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德
(汶川县第二小学,四川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000)
在新课标的普及与发展下,地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多方面运动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信息资源较为落后,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严重匮乏及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开展受到巨大的限制。而体育课中游戏教学法的引用可以给民族地区体育课带来新的发展时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项目及有利的地方资源进行游戏式教学,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改变民族地区体育课放羊式教学组织的局面,同时学生可以尽情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课游戏式教学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来探析游戏式教学在民族地区运用的合理性及影响因素和问题,从而提高民族地区体育课教学质量。
美国学者休密茨提出:“竞技运动从根本上来讲是游戏的延长,它的基础在于游戏,它的主要价值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日本学者今春浩明提出:“竞技体育从广义上来讲与游戏同义,从狭义上认为竞技运动是游戏的各种形式之一。”也有学者认为:“游戏是娱乐活动的一种。”这些说法将其综述为“游戏是作为人类的特殊活动之一,是竞技运动和体育教育的最初来源,它突出的特点表现为趣味性和竞争性,正是这两种特性成为人们长期来参与游戏活动的动力,使游戏得到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游戏方法。它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活动。
有学者对“游戏式教学”进行定义:即以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五大基本身体素质为根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创新,使整堂体育课在游戏式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的作用,且效果更加显著。
民族地区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作为体育游戏活动纳入教学教材已经成为当前新课标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走的游戏:顶罐走、走矮子、踩马夹走、学踩高跷走、猴子抬轿子等;跑的游戏:双飞舞跑、骑竹马、拉磨跑、占四角等;跳的游戏:跳板、跳骆驼、夹跳、跳火绳、跳竹竿等;投的游戏:打瓦、打尺寸、布鲁、雁落沙滩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游戏,如滑冰车、雪球打靶、冰嘎等冰雪游戏,顶牛、斗鸡、拉棍、推杆等角力游戏,套麻袋摔跤、儿童玩摔跤等摔跤游戏,还有秋千游戏——八人、二人秋、打磨秋等和综合游戏——霸王鞭、盲人摸鱼、摇船、抖空竹等。这些形式简单,方式多样的游戏为民族地区游戏式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丰富中小学生体育课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保障。
2.2.1 民族地区游戏式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全国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不仅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也对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体育游戏课的开展,以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为主进行了充分地强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新课标中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做了相关规定与要求,并进行了明确的指示,其中尤以重中之重的校本教材开发为主。况且民族地区校本教材的开发对于学校体育教学以及小学生的发展更具独特的特色韵味,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民族地区的民间游戏引入体育课堂,形成游戏式教学的合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2.2 民族地区游戏式教学在新课标中发挥的作用 (1)在中小学新课标的体育课中将民间传统项目以游戏式教学进行实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团结拼搏的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与教学目标的要求。(2)由于游戏本身多样性的特点,使得游戏式教学能使年龄差异性较大的学生亦能得到体育课堂中身体活动所需。(3)游戏式教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丰富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中,并形成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及获得相关基本活动的技能,为终身体育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水平。(4)游戏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对集体的责任感等,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鉴于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若在体育课中单纯为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学习基本运动技术,就会使得其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若在体育课进行有趣且丰富的游戏式教学,使传统的“操”“练”等单一化教学形式转化为学生运用简单的器械或徒手完成动作,从而生动形象地提高学生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且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将所学的加以巩固、综合和运用,这为全面协调发展中小学体育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游戏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们活动时的兴趣,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可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师生相互理解、互动频繁,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可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大力的发展,当代体育运动项目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兴起与传播,使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传承与发展中受到极大的冲击,在谋求继承与发展中将游戏式教学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得以延续,而且也可引导中小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获得一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怀。
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资金的匮乏,多数地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短缺,深深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然而一方面,民族体育游戏开展形式灵活,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教学,以弥补中小学体育课发展器材缺乏的不足;另一方面采用游戏式教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土特色的资源并发挥其体育教育优势,以建立校本体育课程,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地方特色。例如,体育教师要完成提高学生田径运动中跳跃能力的教学目标时,由于器材的缺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式教学对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跳骆驼》进行改编创造(七八个学生按照一定的间隔站成一排,向同一方向弯腰低头双手抱膝,站在最后的学生有一定的助跑距离并依此一一分腿跳过前面装扮做骆驼的同伴,跳到最后自己也以弯腰低头双手抱膝的姿势好似成为领头的骆驼)。这是一项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身体练习,以游戏方式教学,不需要任何器材设备进行教学,并深受学生喜爱。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游戏式教学提供了依据。游戏式教学对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在游戏中自由快乐的学习走、跑、跳、投、攀登、钻、爬等人的基本活动技能。例如,在《大鱼网》这个游戏中一部分小学生手牵手做渔网,另一部分同学扮着活蹦乱跳的鱼儿,他们通过模仿渔民的围捕、鱼儿的奔逃,初步了解“捕鱼”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渔民劳动和丰收的喜悦这样的游戏。不仅使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运动力表现得到生动的发展,而且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及集体的智慧,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使他们全身心的发展迅速得到开启。
(1)体育课的教学正处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运动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致使体育课教学难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将游戏式教学与优越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恰当而正确的教学,在弥补了体育课教学场地器材的缺乏带来的困扰的同时,可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游戏式教学在民族地区体育课中的开展有其重要意义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2)在新课标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民族地区体育课中游戏式教学具有必要性,一方面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挑战和超越。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把教学中心转向学生,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创造了更多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运动环境。
(3)游戏式教学在发挥民族特色的同时,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和内在潜力,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同时为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根据影响民族地区游戏式教学的因素,提出建议如下:一方面,民族地区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应认真解读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再学习力度,让体育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更加丰富体育课堂;另一方面,建议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课中,采用以体育游戏为主体的游戏式教学,以便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验证。
[1]姚维国. 体育游戏[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2]葛卫忠, 葛超. 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课中游戏式教学的必要性[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7(3).
[3]关槐秀.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M]. 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炜. 少数民族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