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助力传统文化浸润

2018-11-25 09:25范周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华教材素养

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总体特色之一为体现核心价值观,内容编写上较之前有了变化和改进,内容上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在单元组织结构上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提要或练习设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提到,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体现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以及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上等诸多方面。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对待传统文化尤其是“价值取向”类的内容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磨,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简单说教和灌输,效果上仅以“贴标签”、“喊口号”式的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时只以识记要求对待,无法谈及受其浸润和熏陶,在教学实践中弱化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前不久网络上盛传一个小学生朗诵《刘胡兰》片段,天真善良的孩子朗诵地声情并茂,当读到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视死如归的时候,受课文情感感染竟然放声大哭起来,然而,他旁边的同学见此状竟然放声大笑,俨然对刘胡兰这些革命先烈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教学教育意义,从教材中多角度去挖掘中华优传统文化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中成长。

一、认识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必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认同和自觉传承的美德。

二、以教学实践挖掘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捕捉教学材料中的传统文化信息,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合称,它是以语言为文化载体,以语言实践为核心,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两大角度去审视教材中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育人价值,比如汉字的音、形、义;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等。

(一)在课堂上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1.基于文字,在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元素

中国汉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在汉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是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本人曾参加2016年4月份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举办的浙江省活动课程分会,在分会上观摩了一节语文学科拓展性课《汉字》,授课老师从中国繁体字引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课中列举了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福剑为台球选手潘晓婷题字吐槽网友的事例,毕福剑用繁体为潘晓婷写下“玖球天後”四个字繁体字里的“後”,是表示程序“先后”和方位“前后”。“天后”则必须简写为“皇后”“太后”“王后”的“后”,此“后”不能用繁字来代之。这一内容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了解研究国家文字的兴趣,了解了中国汉字的丰富性,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用语准确等语言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因祖国有如此丰富美丽的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2.基于文本,在情感体验中逐步提升能力、传承文化

对传统文化文本的运用,重在入乎其内,读懂文本;出乎其外,读出传统。这里以我區一次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研讨为例来谈。此次活动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满井游记》两堂研讨课。一位老师的课重积累、重体悟,学生随着诗歌逐步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圣;另一位老师的课重方法、重解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游览了满井,看到了一位追求自由、寄情山水的文人。两节课通过安排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环节,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咀嚼到了古诗文的味道,品味到了古诗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既读懂了文本写了什么,又触及了文本背后的作者的心灵,更触及了中华古典文学的核心价值所在。聚焦文本,读出深度,跳出文本,读出厚度,彰显古文教学应有的魅力。古典文学课堂教学既让课堂过程有效、有味,又能达到提升能力、传承文化的效果。

3.基于表达,在语言品味中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著名作家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教授夏志清曾说:“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

先来看看语语动人。我就借助她的《春酒》(现用教材版本八年级下册)来谈谈我是如何从此文中结合语言品味挖掘并落实它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的。在熟悉课文后品位文章最末一段:“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道出了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她怀念的真的只是那杯春酒吗?不,她怀念的是那“道地的家乡味”。这是怎样的家乡味呢,这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是传统节日春节,是生她养她的故乡,是充满温馨亲情的家。她在此所抒发的是内心的家国情怀,寻根意识。寻根是全中国人的共同行为。正如琦君自己所说:“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故乡是每个中国人眼中的根,纵使天涯海角,谁能够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呢?你看,每年春节前夕,不管归途多么坎坷,家还是要回的。思乡情,报亲恩,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这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共同意识,这是一种文化认同。

接下来我们看看字字珠玑。部编教材(七上第四单元)《诫子书》,可谓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却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这段话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深远地影响这诸葛子孙的世世代代,我们在教学此文时,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理,让学生懂得诸葛亮的智慧是来源于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让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在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立德树人。

4.基于实践,在实际生活中不断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七上部编教材)初看是一则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养的精神内涵,因此,老师们在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大多为: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其实,如果能再细细品究,我们还应该看到作为九岁孩子的元方的聪慧大方、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从一个孩子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通过品言观行明礼,评价“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能根据自己的评价,运用于自身生活实际,用行动去践行并逐步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强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

叶圣陶:“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只就教学材料中挖掘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影响学生,现用七年级部编教材课文减少了,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我们应该重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强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

比如我们教学《女娲造人》(部编教材七上),就可以考虑从课内外的衔接延伸中放大体现汉民族古代神话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文化文学作品的价值。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通过此文的学习,可以体会到古人的想象丰富、奇特而有趣的特点,作品歌颂了古代敢于和自然威力作斗争的劳动人民。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看,它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好范文。从传统文化的育人角度看,能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珍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该文的这些教学价值的落实也将对学生自读该册推荐名著《西游记》产生巨大的作用。作为长篇小说,初一学生要认真读完它是需要毅力的,如果有以上语文素养和精神动力,我想他们一定会陶醉于那经典动人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领会其深刻的主题。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名著的魅力,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深受浸润熏陶。

三、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保持其语文性的前提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特性,要针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以语文的方式加以实施,要从接触、感受、理解、分析语言过程中着手,不然,就将落实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政治课等。

(二)在常态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学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目的是让传统教育服务于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而非成为单独的教学目标,应该让传统文化教育溶解于语文学科性阅读的过程之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三)以拓宽语文课堂外延方式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语文学科是包容性课程,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只就教学材料中挖掘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影响学生,要能围绕传统文化,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综合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树德立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我们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以课堂教学为媒介,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助力传统文化浸润,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精神领域,体会语言美,感悟中华情,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做一个有传统特质的中国人。

參考文献:

[1]《<和·道>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0

[2]《<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版

[4]《语文教学于研究》(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2017.3期

[5]《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  2014.3

范周斌,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华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