于球队长远发展的弊端。而随着具有弱化外援作用的足协新政的出台,外援很难再像过往一样充当某些获得巨额资本注入的俱乐部骤然提升足球水平的不二法门,因此仅是以收获短期成绩作为选择外籍球员依据的引援策略已不足够科学,必须要与球队的远期规划相结合,能够根据自身的财力储备、经营特征、成绩定位及其所处地域的足球传统来制定兼顾短期成绩与长期利益的外籍球员引入策略,使其职业技能优势不但在现有的赛事中发挥作用,并能够更好地融入球队,在队员中、特别是年轻球员中传播先进的足球踢法与技战术理念,从根本上改变本土球员的相对落后的踢球习惯,长期稳定地提升俱乐部的竞技实力。

5 结语:“他山之石”的巧用

外援与中超联赛的关系,我们应当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既能肯定其对中国足球做出的卓越贡献,又应当敏锐地发觉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不盲目于联赛光鲜表象之下暗藏的外籍球员与本土足球利益的部分冲突,也无需苛责甚至是否定外援制度的存在意义。可以说外援之于中超的功过利弊皆是中国足球的现实条件与足球运动的客观规律两相作用使然,这就需要中超联赛的管理者及各俱乐部的运营方能够充分且智慧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促进与制约之间选取最有利于中国足球的平衡策略,足协近年来涉及外援引入的各项新政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如果加以精巧适应与运用,外籍球员完全能够发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孝平,辛利,周毅,等.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

[2] 陶光华. 外籍球员的引进对我国中超足球联赛影响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4

[3] 中国足协.中国足协将对中超中甲联赛部分相关规程内容进行调整[R].北京,2017-01-16

[4] 王溪源,黄迎乒,袁玉玲.中超球队引进外援对俱乐部战绩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6(13)

[5] 中国足协.关于修改中超联赛规程有关外籍球员报名条款的征求意见函[R].北京,2016-12-23.

[6] 中国足协.关于2017年夏季注册转会期收取引援调解费相关工作的实施意见[R].北京,2017-06-20

[7] 吴瑾.浅析中超联赛中外籍球员得分与冠军球队成绩间的联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8] 郑原,谢朝忠,等.中国房地产足球现象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6)

猜你喜欢
中超联赛外援竞技
赛会制视角下中超联赛不同水平球队位置球员跑动表现分析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新王登基!江苏苏宁获2020赛季中超联赛冠军!
大牌外援难混CBA
外援政策考验各国联赛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喊什么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