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国企改革创新内部审计的思考

2018-11-25 21:40庄馥萌无锡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00
商业会计 2018年20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部门转型

□庄馥萌(无锡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构成了“1+N”政策体系,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深化国企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并做出了战略部署,指明了今后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突破和具体工作任务。在2018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将深化国企改革放在了优先位置,明确了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内部审计作为国企防范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更好地为国企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应关注的重点。

一、国企改革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国企要实现做优、做强、做大,培育打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的目标,离不开现代化的公司治理作为支撑。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企业转型带来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要求

对于国企来说,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管理体制,意味着转型发展,往往涉及战略、业务、人员等多方面,比如在战略转型中,保证不走偏;在业务转型中,应对新领域,防范新业务拓展中出现的风险;在资源整合转型中,保证不同岗位和人员有效发挥各自职能,保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以上都对国企转型中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内部审计部门亟需思考与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业务创新带来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咨询需求

创新是发展的首要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国企大刀阔斧的改革进程中,业务创新是必然要求,也是必经之路,更是一条未知之路,唯有创新才能有效避开同质化竞争,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国企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合规、合法性问题。一方面,国企改革中的新业务可能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向企业领导或者业务部门指出;另一方面,企业探索的新业务可能在法律上并没有相关方面的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应站在整个企业全面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和提出规范。因此,在国企的业务创新过程中,内部审计应更好地实现咨询功能,并在事前控制好风险,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人员市场化带来的经营责任认定需求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对新业务或非常规业务的开拓,需要在市场上招聘专业人才来开展业务。但是市场化招聘会加大人员的流动性,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加强对国企重要岗位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在任期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成绩,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检查岗位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督促企业加强人员管理,更好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内部审计工作在国企转型时期面临的困境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改革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企业不断拓展新业务领域与落后的内部审计业务水平之间的矛盾。内部审计业务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位、人、法”,“位”指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人”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法”指的是内部审计方法。

(一)内部审计部门在国企内部的定位不清晰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内部审计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独立性、权威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较高,而这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国企领导更加关注的是业绩考核,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抗风险能力与内部审计的关注度不够。

近年来,在外部监管部门的要求和推动下,很多国企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国企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清,导致内部审计机构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些国企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审计工作由财务经理兼任,这种设置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2)有些国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边缘位置,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被审计部门未予重视,未能积极整改,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进度,挫伤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3)有些国企领导者仅仅将内部审计定位于揭错防弊的层面,重视事后违规审计,关注某些经济活动发生之后对企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前的风险预测和事中的风险防范,未对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

(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国企转型的需求不匹配

专业的审计人才是内部审计保质保量的关键,尤其是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纷纷开始转型发展,内外部环境纷繁复杂,要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胜任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人员数量充足的审计队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内部审计师应具备审计、财务、企业管理、计算机、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国企都面临着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的问题。例如,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大多是由具有多年财务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转岗而来,审计视角容易局限于财务管理等微观指标,缺乏宏观性的风险分析能力;有些国企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单一,虽具有较为丰富的财务知识,但是针对国企转型过程中涉及的新兴产业,缺乏对企业转型带来的新风险的预判性,难以满足企业转型期对于内部审计的需求;有些国企的内部审计人员刚刚走出校门,工作经验较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审计中难以发掘潜在的风险点。

(三)缺乏先进的审计手段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审计手段是指在内部审计开展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良好的审计手段有利于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缩短审计工作的时间跨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审计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审计手段能否与时俱进,及时改进,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具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在实践中,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实现全面信息化,然而审计信息化水平却相对落后,使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国企在审计过程中主要依赖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会计资料,难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这种传统的审计手段既不利于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难以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很难发现一些隐蔽的违法违纪问题,不利于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判断。

另一方面,对于国企在转型中遇到的各种新挑战,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如何获取更多有效、专业、全面的信息,对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至关重要。大多数国企的内部审计由于受到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善于利用外部数据,未能利用好外部审计的成果,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企内部审计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管理,明确内部审计定位

在国企改革的新时期,作为公司治理基石的内部审计,不仅发挥着财务监督的作用,还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监督。企业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共同努力,创建开展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环境。

从外部角度来看,国企的外部监管机构,如国资委、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协会等,要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支持和监督,一方面,加强对国企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视,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加强国企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建设的重视,同时对于内部审计建设取得优秀成果的单位予以奖励和表扬;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规定要求符合条件的国企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与权限。

从内部角度来看,加强管理、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关键在于国企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和重视度。一方面,在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上,国企领导层应把内部审计工作作为考察单位财务收支运行的窗口、科学民主决策的依据、加强宏观管理的手段、促进反腐倡廉的关口,积极支持内部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审计监督,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为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企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设在董事会之下或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限制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重大项目实施监控。二是内部审计部门由企业负责人直接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视角的宏观性以及审计重点的指向性。

(二)内外借力,组建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良好的审计队伍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应对新环境、新挑战,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可以通过内外借力,组建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第一,充实审计队伍。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在部门人员设置上,采用新老结合、多专业并行的方式。一方面,为了使审计队伍对新业务、新领域均有所涉猎,可以招聘具有企业管理、会计、审计、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人员。另一方面,为了高效开展审计工作,可以招聘具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因为有经验的人员工作上手快,还能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使审计新人尽快适应工作。

第二,培养审计人才。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鼓励审计人员自身加强对审计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鼓励其在工作之余参加审计专业资格相关考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审计业务培训,定期聘请专家进行理论教学,组织开展业务讨论和经验交流会,还可以通过审计项目负责人轮换制、部门内部岗位轮换制等方式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业务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第三,加强绩效评价。审计项目的工作成效与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表现密切相关,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为了使审计人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可以根据审计人员完成的审计任务数量、发现的审计问题数量、查处的涉案金额、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意见采纳数量等,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作为审计人员绩效工资和岗位晋升的依据,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鼓励“走出去”。国企与政府审计机关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在政府审计机关某些审计项目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项目经验,扩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眼界。

(三)创新审计方法,丰富审计手段

新形势下,国企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积极运用计算机审计,创新审计方法,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一,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信息化审计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全面搭建大数据审计信息平台,建立审计预警机制,实现审计工作由现场审计为主转为现场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对电子数据的采集、分析,明确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有效防范重大违法违规和腐败案件。

第二,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审计新模式。新环境下,仅仅关注财务数据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发展。在审计内容方面,在国企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除了基础的资产负债审计外,还应该对新的业务领域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和风险审计,对市场化的管理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转型期的经济运营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除了常规的研究财务数据和相关合同协议的工作之外,还可以采用访谈、穿行测试、制度研究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查找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风险点。在风险控制方面,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分别从财务层面、客户层面、技术层面和学习成长层面进行风险识别,通过一些计量风险的问卷进行测算和风险分析,并结合这些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第三,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对于国企来说,每年都有外部审计介入,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报告,一方面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深入挖掘财务报表舞弊风险,及时查找根本问题所在,引导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外部审计成果,对于存在的问题,积极协助整改,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内部审计流程予以优化。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改革任务尚未完成。为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进一步提升国企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对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范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企改革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国企转型升级中出现的问题,国企应对内部审计进行合理定位,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中应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业务要求,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向,积极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为国企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部门转型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