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高中教学评价,无法回避一个基本事实:即优秀学生的语文素养往往不尽如人意,语文是优秀学生的“短板”。究其原因,大多数优秀学生从小就以数理化见长,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是,语文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他们万般无奈,习惯性套用学习数理化的办法搞短期突击,即便是阅读文学作品,也想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机械解剖、逻辑分析;结果呢?南辕北辙,吃力不讨好。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优秀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是,他们虽然倾心于新时代、新事物的刺激,有着极为敏锐的触角和极富个性的思想;但是,大多优秀学生厌倦于历史厚重感的积淀,不屑于质疑日常生活及网络中的语言现象,缺乏沉静下来感悟文字魅力和揣摩语言韵味的习惯;因而,他们很难从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探索之趣和发现之乐,久而久之,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短板”。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优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唤醒优秀学生对语文的敬畏感
研究发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差异主要源于学生“爱”语文的自觉程度。爱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爱学科;爱学科,才能出成绩。为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充满激情地引领,唤醒优秀学生对语文的敬畏感。
1.帮助优秀学生找回自信的“感觉”
大量的语文实践表明,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决定了语文学科素养,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激情引领,帮助优秀学生找回自信的“感觉”。譬如,激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种作文比赛、演讲竞赛,甚至让他们主持班会或其它节目;或者教师写“下水”作文,故意给优秀学生“示弱”,暴露自己的“不足”,然后,师生一起修改,让优秀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或者结合名家的原稿和修改稿对比讲析,分析原稿的不足,体会修改稿的诸多优点……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好,作家也罢,语文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只要自己努力,“爱”上语文,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优异的成绩。
2.用语言的魅力征服优秀学生
教学语言要声情并茂,有强大的感染力量;老师精读点拨的语调要丰富生动,有抑扬顿挫之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演讲会,想方设法展示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准确优美,用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征服优秀学生,并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帮助优秀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譬如,从语音的角度,展示汉语的音律美;从修辞的角度,欣赏汉语的神韵美;从篇章的角度,探求谋篇布局的艺术美。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和课外美文对比讲析,甚至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讲析,引领优秀学生在日常鲜活的语言现象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感。
二、让阅读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
语文核心素养好的学生一致认为,学习语文全靠平时积累,多读多背自己喜欢的美文。实际上,读写能力只能在读写的实践体验中去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愈是困难的儿童,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的手段。”可见,强化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味文本的无穷魅力,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召唤下,阅读时用心体验、理解和领悟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时,才能真正体验到文本之中情的激荡、美的震撼和生命力的张扬。例如,诗歌强调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要求读者去品味字里行间的无限滋味,而字典、词典不可能把语言的滋味告诉我们,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上的色彩,未必能通过工具书和注释得到,只有借助联想,设身处地的进行充分地阅读体验,才能进入文本营造的意境当中,鉴赏不可言传之妙。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体验这一“闹”字,不仅能想象到红杏的茂密、繁盛以及它的色彩,而且仿佛还听到了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蜜蜂嗡嗡声,感到了拂面而来的和煦春风,嗅到了红杏的阵阵香气……这就是充分的阅读体验。学生完全可以发挥想象,把自己阅读体验到的内容写下来,这肯定要比大讲特讲诗的意境,理性归纳几条干巴巴的精妙之处强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低年级的教师建议: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做到使学生感到听语言如同听音乐一样。实际上,阅读体验的过程,就是化别人的情感、体验为自己血肉的过程,那或铿锵或舒缓的语言,那或朦胧或动人的情感,那或壮观或柔美的图景,那或如诗或如画的境界,都让人沉迷其中,久而久之,才能积淀为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让教学过程成为精神探险的旅行
大多优秀学生不喜欢静态的知识传授,而喜欢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置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想方设法激活优秀学生参与、探究的意识;又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倡导充满激情的体验式教学,让课堂充满思想、情感、想象和创造的张力。既要巧妙地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让教与学在思维情感的生发处深度互动;又要设计系列交流活动,让体验贯穿课堂始终,让教学过程成为精神探险的旅行。
为此,老师就要在课前扎实备课,精心设计如何导入、如何展开、如何在诸环节之间过渡照应,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感受体验和揣摩推测,真正让一堂课成竹在胸,烂熟于心,才能让自己在课堂的“一言”、“一行”都活起来,讲课时才能给课堂灌注一种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中想象、体验和领悟文本中生命的情趣和神韵。惟其如此,语文课才不至于丢了自己的“魂”。
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让自己琐碎的不疼不痒的讲解、分析,淹没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一定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建构,强化朗读、吟咏、探讨的环节,享受精神探险的乐趣。换言之,一篇课文的学习,总要让学生自己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总要让学生留下几点铭心的印象,享受成功的体验;否则,优秀学生不陪你“玩”,数理化有的是乐子。那种处处不放心的程式化的教学,那种成为参考书的拷贝似的平庸讲授,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反而是语文教学的极大浪费。
四、让教学细节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1.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应该是学生预习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是每个同学都关注的,容易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容易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交流,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2.设问方式。课堂设问应当指向核心素养,隐含回答角度、设问意图甚至是答案要点;学生设问,最好是小组讨论生成的共性问题。实践表明,只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追问,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信息。课堂生成的越多,学生展示越精彩,教学越成功!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在讲而在听,做一个追问大师,让学生思如泉涌、奇想迭出、精彩纷呈,让课堂生成的一个个新问题,就能一次又一次地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平台。
3.情感催化。激情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加速课堂生成、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为此,课前就应设计好点燃学生激情的方式,让课堂充满激情的张力。如果没有情感的激发,学生就很难有学习的热情和展示的欲望,也就很难提升核心素养。
4.注重感悟。教学要把形成感悟放在第一位;因为,老师的方法再简洁、明了、实用,也是老师的方法,学生不一定掌握;学生找到的方法,尽管笨一点、繁琐一点,那也是他大脑综合思维的结果。所谓高效课堂,不能看课堂呈现了多少内容,而应聚焦学生对法则、规律建构过程的体验,并形成了多少感悟。同时,这种感悟,必须以书面笔记或拓展训练的形式得到充分地展示;否则,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水平,不能上升到方法、思维、能力和创造等学科素养的层面。
5.学以致用。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为此,教学过程中,特別是拓展训练时,教师要尽可能从教材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把生活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活动,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周志平,甘肃陇南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