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志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225)
我国的社区体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发展战略转移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普及,社区体育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愈加凸显,已发展成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核心架构。但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在组织体系、资源供给以及政策保障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因资源匮乏而导致的发展基础薄弱最具代表性,是影响与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与社区体育相比,学校体育在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在长达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束缚与制约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始终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与其他领域缺乏必要的横向交流与合作,资源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间的横向交流,建立起彼此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就成为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素质教育深入普及以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达成了密切的关联与互动,使得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资源共享具备了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提供资源服务的必要性,对相关的保障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入融合发展态势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学校体育的实用价值,进而为推动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从属性上讲,学校体育既具有社会体育的属性,同时也兼具竞技体育的属性,而社区体育则是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所派生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因此,社会体育属性就成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实现关联与互动的重要媒介。目前,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区体育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价值愈加凸显;而学校体育为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观,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发展目标,由此打破了“唯成绩论”思想对学校体育的长期禁锢,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全面接触与交流。一方面,学校体育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具有普及性、系统性以及基础性等重要特征。从普及性来看,学校体育的受众群体是所有青少年学生,其普及率之大是其他体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从系统性来讲,学校体育通过充分发挥其系统性的育人功能,来实现对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受用的体育健身技能的培养;从其基础性特征来考量,学校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民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现阶段,基于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普及发展的背景下,社区体育已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国民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相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除去其学生的身份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社区居民,社区体育不仅是其检验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广大学生在未来践行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与补充。目前,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已经确立。终身体育讲求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连续性与恒久性,因此,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肩负着意识唤醒与基础技能培养的重要使命,而对于终身体育的践行还需要其他形式的体育行为加以承载与落实。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由社区居民自主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易行、自由自主、趣味性强等特征。与学校体育相比,社区体育具有明显的自由性,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进而达成对终身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社区体育的平台作用,确保了学校体育的有机延续,实现了对学校体育的有效补充。
体育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运动场馆、器材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目前,影响社区体育组织与开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缺少必要的活动场地。我国正加大对城市化发展进程推进的力度,城市的规模在扩大,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小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往往过于强调对小区景致的设计与布局,而忽视了对体育健身场所的开发与建设。绝大多数的花园式小区仅仅配置了一些简易的健身器材,而对于群体性活动场所的建设则缺乏必要的关注。即使是有些小区建有健身中心、网球场地或篮球场地,但是,高额的门票却成为大多数居民难以跨越的门槛。再有,在健身器材的维护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器材破损的现象较为严重,利用率较为低下,有些小区的健身器材或闲置,或成为居民晾晒衣物、存放物品的工具。由此可见,基于客观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
社区是我国最为基层的行政机构,负责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繁琐事务或矛盾。由于受岗位的制约,在人员配置上几乎没有设置负责社区体育事务的专职人员。因此,这种人力资源的贫乏,造成了社区体育在组织与开展上缺乏必要的组织性与规范性。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居民依据自身的健身需要来进行相关的健身行为。而这种自发的行为往往会因为缺少必要的辅导、帮助与引领,呈现出混乱无序、后继乏力的状态。同时,由于缺少相关人员的组织与号召,广大居民在参与健身活动时往往会走出小区,参与到广场体育或公园体育当中。当前,由热兴的广场运动以及热闹非凡的公园体育所营造出的热烈氛围与消沉、落寞的社区体育之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正是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的真实写照。另外,在社区当中还生活着诸如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同样享有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权利与参与愿望,但是,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使其无法开展自主的健身活动,迫切需要相关人员的帮助。然而,由于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匮乏,无法充分满足这一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进而对社区健身活动的开展产生严重的影响[3],致使全民健身运动所追求的全面性目标无法得到圆满的实现。
制度是社会成员应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对全体成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其发展也必须要遵循相关的制度,但是,就我国社区体育在发展制度的建设上来看,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首先,组织制度的不健全,因而无法实现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督促、引导与规范。其次,发展规划的不健全,致使社区体育在发展取向的确立上因缺乏必要的目标引领而呈现出混乱、盲目等现象;第三,用人制度的不健全,限制了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致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始终处于“群龙无首”的散乱状态。由此可见,由于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在制度资源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造成了社区体育在发展层面上处于组织无序、后继乏力的尴尬境况,这无论是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是和谐社区的建设,都已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与阻碍。
开展与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实质在于通过鼓励与号召全体国民不分男女、不论老少都要积极自主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当中,来体验与享受体育健身的快乐,进而达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战略决策得以全面贯彻与实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态势,成为推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资源匮乏的现状,会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学校体育拥有较为完善的运动场馆、完备的教学设施、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庞大的学生群体。这种相比于社区体育所表现出的资源优势,是学校体育实现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资源服务的必要条件。伴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消除应试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摒弃“唯成绩论”狭隘的教学观念,加强与社区体育的接触与交流,全面提高自身的社会实用价值,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流趋势[4]。因此,为了全面迎合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发展取向的确立上应遵循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需求的适应与满足的原则,通过对自身资源的输出来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同时,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与发展方面,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校体育虽然兼具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属性,但是,从其发展的主流上看,满足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是其核心的发展取向与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学生通过学校体育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其实效性需要在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其次,社区体育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需要学校体育的培养与输出;第三,通过学校体育步入竞技体育领域的学生属“鳞毛凤角”,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将以社区体育为作为其未来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这是基于这种发展取向的择取与定位,要求学校体育应责无旁贷地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层面的优质服务。为了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形势,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要求学校体育确立“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程度、实现与社会体育的兼容发展”的全新目标。因此,加强与社区体育的全面接触、积极交流与有效共融[5]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无论是对于学校体育社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推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接触与融合,都彰显出重要的实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对与学校体育而言,检验其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在于社会实用价值的高低,而社会实用价值的体现需要在参与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中来完成。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试验场,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所学习与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是否具有实用性,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检验。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6]。纵观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其中,最具显现意义的问题在于资源的匮乏。因此,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切实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出强烈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而学校体育通过资源服务的输出实现了与社区体育的有效对接,在资源服务输出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能够切实参与到社区体育的组织、设计、规划与开展的过程当中,从而加深对社区体育的了解,进而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缺失的修正与填充,以便于为构建社会化的教学发展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7]。
资源匮乏是影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广大民众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强烈,发展社区体育的迫切性愈加凸显,社区体育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与接纳,其被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在发展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顽疾”。针对于此,作为与社区体育具有密切关联的学校体育而言,积极调动、开发与整合相关的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服务,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理应承担起的义务与责任[8]。学校体育通过相关的资源输出,不仅有助于实现对社区体育元素的融入,为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社区体育因资源匮乏而诱发的发展与保障之间的矛盾,改善因资源保障不力而造成的社区体育发展滞后的不利局面。因此,实现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资源服务,对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而言,具有双重的社会功效。
在全民健身体系中,社区体育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其重要的作用会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普及而愈加凸显。但是,我国社区体育的资源匮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这种角色定位与资源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是影响与制约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体育资源较为充实,甚至还存在着闲置的现象。因此,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起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输出与共享,不仅有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学校体育社会价值的全面提升[9]。
为了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我国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对城区进行了行政区域的划分。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区作为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管理机构,肩负着贯彻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资源的严重匮乏,使得社区体育的发展困难重重。为了切实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与调控的力度,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用以实现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引导。学校作为社区内的组织机构,理应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学校体育始终处于封闭的发展状态,进而导致其资源优势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于此,要求各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社区体育发展规划时,应将社区内的学校划入整体布局当中,通过政策规定与协调疏导,实现对学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全面激活,打破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禁锢,达成与社区体育的接触、互动与融合,进而在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出资源的优势。
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用以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与器材。长期以来,由于受金牌战略思想的影响,“重竞技而轻社体”的狭隘观念极其严重,导致我国的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始终处在发展严重失衡的状态。“基础差,底子薄”是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9]。受此影响,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产物,在资源层面上也显现出“一穷二白”的尴尬境况。面对这种客观现实,学校体育可以采取无偿赞助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物质资源服务。首先,学校体育可以通过对学校闲置的体育器材的整理与修缮,根据所在社区的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赞助;其次,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亦或是小学,基本上都建有体育场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的闲暇时间,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有偿开放,用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这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同时,还能够获取一定的门票收入,缓解学校体育场馆修缮与维护资金紧张的状况。再次,建立学校与社区的体育联谊机制,通过承办社区的各种体育赛事,来解决社区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场地问题;还可以与社区联合举办广场舞、趣味体育运动会、家庭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既丰富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又提高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素养的限制,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主体主要来至于高校。高校体育拥有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这种巨大的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层面,同时,还体现在拥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地体育教育,具有一定体育素质能力的庞大的学生群体。从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上看,人力资源的匮乏最具代表性。由于人才的缺失导致了社区体育长时期地处在发展无序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社区体育功能的严重流失。针对这种现状,学校体育应加强与社区体育的交流与接触,通过鼓励与号召体育教师与学生深入到社区当中,扮演起大众体育辅导员的角色,负责对社区体育活动的设计、规划与组织,从而有效改善社区体育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志愿者服务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其中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种基于教师或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保障下的无偿援助行为;而社会实践调查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相关的问题深入社区,为其解决现实性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对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技能的发展。尤其是对空巢老人或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而言,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援助,能够确保这一特殊群体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得到满足,这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发展,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社区体育所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区体育在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匮乏的现实性问题,成为影响与制约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与社区体育相比,我国学校体育的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加强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资源服务,是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构建起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服务体系,建立起彼此间的资源互通渠道,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服务,这对于改善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晖.试述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发展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9):47-49
[2] 宋杰.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28(5):26-29
[3] 肖林鹏,唐立慧,张欣,等.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53-55
[4] 赵吉峰,赵晚霞.新形势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3):19-22
[5]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5-56
[6] 庄西真.学校社会资本论[J].教育实验与研究,2004(3):15-16
[7]张龙,成民铎.山西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44-46
[8] 姜海银.对我国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5):51-53
[9] 赵妤.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9(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