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以来,这种文学样式便不断发展,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静安先生曾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诗歌在唐代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为现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近体诗在唐代形成以后,人们更加潜心研究作诗的方法和要领。时至今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遗憾地发现现在的很多中学生根本对这一文体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阅读和对基本内容的鉴赏层面,而对诗歌的技巧和一些为诗的基本要求都不太了解,对诗歌的发展史也知之甚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大家在初中学过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饮酒》,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当时就有很多孩子脱口而出“五言律诗”。而在另一个基础较好的班也是同样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匮乏的情况了,当然这也对理解文意和阅读鉴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诗歌从格律上来讲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叫古诗或古风,行文比较自由,不受束缚,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尚书》中说:“诗言志。”诗歌最早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致意,表达他们心中的诉求以及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也是诗歌最初的意义所在。而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将诗歌的发展推上了一个顶峰,这一时期,人们也对诗歌有了更加严格的章法和格律上的要求。近体诗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其中又都可以具体分为五言和七言的,少数兼以杂言,律诗更加讲究平仄和对仗的工整。而学生因为不懂格律,对诗歌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讹误,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加以佐证。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上有一首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锦瑟》,被誉为是李所写的最难理解的诗篇,人们都说这首诗格律工整,但其实也很多人并不理解,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而已。根据平仄律全诗的格律应该是这个样子:
锦瑟无端五十弦,(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弦一柱思华年。(平平仄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平平仄仄平平仄)
望帝春心托杜鹃。(仄仄平平仄仄平)
沧海月明珠有泪,(仄仄平平平仄仄)
蓝田日暖玉生烟。(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忆,(平平仄仄平平仄)
只是当时已惘然。(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首联“思”应读作第四声“sì”,如果读作一声就认为它是平声字,显然就不符合平仄律了,并且犯了“三平调”,这是近体诗中的大忌。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思”只有两个读音,sī和sāi,但在古汉语中,“思”却有读四声的情况。就像“斜”这个字,现代汉语中就一个读音xié,但古音中却有xiá的读法。这种现象是汉语发展的结果。具体到“思”读作四声的时候,有“思绪,想法”的意思,也有“伤感,悲愁”的意义,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苏幕遮》一词的课下注释中,对“追旅思”中的“思”注为四声,意思是:心绪、情怀。据此,“秋思”中的“思”也应该有这个意思。所以李诗“一弦一柱思华年”是“为大好年华的流逝而伤感”。从《礼记·乐记》毛诗序中也能得到佐证:“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思”也应该读作四声,是“感伤”的意思,也有“佳人锦瑟怨华年”的说法。
再如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平平仄仄仄平平)
草色遥看近却无。(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一年春好处,(仄仄平平平仄仄)
绝胜烟柳满皇都。(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的平仄格律,均从律诗的四联内截取两联,且首联多能入韵。这首诗首联和尾联平起平收,句中“一、绝”二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烟”字处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皆因第“一、三”字处可不论平仄。全诗押“虞韵”,一韵到底。第二句尾的“无”字与“酥、都”在音韵上现在是有差异的,但古时相谐,故合为同一韵部。“胜”在此处应读作“shēng”,否则就会犯孤平,也是近体诗中避免的。读作一声时,意为“力能承受,禁受得起”的意思,而读作四声时意为“胜利”,作动词是“超过”等意。在意义上,最好不等于唯一的好,所以“胜”在此处做平声字讲,能够胜任,比得上。
再如杜牧的《赠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尽江南草未凋。(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十四桥明月夜,(仄仄平平平仄仄)
玉人何处教吹箫。(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末尾两句写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二十四桥,有人说是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教”应读作四声,如果读一声就犯了三平调的大忌。“教”有两种读音,读“jiào”的时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而读“jiāo”的时候有两个意思,一是“使,让”的意思,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处按平仄律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也与意义相互佐证。读一声的第二个常见意就是我们现在也经常用的“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意思。这首诗有很多种不同的本子,比如首句有的本子作“水遥遥”,第二句有的本子是“草未凋”,关于“二十四桥”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二十四桥指的是一座桥,上边有二十四的美人在吹箫,一说扬州的二十四桥。而最富争议的就是关于“玉人”的解释,一说是指韩绰,但这样理解之后句子则没有宾语。如果遵照平仄律来解释,应该理解为扬州歌女为最佳,而将语序还原之后就是“何处教玉人吹箫”,在那扬州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我的老朋友韩绰你在哪里教歌女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在诗圣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按照平仄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胜”也应该读作平声,否则就会犯孤平。诸如此类有很多,可见诗词格律对理解诗歌意义的重要性,虽然高中生不用非常系统且全面地了解格律,但格律应该是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不一定向古代诗人们一样信手拈来、字字珠璣,但也应该懂得赏析一二,不然会因为不通训诂,不懂律法而贻笑大方。对于学习,总是接触的越多,越学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张善元,湖北天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